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欽
(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福建福清 3503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四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STEAM教育注重引導學生整合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注重項目式跨學科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因此,STEAM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知識,進行跨學科教學,促進語言實踐與思維訓練有機結合,從而建構新的知識體系[1]。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教學實踐表明,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問題,就無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和探究。STEAM教育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具有真實性、問題性和統整性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刷子李》一課時,筆者聚焦人物“曹小三”,創設問題情境:“課文不僅寫了刷子李,還寫了曹小三。馮驥才先生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篇幅寫曹小三呢?為什么偏偏要寫曹小三第一次跟著他學習的事呢?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探究,解開這個秘密。”學生圍繞問題積極進行思考,對話文本,走進人物內心,體會“曹小三”跌宕起伏的心理變化,從而體會到師傅刷子李技藝高超的特點。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產生認知沖突,真切理解文章內容,與文章人物展開心靈對話。
《課程標準》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STEAM教育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特點,聚焦各單元主題學習項目,將語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從而編織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小學語文教學畫卷[2]。
《課程標準》指出:“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對于語文教材中的《克隆之謎》《新型玻璃》等科普類作品,筆者充分利用其科學教育元素,實現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共生相成。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品讀曹沖稱象的過程,其次讓學生提煉曹沖所采用的科學方法,再次引導學生分析曹沖稱象的科學思維,最后布置課外科學小實驗。這堂有趣的語文綜合實踐課整合了科學學科的相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讓學生學習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在動手實踐中內化科學知識,促進心靈感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科學,要善于質疑,立足問題,分析原因,尋找答案,經歷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
語文是數學的基礎,二者具有緊密的聯系。如果說語文是萬山綠葉,數學就是點綴語文的朵朵紅花。語文和數學的邂逅,必定會交織出詩意和理性的美好。例如,乾隆皇帝與紀曉嵐有一幅千古絕對,上聯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下聯是“古稀雙慶,內多一度春秋”。這副祝壽對聯到底是指幾歲呢?學生就要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計算。“花甲”指60歲,“古稀”指70歲。學生運用學過的數學計算方法,順著對聯描述的意思列出了數學算式:2×60 +3×7=141、2×70+1=141。所以,上、下聯都是指141歲。對聯嵌入數字,讓數字和文字交相輝映,將數學演算融入對聯中,構思奇特,形象生動,富有意境。又如,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等,它們將數字演繹成美麗的語言,詩意盎然,耐人尋味。數學有其獨特的美,理性抽象,纏綿悱惻,為語文教學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造性地融合音樂欣賞和美術創作,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教學活動,直觀感悟文字,發展思維,表達情感,陶冶情操[3]。《樂記》中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也,然氣從之。”由此可見,言、聲、舞同出一源——“心”。例如,在教學古詩《詠柳》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外,還教學生吟唱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創作的《新學堂歌》中的兒歌《村居》,用歡快美妙的音符對話古人圣賢,讓學生感受譜詩成曲的魅力。最后,學生動筆作畫,興致極高,重現了經典詩詞的畫面,融情于畫。一次次聲情并茂的誦讀、一次次娓娓動聽的吟唱,一幅幅童真童趣的畫作,浸潤詩詞的熏陶,鐫刻經典的印記。另外,在語文課堂上,筆者經常會用音樂渲染氣氛,引發學生聯想,活躍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凈化學生心靈。
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4]。它突破了語文教材的局限性,用聽覺、視覺感官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啟迪了學生的心智,為語文教學提供便利。例如,在教學《牛和鵝》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相關視頻,引發了學生質疑“牛怕鵝,還是鵝怕牛”,從而建立互動課堂,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產生“課伊始,趣亦生”的教學效果。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詩人王維”中,筆者利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提煉人物生平、人物品質及主要作品等,以放射狀呈現的思維表達方式,實現課堂互動的高效性。又如,在教學《童年趣事》一文時,筆者在課堂上調取云端課件《少年閏土》,完成了個性化授課,增加了課堂容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結尾的作用,筆者制作了微視頻,幫助學生從一系列課文范例中形象感知文章結尾在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而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課后反復觀看這一微視頻,鞏固所學知識。
STEAM教育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變革,還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是以綜合學習方式而存在的[5]。例如,在教學《詹天佑》時,筆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先引導學生通過思辨、小組合作感悟文本,然后引導學生畫出開鑿隧道的示意圖,直觀形象地探究這樣設計的好處,接著讓學生轉換角色,扮演“詹天佑”或“詹天佑的小助手”,深入探討“兩端鑿進法”的科學道理,最后布置家庭綜合實踐作業:上網查閱書籍,了解詹天佑對中國鐵路的貢獻,自主學習詹天佑主持設計的“灤河大橋”等。雖然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已經結束,但學生的學習還在繼續。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過程中,真正落實“做中學”“體驗中學”,對科技、工程類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了創造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STEAM教育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探尋還在繼續,筆者將努力圍繞語文教學目標,拓寬自然、社會和生活等學習領域,引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統籌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建構綜合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