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張宇, 孫麗英*, 范長華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南京 210044;2.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海口 571101;3.國家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儋州觀測實驗站,海南 儋州 571700)
我國濱海鹽土面積廣大,是十分重要的土地資源,也是我國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的潛在基地。種植水稻通常被認為是改善濱海鹽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為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土表覆蓋一定深度的水層,可以減少蒸騰作用引起的鹽分向上移動[1],而且由于水層對土壤的淋溶作用使表土鹽分含量降低,使鹽土在種稻過程中逐漸脫鹽,改善鹽土pH和理化性質(zhì)[2]。但是,濱海鹽土的理化性狀一般較差,不利于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形成,因此通常采用添加改良劑的方法來培肥土壤并提高水稻產(chǎn)量。而添加改良劑通常會影響稻田溫室氣體(CH4、N2O)的排放。
稻田是農(nóng)業(yè)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全球稻田CH4年總排放量約為30 Tg[3-4],占大氣CH4中人為總排放源的11%左右[5]。鹽漬土鹽分含量高,可能會直接影響作為CH4主要傳導體的稻株生長,并且會間接影響為CH4產(chǎn)生提供底物的根際分泌物[6]。另一方面,鹽漬土的高鹽分也可能通過影響微生物活性來影響CH4的產(chǎn)生[7]。通常,施用有機物質(zhì)類的改良劑會促進水稻生長,為產(chǎn)甲烷菌提供基質(zhì),從而促進CH4的產(chǎn)生[8]。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添加有機肥的情況下,濱海鹽漬土稻田中堿斑和非堿斑區(qū)域的CH4排放量沒有顯著差異[9]。施用硫酸鹽含量高的磷石膏經(jīng)常被作為減少CH4排放的方法,因為它能增加甲烷氧化菌pmoA基因豐度,同時降低產(chǎn)甲烷菌mrcA的基因豐度[10]。研究表明,稻田土壤中施加磷石膏可減少季節(jié)性CH4累積排放量[11-12]。稻田烤田期形成的適宜土壤水分條件有利于N2O的排放[13]。我國稻田N2O的排放量占我國農(nóng)田總排放量的7%~11%[14]。目前,有機物質(zhì)對農(nóng)田N2O排放影響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主要是因為不同的有機肥在含氮量、碳素組成、微生物性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15]。禾康改良劑(一種土壤化學改良劑)能夠代換、活化土壤膠體中的鈉離子及其他礦物質(zhì)元素,對重鹽堿土和堿化土的改良有明顯作用[16]。但施用禾康改良劑之后對鹽土區(qū)稻田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
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以普通稻田為研究對象,對于正在改造的濱海鹽土稻田則研究較少,尤其是對氮肥配施不同改良劑的稻田,鮮有報道。因此,本研究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辛農(nóng)場的濱海鹽土稻田區(qū)設置氮肥配施不同改良劑(腐殖酸、磷石膏和禾康改良劑)的田間原位觀測試驗,探索氮肥配施不同鹽土改良劑對濱海鹽土區(qū)水稻生態(tài)系統(tǒng)CH4、N2O排放特征、排放量以及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以期為評估濱海鹽土區(qū)水稻生態(tài)系統(tǒng)的CH4、N2O排放總量提供科學依據(jù),并篩選出最優(yōu)的鹽土改良方式,以減緩農(nóng)業(yè)源溫室氣體排放的凈溫室效應潛力。
田間試驗于2017年7—10月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辛農(nóng)場濱海鹽土區(qū)稻田(34°57′N, 119°45′E)上進行,該地區(qū)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在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內(nèi),平均降雨量為626.5 mm,平均氣溫為23.2 ℃。圖1列出了整個水稻生長季的日平均溫度、10 cm土壤溫度和日降雨量。此地區(qū)進行水稻-小麥輪作長達20多年。試驗田耕作層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zhì)為pH 8.58;有機碳含量11.77 g·kg-1,總氮量0.92 g·kg-1,氯離子含量為0.16%。
圖1 整個水稻生長季的降雨量、空氣溫度和10 cm土壤溫度
試驗期間共種植一季水稻,供試水稻品種為淮稻5號,由江蘇省高科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本研究中所用的腐殖酸為商用腐殖酸肥料,腐殖酸含量為50%(W/W),由安徽萊姆佳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磷石膏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南化公司的磷肥廠提供,主要參數(shù)為pH 2.3,SiO270.1 g·kg-1,P2O530.2 g·kg-1。禾康改良劑(pH 2.5)為商用液體改良劑(北京飛鷹綠地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開發(fā)研制),主要參數(shù)為pH 2.5,容重1.15 g·cm-3,其中富含的氫離子與土壤中引起堿性升高的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發(fā)生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能直接降低土壤的堿性。
