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新年致辭 張瑞懷(1.01)
跨境數據流動正成為大國戰略博弈新焦點 張茉楠(2.01)
生產率加快增長意味著什么? 解運亮(3.01)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金融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曾國棟(4.01)
全球統一最低稅率的實質是“競爭力鎖定” 張茉楠(5.01)
加快完善碳達峰碳中和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宣 宇(6.01)
以市場化機制激活數據要素潛能 朱太輝(7.01)
堅決履行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新使命 曾國棟(8.01)
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強大金融支撐 宣 宇(9.01)
數字貿易協議:中美競爭與合作 張茉楠(10.1)
企業盈利的結構不均衡問題凸顯 解運亮(11.01)
中概股VIE架構下的中美監管博弈 張茉楠(12.01)
金融研究
抵押物有助于緩解小微企業信貸約束嗎? 程 超(1.04)
地方政府債務與金融生態環境——基于典型事件的實證檢驗 歐陽勝銀 張 運 時 間(1.14)
“垂足距離”測算下城商行經營效率的比較分析 王 鋼 張 恬 石 奇(1.22)
供應鏈視角下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間的動態關系研究 徐瑤之 華 迎(2.04)
數字貨幣幣值的動態特征分析——以比特幣、以太幣和瑞波幣為例 廖曉瓊 趙華偉 蘇志偉 徐如志(2.11)
風險投資能提高企業銀行貸款可得性嗎? 武 龍 楊彥紅(2.19)
持股金融機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雙元創新 沈紅亞(2.29)
暫時性收入沖擊與家庭債務違約風險——基于CHFS數據的實證研究 雷海波(3.04)
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空間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研究 王露露(3.12)
公司治理異質性與商業銀行風險約束效率 羅春嬋 尤秋爽 何代弟(3.21)
基于銀企多層網絡的風險傳染研究龔書雯 鄒輝文(4.04)
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如何創新?——基于國際分類管理經驗的啟示張 原(4.15)
貨幣政策、政治關聯與企業投資 郭麗婷 張瑾瑜(4.23)
影子銀行業務如何影響表內存貸款業務——基于商業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的實證研究 范松杰 張冰濤(4.31)
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搭配的最優工具選擇研究呂江林 申屠廉盛 黃 哲(5.04)
數字金融是否降低了企業成本粘性? 陳銀飛 鄧雅慧(5.16)
人民幣匯率預期對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影響的動態分析 龐 川 楊 光(5.26)
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周少甫 陳亞輝 袁青青(5.34)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對中國產業影響的研究——基于動態CGE模型 徐 婷 辛沖沖 于逸凡(6.04)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對區域創新影響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分析 陳孝明 謝冬敏(6.16)
客戶依賴阻礙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嗎?——基于被調節的企業信用質量中介路徑分析 黃 苒 李夢圓 胡麗琴(6.24)
上市公司微利、CEO權力與并購評估質量——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劉 東 王競達(6.33)
溢價審計費用:經濟租金還是審計成本? 鄭宏濤 張秋紅(7.04)
社交媒體情緒表達對股價波動的影響研究——基于“上證e互動”的實驗證據 方 健 任春苗(7.12)
數字金融、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基于中國280個地級市的實證研究 蘆彩梅 王海艷(7.22)
互聯網金融的包容審慎監管研究 汪厚冬(7.31)
國債收益率與貨幣政策傳導研究 唐 博 張凌楓(8.04)
集體主義文化與風險金融市場參與——來自中國家庭的微觀證據 萬秋蘭 張邦輝(8.12)
數字金融、政府監管與全要素生產率 王 旺(8.20)
結構性貨幣政策對我國企業投融資影響研究——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張 博 丁 聰 陸 穎 尹相榮(9.04)
我國利率走廊的構建及國際經驗分析 尹繼志(9.16)
制度環境與PPP項目風險分擔結構影響研究——基于發展中國家PPP項目數據 李 妍 劉 穎 李吉棟(9.24)
數字金融、高質量就業與自主創新 張喜玲 唐 莎(9.32)
陸港通交易機制緩解了資產誤定價嗎? 畢 鵬(10.04)
我國IPO控股股東限售政策的長期效應研究 周 焱(10.12)
貨幣政策信號影響企業投資嗎?——兼論我國貨幣政策預期管理的完善 宋連方 李生海(10.20)
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對企業環保投資的影響——基于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準自然實驗 張 晨 曹雨清 胡 夢(11.04)
保險資金的高ESG投資偏好研究——基于公司長期價值投資路徑分析 金 縵(11.14)
金融治理、企業杠桿率與融資效率——基于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謝 攀 王藝霖 霍源源(11.25)
國際股市極端風險溢出效應研究——基于上行CoVaR和下行CoVaR的分析 史嘉俊 葉李偉(12.04)
