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 南京江寧科學園小學
顧名思義,趣味教學法指的是一種以興趣培養為主線的教育方式,其本質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實現教學效果提升的同時,推動學生的健全發展。著眼小學體育教學實際的話,我們能夠發現,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大多以口語引導+技能訓練為主,教學模式枯燥且單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惡或抵觸情緒,進而給后續教學埋下負面隱患。對此,如何落實趣味教學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廣大小學體育教師還需在立足于小學生認知特點、學習規律的同時,積極引入一些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從而激起學生的體育訓練熱情,進一步彰顯體育學科的育人優勢,為學生身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基。
如今,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育信息化成為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改革方向。圍繞信息化的時代教育形式,積極創新體育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對于趣味化體育課堂的建設有著諸多現實意義。一方面,信息手段的運用能夠營造一種視聽一體、多姿多彩的體育課堂,通過這種學生熟悉且喜愛的方式來開展體育教學,必然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信息手段能夠為體育教學提供諸多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以音頻、影像等方式,形象化地展現技巧知識,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其訓練有效性,讓他們保持長久學習活力。所以,加強信息手段的課堂滲透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講授“短跑”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依據媒體手段之便,展示一段運動員賽跑的影像片段,從而創設一種信息技術形式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深入其中,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又如,在講授“蹲踞式跳遠”時,如果僅僅依靠言語講述或以身示范來教學的話,顯然是無法取得好的效果的。對此,教師可設計相應的微課與課件,將蹲踞式跳遠中的助跑、起跳以及落地等各個步驟進行視頻化演示,然后通過慢放、回放、暫停以及重復播放等手段,結合言語講解,來形象化地展現具體項目動作,簡化他們的理解與學習難度。如此一來,不但能給予學生別樣的學習體驗,激起他們的參與和訓練熱情,而且還能強化他們的技能認知,可謂是一舉多得。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重且普遍喜愛玩耍,將游戲滲入到體育教學中來,能夠營造趣味化的體育講堂,讓學生寓學于樂,逐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所以,在積極探討體育游戲的教學滲透路徑,是打造趣味化與實效化體育課堂的重要舉措。例如,在講授“足球腳內側傳球”時,教師可將“遛猴游戲”引入課堂。首先,秉承異組同質理念,劃分多個足球小組,每組人,5 人站成一個圈,剩下1 人當“猴”。然后,指引5 人相互傳球,剩下的“猴”則需要在圈內進行搶球,搶到球之后換人當“猴”。通過這樣的游戲教學讓學生寓學于樂,獲得更多收益。又如,在講授“籃球傳接球”時,教師可引入“花樣傳球”的游戲。首先,將學生劃分為兩隊,呈一字隊列站立。然后,兩個隊列第一名學生各拿一個籃球,在教師吹哨之后,第一名學生需要從身體左側向后傳球,第二名學生則需要從身體右側向后傳球,第三名學生和第四名學生分別從頭頂和胯下向后傳球,以四個同學為一組進行類推。通過此舉來為枯燥的傳球練習增添趣味,給予學生別樣的學習體驗。
對于體育教學而言,其很多項目都需要學生不斷進行著重復性動作練習,過程較為枯燥,學生常常提不起興趣。面對此種情況,教師不妨結合小學生爭勝心強的特點,將競賽活動引入到課堂當中,以活動為契機來帶領學生展現技能、體會競爭、感悟樂趣。例如,在乒乓球“顛球”的項目教學中,教師可引入“顛球大賽”,讓學生比一比誰顛球顛得多或顛得穩。同時,也可設計一些趣味化的規則,如邊走邊顛球,不能出圈顛球等等,從而讓學生在多樣化、趣味化的課堂中獲得更多學習收益。又如,教師可積極牽線學生家長,定期舉辦“親子運動會”“親子趣味體育比賽”等活動,從而引家庭力量來形成教育合力,打造一個良好的體育訓練氛圍,使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進一步提升,讓體育教學既有趣又高效。
總之,將趣味教學法滲入到小學體育教學中來,不但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而且也與現代體育教學改革趨勢相符合。廣大體育教師應當不斷運用新思路、新方法來打造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打造趣味化與實效化兼備的體育教學新常態,進一步彰顯體育學科的育人優勢,為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以及身心的健全發展做好奠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