馬愛珠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九牧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413)
一節優秀的數學課必然是隨學生課堂學習思維而動態發展變化的。教師注重整體教學設計,在做好每個課時預設工作的同時,還要關注動態教學中的細節變化,在細微處尋找數學課堂教學生長點,使這些教學細節成為啟發學生數學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的一大助力,確保數學課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有序展開,打造富有張力和創造性的小學數學課堂。
在數學課堂動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很多超出教師課前預設的情況。這些課堂細節有的會干擾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有的則會簡化課堂教學流程,為啟發學生數學思維提供有利條件。教師要做好這些細節的篩選,既要注重課前預設的綜合分析,結合班級學生學習特點,全面考慮課堂中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又要在不可預計的情況發生時,憑借對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習慣的了解,利用其中的有效資源,因勢利導,指導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使篩選出的細節資源成為數學課堂的點睛之筆[1]。
小學生的數學認知體系還不夠完善,理解數學新知識時容易受限于數學思維的局限性,學習成果較為片面。因此,教師要針對這些可能出現的認知誤區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主動暴露錯誤。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小節中,教師刻意設計這樣一道面積計算題目:教室的長和寬分別是8米和6米,教室窗戶面積為6平方米,每平方米需要用0.5千克的油漆,求粉刷教室墻壁共需要多少千克的油漆?該問題并沒有給出“教室高為多少”的條件,是一道條件缺失題目,能夠讓學生主動暴露面積計算的思維定式,為教師因勢利導提供可用的細節資源。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課堂指導,點明學生的認知誤區,糾正學生錯誤的解題思維。
學生之前對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認識,都是直接套用“長×寬”的計算公式。教師根據學生認知基礎,故意設計無法求解的數學題目,使學生意識到簡單套用“長×寬”的面積公式,已經不能解決長方體表面積的相關問題,從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完善數學解題思維,培養認真審題的答題習慣。
無論學生學習成果正確與否,都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思考成果,值得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對課堂細節進行深度解讀,加強數學課堂探究指導,促使學生發散數學學習思維,引導學生在“舉一反三”的學習過程中動態重構數學新知。要想做到對細節資源的精準解讀,教師就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抓住學生關鍵性的學習行為,分析學生學習成果背后的思考過程,從而利用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助資源,借助生活素材、新舊知識聯系等途徑,引導學生提煉其中的重難點知識,準確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
在解讀課堂中細節資源時,教師要注重激活學生的課堂學習思維,通過類比學習、實踐操作、歸納分析等形式設計課堂活動,觸發學生數學課堂深度學習。例如,在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相關知識時,很多學生會聯想到之前學過的扇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兩種不同的統計方法。教師觀察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啟發學生提出比較三者關系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析三種統計圖分別適用于哪些數據處理場景。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了豐富的學習成果。然后,教師對這些學習成果進行整理和歸納,使之系統地呈現給學生。
在學習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相關知識后,學生能夠全面掌握小學階段主要的三種統計圖。這時,教師有意識地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發學生提出探究三者關系的課堂問題,讓學生在指向性較強的學習活動中類比分析扇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復式折線統計圖三種統計圖的主要特點和適用場景,使學生對三種統計圖建立準確認知。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無法為課堂中出現的每個細節都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只能專注于部分典型性較強的細節,借助多種教學手段,盡量把這些有價值的資源做得具體化、深刻化,為這些細節資源增設亮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凸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相比于教師對整個細節的全面解讀,不妨把細節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以此為課題,思考和探究其中的數學規律,并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忽略這些細節,會有什么影響?”等問題,使學生對細節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培養學生及時反思的學習習慣。
由于小學階段涉及的運算方法、運算技巧較為繁雜,學生難免會出現方法理解不到位、運用混淆等問題。對此,教師要對運算過程中的細節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反思其中的關鍵信息。例如,在考查學生對“列方程求解”相關知識的應用能力時,教師展示了這樣一道題:小剛稱體重發現自己體重是79kg,感慨道:“一個月的鍛煉下,成功減肥4千克。”求小剛一個月前的體重為多少?很多學生列出的方程為x=79-4。這是不正確的。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是審題不認真,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理解不到位。教師并不急于指正學生,而是讓學生再次認真審題,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其中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通過反思發現自己的錯誤,實現自我糾錯。
抓住課堂中有價值的細節,體現這些細節的教學意義,才是細節教學的關鍵。教師用一道典型性較強的方程應用題,鞏固學生“列方程求解”的解題思路,在學生出現錯誤時,組織學生自我反思,相比于教師直接指正,更能加深學生對自己錯誤成因的認知,達到讓學生查漏補缺的教學目的。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流程順利展開,無視課堂中出現的種種細節資源,使得數學課堂死板地推進在固定的教學路線上。這種教學形式雖然能夠發揮強化學生學習意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作用,但也扼殺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教師要著眼于課堂教學的“沿途風景”,在出現有利于知識延伸、方法滲透的課堂細節時,及時從中牽引出更多的數學知識點,引導學生充分發散課堂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
教師要以開放的教學態度處理課堂細節,從多個角度設計拓展性學習活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建數學知識網絡,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體梳理。例如,在學習“運算律”小節知識時,有學生在解決問題“125×48=__”時,得出125×48=125×40×8=4000、125×48=125×40+8=5008 兩種錯誤答案。教師稍做分析后發現,學生出錯的原因在于錯用乘法結合律、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到位。基于此,教師加強了對乘法運算律的拓展教學,系統地呈現了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三者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正確區分三者的異同點,再設計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及時的系統整合和鞏固應用。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抓住課堂細節,根據學生運算錯誤的成因,進行系統性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梳理其中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系統建構乘法運算律的認知體系,使數學課堂充滿張力。
小學數學課堂中有很多容易被教師忽略的細節,其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提高對教學細節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各種細節資源的有效預設,合理利用這些細節資源,引導學生直擊數學核心內容,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推動數學課堂的動態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