助貸業務的監管框架和轉型方向研究 朱太輝 龔 謹 張彧通(12.15)
金融資產配置會影響分析師盈余預測準確性嗎 許 陽 趙 爽(12.23)
專題:數字金融
數字金融發展、金融監管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 梁涵書 張 藝(1.30)
數字金融對家庭創業的影響研究 張 兵 盛洋虹(1.40)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區域創新效率的作用研究 鄒輝文 黃 友(1.48)
專題:金融科技
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如何影響信貸業務?——基于上市銀行年報文本挖掘的證據 唐也然(2.38)
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機制分析 于鳳芹 于千惠(2.45)
專題:公司治理
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與財務違規——出于“利己”還是“利他”? 劉愛明 石淑華(3.30)
連鎖董事網絡對企業風險承擔的治理研究 高露丹 李 洋 王婷婷(3.39)
信息披露質量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 鄧 偉 陳佳明(3.47)
專題:農村金融
財政金融支農的農民增收效應及作用機制研究 王永倉 王小華(4.38)
互聯網對農戶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基于廣義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 彭繼權(4.49)
專題:上市公司社會責任
穩定客戶關系抑制了企業精準扶貧行為嗎?——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 楊 蓉 朱 杰(5.42)
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之審思與重構 鄭丁灝(5.52)
專題:商業保險
人情支出對商業保險參與的影響——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數據李文杰 侯在坤 任鈺田(6.41)
商業養老保險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周海珍 鄭佳豪(6.49)
專題:非常規貨幣政策
美聯儲非常規貨幣政策退出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外溢效應——基于LT—TVP—VAR模型的實證分析 潘 偉(7.38)
非常規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 杜小娟 張慶君 郭 遼(7.47)
專題:金融風險
信用擴張視角下資產價格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影響研究——基于SV-TVP-VAR模型的實證研究 陳 敏 張樂樂(8.29)
金融科技、監管政策與P2P平臺風險——基于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視角 張茂軍 王 儉 張 尹 張鄴丹(8.38)
專題: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對生態福利績效的影響效應研究 劉大煒 李先東 夏 詠(9.42)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基于灰色、耦合與空間聯系網絡的多維視角 胡懷敏 連思涵(9.51)
專題:高質量發展
新金融業態風險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分析 李國柱 李曉壯(10.30)
財政分權、金融分權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吳云勇 王炳峰(10.40)
市場一體化能否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計量分析 劉 軍 陳亞欣(10.47)
專題:數字普惠金融
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青年非農就業的影響研究 張 青 況志華 王焰輝(11.34)
數字普惠金融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 沈 洋 猶雨寒 周鵬飛(11.46)
專題:綠色金融與雙碳目標
綠色金融、結構調整和碳排放——基于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 楊林京 廖志高(12.31)
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碳排放強度——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 尹迎港 常向東(12.40)
綠色金融試驗田政策對地區零碳目標影響研究 王婷婷(12.52)
經濟縱橫
最低工資標準、地區環境規制與外資企業撤離 董婉怡 吳傳琦 辛大楞(1.56)
產業政策、資本配置效率與企業技術創新 李 雷 周端明(1.63)
全球價值鏈嵌入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分析——基于創新型人力資本的作用效應 柳香如 鄔麗萍(2.53)
財稅制度、差異化減稅與區域經濟發展 宋永華 薛宇擇(2.63)
財政失衡對企業避稅的影響路徑分析 向文君(3.55)
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中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何雄浪 史世姣(3.63)
數字經濟、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王 凱(4.57)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治理水平對我國OFDI區位選擇的影響 古麗娜爾·玉素甫 艾山·吐尼亞孜(4.66)
地方官員變更、經濟壓力與企業環保投資 李 強 安藝文(5.59)
