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這是由壓力型體制的“工作機制”所決定的。對于上級組織而言,對下級組織督查考核,有以下組織利益:其一,部門權力最大化,每一個部門都有其自身的職責和權力,在層層傳導壓力的體制下,各級組織普遍信奉“有為才有位”的權力邏輯,不斷擴張本部門的“管理權限”,制定不斷細化的“管理規則”,而這些規則規定的實施都需要不斷地督查考核。其二,部門利益最大化,督查考核者也面臨著自己上級組織的督查考核,考核的內容也是“召開了多少會議,出臺了多少文件、開展了多少督查(對下級)、有多少數據臺賬”等,而這些考核成績是與部門領導的升遷相掛鉤的。這也促成了各個職能部門競相開展“管理競賽”:規則越來越多、管理越來越細化。其三,把本部門的任務和責任下傳到下級組織,通過簽訂責任書,分解下傳到各個鄉鎮。一方面可以表明本部門的政治態度和執行有力,增加自己的考核成績;另一方面,一旦發生任務問題和事故,都可以追查基層鄉鎮的責任。
下級組織,作為被督查考核者:第一,沒有任何抗拒任務和督查的權利,因為上級政府和其職能部門掌握著對基層組織的人事權和資源分配權,直接關系到基層鄉鎮的政績和利益。第二,基層鄉鎮是眾多督查考核的“匯集點”。一個基層鄉鎮一年接待幾十個督查考核組、填報幾百項數據臺賬,出現眾多的形式主義“行為變異”,也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三,由于任何督查考核,都直接關系到基層鄉鎮的組織政績和干部利益,因此,“表面上完成”“數據上完成”“材料上完成”“注水式完成”“造假式完成”等“對策”必然出現。同時,也造成了鄉鎮政府把任務和責任進一步“下卸”到村社自治組織的趨勢,形成日益嚴重的自治組織“行政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