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素麗 陳慧芳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橋小學 河南 安陽 455000)
在教學中,運用“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解決問題,在其中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在“相差關系解決問題”的教學和研究中,經過探索畫圖策略,構建解題模型,溝通算式與問題的聯系三個方面形成了相應的解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往往無法通過生活經驗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用手畫物理圖形或線條圖,既能幫助孩子理解和理解題目的含義,又能使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更清晰、更生動、更直觀。
在二年級數學上冊的“相差關系解決問題”中:比一個數多(少)幾,,就是低段問題的難點。難在學生一看“比( )多幾”不加分析就判斷用加法,反之則用減法。但通過畫圖,就能避免學生出現這種錯誤。此類題分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通過新授講解,滲透畫圖策略,建立圖畫表象。
二年級數學上冊23頁的例4:
(1)一班得了12面小紅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2)三班的小紅旗比一班比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由“實物”直觀圖到半抽象圖到線段圖的進階。學生從直觀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道題的數量關系:
(1)二班得的小旗數包括與一班同樣多的和多的3面兩部分,求二班的小旗數,就是求總數(大數),所以用加法。
(2)求三班的小旗數。因為一班的小旗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與三班同樣多的和多的4面(也就是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求三班的小旗數,就是求與一班同樣多的那一部分(小數),求部分用減法。
第二階段:反敘關系句,使用畫圖突破思維定勢。
如以下對話反敘題:
小美:我跳了15下
小龍:小美比我多跳3下
小紅:小美比我少跳5下
①小龍跳了多少下?(請畫圖分析)
②小紅跳了多少下?(請畫圖分析)
在反敘題中,先引導學生根據“比”字句判斷誰多,誰少。然后再畫出表示相比較的兩個量的直觀圖示。通過畫圖,可以清楚地知道3人之間跳繩個數的關系,突破了見到“多”用加法,見到“少”用減法的思維定勢,更凸顯了畫圖策略的優勢。
數學模型是用數學語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現實世界事物的特征、數量關系和空間性的一種數學結構。一旦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真正的模型思想,即使忘卻,也可以依靠已形成的思想再次發現。
在“相差關系解決問題”中,“大數、小數、相差數”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是核心。所以首先利用主題圖中實物一一對應的方法,然后逐步過渡到數形結合,由表象到半抽象,逐步積累比多少的相關知識。
(1)深入淺出,清晰算理。低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直觀性。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首先由畫圖策略理清數量關系式之后,列式解答,然后再明確各個數所表示的意義。由畫圖表征到符號表征,再上升到語言表征。最后回歸到題中的重要關鍵句(關系句),再對照圖進行分析,由具體形象逐漸抽象化,一步步剝離數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相差關系解決問題”的內容,學生雖然能進行一定的梳理,但有些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還是孤立的,大部分學生很難以從深層的數量關系入手進行剖析,因此有必要對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比較,進一步的溝通和聯系,以便從本質上建立聯系。
如1.根據32+20提出問題:將兩個部分量求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進行區分和聯系,突破難點。
①小妹本來有32顆糖,姐姐又給她20顆,現在小妹有幾顆糖?
②有一袋蘋果,吃掉了32個,還剩20個,原來有幾個?
③奶奶家有32只雞,鴨比雞多20只,鴨有多少只?
④小紅跳了32下,比小樂少跳20下,小樂跳了多少下?
這些題都表示把兩個部分合起來。有的是部分數加部分數等于總數;有的是較小數加相差數等于較大數;有的條件不同,一個是“多”,一個是“少”,但關系句也可轉化,這樣就同樣是求較大數,用加法。
(2)根據32一20提出問題:將求部分數、求相差數、求較小數等問題融會貫通,激活創新思維。
①我有32支筆,用掉了20只,還剩多少只?
②故事書有32本,漫畫書有20本,故事書比漫畫書多幾本?
③我有32支筆,弟弟比我少20支,弟弟有幾支筆?
④小樂有32個玩具,比小明多20個,小明有幾個玩具?
這些題都是一個數減另一個數,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樣。有的是總數減部分數等于另一個部分數;有的是較大數減較小數等于相差數;有的是較大數減相差數等于較小數。
通過以上練習,分別打通了加、減法之間的聯系,實質打通了“大數、小數、相差數”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促進了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和理解,使不同類型的問題得到融合與整理,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在悄然發展和提升。在應用畫圖策略的同時,也深化了數學模型思想的建立,可謂“一提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