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價及空間分異 付 智 丁 峰 鄭安怡(5.68)
深化內循環的邏輯理路及中國經濟改革核心 王 平(6.58)
地區經濟增長目標與現金股利政策:“扶持效應”或“投資效應” 黃 蓉 黃偉玉 陳長騰(6.65)
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升級與碳排放——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間計量分析 劉健強 馬曉鈺(7.54)
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基于消費升級的中介效應分析 呂榮杰 徐夢瑤 楊 蕾(7.63)
中國八大城市群地方稅收競爭的空間外溢效應與區域經濟增長 程風雨(8.46)
市場潛能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王金波(8.54)
碳中和背景下新型煤化工產業碳減排路徑研究 鄒紹輝 劉 冰(9.60)
自主創新、對外開放和高技術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吸收能力視角的研究 艾育紅 彭迪云(9.68)
全球生產網絡下行業關聯度對跨國并購的影響 賈利軍 袁 夢 李 雨(10.54)
產業政策能否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效率? 劉立剛 肖志武(10.63)
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工業綠色競爭力 王 磊 陳 彥(11.54)
“一帶一路”投資便利化水平測算與潛力分析 曾 倩 岳婧霞(11.62)
貿易伙伴國數字經濟對中國服務出口貿易的影響 姜 珂 陳懷超 崔文卉(12.63)
互聯網使用對農戶創業選擇的影響研究 何 慧 黃敦平 王高攀(12.71)
金融論壇
后代特征對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研究 潘文東(1.72)
智能投顧法律規制研究 歐陽丹丹(1.82)
數字化時代銀行小微金融服務創新研究 吳文婷 歐陽敏姿 陳會雄(1.90)
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聯邦基金市場的變化及其啟示 楊玉林(2.72)
機構投資者橫向持股的反壟斷規制 林沛沛(2.81)
金融支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機制與實證研究 劉榮增 黃月霞 何 春(2.88)
區域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構建與實施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課題組(3.71)
產業型金融控股集團風險度量及內部風險傳染路徑 趙偉欣 毛禾津 廖述魁(3.77)
關鍵審計事項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基于內部控制質量的調節效應 王 蕓 王瑞坤(3.84)
數字普惠金融、人力資本與城鄉收入差距 李 娜(3.91)
行業網絡關聯度及其對股市下跌風險的影響 周 亮(4.73)
供應商集中度、經營風險與企業金融投資 王海芳 王明濤 王鑫怡 馬培培(4.84)
我國PPP項目股權比例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 李天琦 謝 平(4.92)
中概股跨境審計監管爭議及解決路徑探析 張 雅 王淋淋(5.77)
普惠金融對農村減貧的效應研究 劉華珂(5.84)
數字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肖 翔 丁洋洋 王 龍(5.92)
“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研究 馮鈺婷 李軍林 郭雪萌 鄭 雷(6.75)
房地產價格泡沫的風險邏輯及政策啟示單克強(6.84)
碳減排、企業價值與企業廣告投資——來自中國高污染行業的經驗證據 黃詩貽(6.90)
非金融企業影子銀行化影響了經營績效嗎? 桂荷發 張春蓮 王曉艷(7.72)
金融素養與居民財產性收入——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實證檢驗 聶雅豐 胡 振(7.81)
數字化背景下商業銀行托管業務轉型研究 程斌琪 李 鑫(7.91)
注冊制背景下企業IPO的變化與思考 曾 珠(8.65)
家庭老人照料與中年農戶土地流轉 宋書山 張永奇(8.71)
分析師緩解了融資約束嗎?——基于數字金融的調節效應 蘇武俊 高弋卜(8.79)
去杠桿政策會加速公司流動資產周轉么?——基于代理成本視角 秦海林 戚建爽(8.89)
賣空機制、大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信用風險 毛 瑩 王博陽 毛柳芳(9.76)
供應鏈金融對企業資本投資的影響機制分析 張 林 方麗秋(9.83)
家庭資本對教育質量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基于CEPS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 洪志超 張 淼(9.90)
我國期權市場的定價核研究——基于馬爾可夫狀態轉換的分析 王皓天 宋豪漳(10.72)
基金網絡中機構投資者抱團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研究 蔣 松 錢 燕(10.82)
我國地方債發展歷程、成效及問題 陳 穎(10.91)
金融市場國際溢出效應研究——基于靜態與動態溢出指數的考察 陳希鳳 張 紅 劉少華 王 惠(11.70)
數字人民幣實現跨境支付的障礙與法制路徑 邱燕飛(11.81)
建設企業收支流水大數據征信平臺的探索與實踐——以江西省為例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課題組(11.89)
后疫情時代下政策性紓困基金法治化研究 方 樂(12.78)
主觀金融素養和客觀金融素養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吳 錕 李鴻波(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