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春
(福建省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霞浦 355100)
小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初始階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的高階發展。設計問題是一門藝術,“好的問題”對于學生學習有著積極的引領作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還能給予學生深刻的啟發,驅動學生深度探究;“壞的問題”不僅達不到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使學生形成較高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數學知識主動提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意識[1]。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既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又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師生良好互動。教師創設情境,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在聯想和回憶中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合作分析和解答,實現教學目標。
比如,在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這節課時,筆者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相關問題:“超市中的商品做促銷,巧克力29元1盒、小熊餅干12元1 包、火腿腸14元1 包、薯片10元1 包、三只松鼠125元1 箱,從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買1盒巧克力和2 包火腿腸需要多少元?”“1盒巧克力比一包小熊餅干貴多少元?”“買5 包薯片和2 箱三只松鼠共多少元?”等問題。筆者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數學思維,又加深了學生對數學計算過程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方式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今,數學教學提倡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以生為本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2]。小學生年齡小,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安排學生自主探究之前,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請大家估算我們數學教材封面的面積是多少?”有學生自制了一個1cm2的紙片,數出教材封面由幾個1cm2的紙片組成,然后得出其面積。筆者表揚了該學生的智慧,并結合該學生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推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在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長×寬”后,筆者結合生活實際,再次提出問題:“王奶奶家的墻上有一幅精美的畫卷,已知畫卷長80cm、寬50cm,這幅畫的面積是多少?”組織學生思考并回答。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筆者直接引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并再次設計問題:“正方形的鼠標墊,邊長是20cm,面積是多少?”使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追問是一種刨根問底的態度,也是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有效途徑。追問需要教師提前備課,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并充分發揮教學智慧,根據課堂的不同狀況,做出及時的調整。
例如,在執教“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節課時,在教學本節課的知識前,筆者提出問題:“用100元買3 本童話書和2 本科普書,每本童話書17元,每本科普書21元,還剩多少錢?”首先,學生計算了買3 本童話書還剩多少錢,即“17×3=51元,100-51=49元”。 然后,學生計算了買兩本科普書的錢和還剩多少錢,即“21×2=42元, 49-42=7元”。在教學完本節課后,筆者追問學生:“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計算?”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整合了計算式,即“100-17×3-21×2=7元”。通過對比,學生認識到整數混合運算的簡便性。
例如,在講解“乘法運算定律”時,筆者向學生講解了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變形公式后,列出了習題供學生練習。其中,有“15×2×5=___”這道題。在做完練習后,有學生提出質疑:“老師,你說結合律比較簡單,但是我覺得這道題,不用結合律也很簡單。”聽到學生的疑問,筆者意識到這道習題不具備代表性,于是重新設計了一道題,并追問學生:“58×5×2=___”。這時,學生直觀地體會到“58×5×2”和“58×(5×2)”到底哪個更加簡便。所以,教師要在學生存疑時進行有效的追問,幫助學生解答疑惑。
教師在設計追問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實現質的進步[3]。例如,在執教“因數和倍數”時,筆者提出問題:“6 的因數有哪些?倍數有哪些?你能總結出6 的全部因數和倍數嗎?”在學生得出6 的因數和部分倍數后,筆者追問:“因數和倍數的計算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這個問題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知識的理解進行探討,不僅引起了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還將“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很多數學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磨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此,教師應通過問題再生,使學生積極追問,并努力尋求答案,從而有效驅動學生創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4]。
比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筆者通過視頻,演示了將圓柱的底面分成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沿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得到16個體積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體圖形。然后,筆者啟發學生思考并討論:“圓柱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立體圖形?”學生答:“長方體。”筆者追問:“拼成的長方體和圓柱相比,底面形狀改變了嗎?底面的面積改變了嗎?體積大小改變了嗎?”學生答:“拼成的長方體和圓柱相比,底面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變化。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所以體積也沒變。”接著,筆者啟發學生根據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思考,得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也為“底面積×高”。這時,學生提出問題:“老師,黑板上的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是不是和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式一樣呢?”根據學生的質疑,筆者要求學生應用上述方式再次進行探究。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于驅動學生數學思維的創新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從問題的角度思考小學數學教學新策略,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創新觀,也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問題的設計需要注意很多細節。教師要從教學、學生、生成效果等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形式和難度,充分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驅動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