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睿,李基光,王艷蘭,向蘭舟,王素華,田仁廣,熊振友,周美亮
(1.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 鳳凰縣農業農村局,湖南 鳳凰 416200;3.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81)
苦蕎[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為蓼科苦蕎屬一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起源于我國西南地區[1-2],是一種重要的藥食兩用作物,為天然綠色食品原料,同時兼具優良的飼用價值[3]。我國是世界苦蕎的集中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4]海拔高度為1 200~3 000 m 的地區[5]。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蕎性味苦、平、寒,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能練五臟滓穢。現代臨床醫學觀察表明,苦蕎能降血糖、降血脂,增強人體免疫力、除濕解毒、治腎炎,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胃病患者都有輔助治療作用[6-7]。苦蕎具有生長迅速、生育期短、適應性強和功能性成分豐富等優點,其在作物布局、營養互補、糧食構成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8]。在新建茶園、油茶基地、獼猴桃果園等套種苦蕎不僅可以增加復種指數、降低鋤草成本,還能改良土壤、增加農民收入。因此,筆者對苦蕎與幼齡油茶、茶樹、獼猴桃套種的產量及效益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為苦蕎的推廣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臘爾山鎮,海拔高度700 m,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9℃,全年大于等于35℃日數僅10.5 d。土壤為旱地黃灰土,pH 值 6.22,有機質10.50 g/kg,全氮1.82 g/kg,全磷0.62 g/kg,全鉀18.7 g/kg,堿解氮112.5 mg/kg,速效磷28.6 mg/kg,速效鉀163.8 mg/kg。
供試苦蕎品種為鳳苦1號,油茶品種為湘林21號,茶樹品種為黃金茶,獼猴桃品種為米良1 號。
分別選擇一年或二年生油茶、獼猴桃和茶園,套種模式設油茶+苦蕎、茶樹+苦蕎、獼猴桃+苦蕎3個處理,按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 m2,設3 次重復。于2020 年3 月10 日、8 月25 日,選擇子粒飽滿的苦蕎種子,經曬種后分別撒播于已整好的距離油茶樹、茶樹和獼猴桃樹根部20~30 cm 的裸露土地上。播種量為:油茶地2.5 kg/667m2、茶樹地2 kg/667m2、獼猴桃地3.0 kg/667m2。生產管理按常規管理進行。
苦蕎成熟時進行小區測產,統計各小區產量,并根據苦蕎小區產量和市場價格計算苦蕎的單產和經濟效益。
不同套種模式春、秋2 季苦蕎的產量和總產量見表1。春蕎產量、秋蕎產量和總產量都是獼猴桃+苦蕎套種模式的最高,分別達136.5、142.0 和278.5 kg/667m2,油茶+苦蕎套種模式的次之,茶樹+苦蕎套種模式的最低,3 種套種模式間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表1 不同套種模式的苦蕎產量 (kg/667m2)
油茶、茶樹和獼猴桃園不套種時均需鋤草至少3次,套種苦蕎后鋤草次數至少減少2 次,可減少鋤草成本400 元/667m2。油茶、茶樹和獼猴桃園套種苦蕎時分別增加種子成本20、16 和24 元/667m2,苦蕎播種成本40 元/667m2,收割成本35 元/667m2。苦蕎按市場價4 元/kg 計算,油茶、茶樹和獼猴桃園套種苦蕎后分別增加產值1 002、922 和1 114 元/667m2,加上節約的鋤草成本,并扣除苦蕎種植成本,其經濟效益分別為1 307、1 231 和1 415 元/667m2(見表2)。

表2 不同套種模式的經濟效益比較 (元/667m2)
在春、秋2 季開展油茶+苦蕎、茶樹+苦蕎、獼猴桃+苦蕎3 種套種模式研究,結果表明,苦蕎的年總產量為230.5~278.5 kg/667m2,其中獼猴桃+苦蕎套種模式的產量最高,達278.5 kg/667m2。3 種套種模式均能有效控制狗尾草、一年蓬、過路黃、青蒿等10 余種雜草生長,可減少鋤草次數2 次,降低鋤草成本400 元/667m2。在苦蕎未施肥情況下,油茶、茶樹和獼猴桃園套種苦蕎的經濟效益為1 231~1 415 元/667m2,其中獼猴桃+苦蕎套種模式的經濟效益最高,達1 415 元/667m2,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