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明 博羅縣華僑中學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未來。”新時期的教育不僅擔負著向青少年傳承老一輩的生產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更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培養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時期教育從業者的使命當擔,在這一感召下,砥礪前行的教育人共同掀開了新一輪的教育探索。不可忽視的是,教育改革給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發展軌跡,已在一定層面上對教師固有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從一定層面上講,教師只有與新課程同行,完成自己在職業之路上的華麗蛻變,從一個普通的教學者成為一個專業的教育者,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反思,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跨越式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與新時期的建設事業[1]。教研組是基層學校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師成長的“搖籃”。2019 年以來,我體育教研組將“微型課題”作為提升教研活動能力的重要抓手,展開了多元的實踐,收獲頗豐。現分享如下:
體育教學的微型課題研究不必立項不需要中期檢查,也不需要有結題報告,它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所謂“小”是指研究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體育教學的微型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并總結經驗,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教師本人作為研究者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或某個專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案例問題等。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研究周期長短皆宜,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學年、幾學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閱讀、記錄、反思、行動可靈活運用。總之,“草根式”體育教學的微型課題的特點可以用“小”“近”“實”“真”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于“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體育教學問題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類似于“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怎樣排位”等[2]。
體育微型課題的選題是課題研究當中的第一步,這一選題一般有教師個人所提出。以小而使用見長,而不應以假大空為方向。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重自身研究的“草根性”,也貼合當前學校體育工作的實際,越能夠解決當前體育教學當中的問題,則價值也就越高。因此,在選題的過程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選題:體育教育中的教學問題和教學困惑、體育教學切磋當中發現的問題、對體育教學理論反思當中發現的問題、創新體育工作中所總結的問題等[3]。
教師個人的選題完成之后,由教師向教研組提請參與人員,并會同參與人員一道完成課題的開題資料的收集和準備工作。資料庫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網上資料、圖書館資料及教研組教學資料三大類。以選題為核心完成對這些資料的刪選,掌握當前對這一問題研究的現狀及方向,進而為下一步的研究確定步驟和方向。
體育微型課題的研究雖在研究方案的形式及詳細程度上較為寬松,但教研組依然會要求教師能夠以“開題報告”的方式來實現對自己研究內容、方法、步驟等問題的有效闡述,進而確保體育微型課堂研究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在這一過程當中,將由體育教研組全體來扮演好“課堂開題論證組”的角色,對課堂研究重點是否突出、最終的目標是否貼合實際等問題給出相應的評價,若一致通過則可進入課題的研究階段。
體育微型課題的研究由課題的主持人和參與人來共同完成。因教師的課題從對象、問題及反思等層面與日常教學有著重要的關聯,也就意味著教師的課堂研究是一個變探索、變豐富的過程。在教學當中,對于問題的認知將更為具體,對于問題的解決路徑也將更為地清晰。教研組要求體育微型課題的教師需能夠在研究當中注重對于資料的留存和發掘,做好記錄的同時進行課題的反思,邊實踐邊研究,變研究邊實踐[4]。
體育微型課堂的教育成果一般采用的是組內匯報的方式來進行,經過一段實踐的研究之后,教師向教研組長提出結題的申請,教研組長會協同組內骨干教師對于課題進行“評審”。若評審合格將通知教師在教研活動中進行匯報。匯報的過程當中要求教師重點介紹案例的反思及解決的途徑,進而在體育教研組內形成研究上的共鳴和結果上的共用。
學校的體育教育的發展過程當中,教師是決定高度的最重要的一個因子。不可忽視的是教師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前行的過程,體育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改革過程。在教育的路上只有年青的學習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老中青三代體育教師是同行的學習者,他們更有所長、各有所專,以課題研究的方式來進行教研活動,讓參與者變為受益者,讓受益者也變成了參與者,將使得教研活動的價值被進一步的放大、
在一線教學當中發現,就體育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而言,年輕教師要高于老教師。這也可視為教育的一種“反哺”。老教師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年輕教師的同時,從院校畢業的年輕教師也會將自身專業化的所學通過微型課題研究的方式,以理論+實踐的組合樣式來完成對老教師教學思想的催化及先進教學理念的傳達。就這一點上而言,其與教研活動基本樣式的主要目標有著較高的一致性[5]。
微型課題的研究者是一線的教師,時間有限、理論研究能力不足,而微型課題的參與者也同樣存在著時間及能力上的不足。微型課題要出精品,還需要從教研組層面,甚至是學校層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個人認為,在微型課題的研究當中,應有效地實現與區域教研組織的常態化合作,請他們走進體育教研組,走進身邊的課題,利用他們的研究底蘊為教師的課堂研究提供幫助,有效避免微型課題的重復性研究、低端化研究,提升研究的含金量[6]。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業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通過教研引領教師的發展,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教科研”這個名詞很早以前就知道,但很多體育教師總覺得有“研”字的東西和自己無關,是專業人員的事,是教育專家們的事,對基層的體育教師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通過對微型課題這一價值方略的應用,將使得教研活動更接地氣,對問題的解決更加的具有針對性。在這一探索的過程當中,教師作為教育成果形成的參與者和引導者,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應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其個人的專業化成長將會對教育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