田間試驗共設置5個處理:空白處理(N0),單施氮肥(N1),氮肥配施腐殖酸(N1H1),氮肥配施磷石膏(N1G1),氮肥配施禾康改良劑(N1A1)。每個處理3次重復,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小區(qū)面積為20 m2(4 m×5 m)。水稻種植、施肥方法以及時間、中期烤田等都按照當?shù)剞r(nóng)場的管理措施進行。除了不施肥處理(N0)外,所有處理的施氮量均相同(以尿素的形式施入),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均為300 kg·hm-2,并以4∶3∶3的比例按照基肥、分蘗肥、孕穗肥施入稻田中。水稻移栽之前,5個處理均一次性施入等量的磷肥(60 kg·hm-2,過磷酸鈣)和鉀肥(120 kg·hm-2,氯化鉀)作為基肥。腐殖酸、磷石膏、禾康鹽堿土改良劑的施用量分別為0.6、0.6、22.5 kg·hm-2,并于施基肥之前,一次性施入到土壤中,混合均勻。
采用靜態(tài)暗箱-氣相色譜法測定水稻生長季的CH4、N2O排放通量。水稻移栽之后,通常每周采集一次氣體樣品,采樣時間在上午8:00至10:00。3次施肥之后以及烤田期間,需加密采樣,每隔一天采集一次樣品,連續(xù)采集一周。采樣箱的規(guī)格為長50 cm、寬50 cm、高50/110 cm,以適應水稻不同生長時期的高度。在水稻移栽之前,將采樣底座安放在小區(qū)中,采樣時,將采樣箱扣在底座上,用水密封,分別于0、10、20、30 min時用50 mL注射器分別抽取4針氣體,之后立即將氣體分別注射到事先抽好真空的真空瓶中,帶回實驗室用安捷倫氣相色譜儀7890B(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測定樣品中CH4和N2O濃度。檢測器分別為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和電子捕獲檢測器(ECD),載氣分別為N2和體積比為5%的氬甲烷。CH4(N2O)的排放通量根據(jù)每組4個樣品CH4(N2O)濃度值和采樣時間的直線回歸方程的斜率求得。
CH4和N2O排放通量計算公式如下。
F=ρh(dc/dt)×273/(273+θ)
(1)
式中,F(xiàn)為N2O(以N計)和CH4(以C計)排放通量,單位分別為μg·m-2·h-1和mg·m-2·h-1;ρ為標準狀態(tài)下N2O-N和CH4-C的密度,分別為1.25和0.54 g·L-1;h為采樣箱的高度,m;dc/dt為N2O和CH4的排放速率,單位分別為nL·L-1·h-1和μL·L-1·h-1;θ為采樣時箱內(nèi)平均溫度,℃。用每個處理的3次重復的平均值表示N2O和CH4的排放通量。
CH4和N2O的增溫效應不同,因此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其增溫效應。本研究采用綜合溫室效應(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GWP)這一綜合指標。在100 a時間尺度上,N2O和CH4的增溫潛勢分別是CO2的298和34倍[17],因此,GWP(t·hm-2,以CO2計)計算公式如下。
GWP=298×GWP(N2O)+34×GWP(CH4)
(2)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shù)據(jù)計算和圖表制作;所有統(tǒng)計分析使用JMP 13進行,顯著性差異水平為P<0.05(T-檢驗)。
2.1.1各處理稻田CH4排放通量動態(tài)變化 從圖2中可以看出,所有處理的稻田CH4的排放量變化趨勢大致相同。總體上,CH4排放通量在7月3日施用基肥之后快速上升。在第一次追肥之后,排放量仍繼續(xù)增長。中期烤田期間,CH4的排放量達到最大值,隨后迅速降低。烤田結(jié)束之后,復水伴隨著最后一次追肥,CH4排放通量有較小幅度的回升,達到一個較小的峰值,之后CH4的排放通量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N0、N1、N1H1、N1G1、N1A1五個處理的CH4排放通量的變化范圍分別為0.17~31.7、0.24~25.76、-0.06~33.71、0.13~20.92、0.20~17.10 mg·m-2·h-1(圖2)。
注:↓表示施肥,? 表示中期烤田。
2.1.2各處理稻田N2O排放通量動態(tài)變化 圖3顯示,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內(nèi),所有處理的N2O排放趨勢一致,僅在烤田期間出現(xiàn)較大的峰值,其他時間的排放量均較低。N0、N1、N1H1、N1G1、N1A1五個處理的N2O排放通量的平均值分別為8.06(-8.72~123.67)、18.59(-21.49~126.55)、19.25(-0.36~248.43)、16.93(1.44~303.77)、18.63(7.09~117.58)μg·m-2·h-1。
注:↓表示施肥,? 表示中期烤田。
2.2.1各處理稻田CH4累積排放量 如表1所示,與空白處理N0相比,N1、N1H1、N1G1、N1A1四個處理分別增加了CH4累計排放量的28.2%、36.0%、3.2%、33.0%,但并未達到顯著水平。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內(nèi),各處理的CH4累積排放通量在131.35~178.59 kg·hm-2。與N1處理相比,N1H1、N1A1處理分別增加了CH4累積排放通量的6.0%、3.7%;而N1G1處理降低了CH4累積排放通量的19.5%,但也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1 水稻生長季CH4、N2O累計排放量以及綜合溫室效應
2.2.2各處理稻田N2O累積排放量 如表1所示,與N0處理相比,N1、N1H1、N1G1、N1A1四個處理均顯著增加了N2O排放通量的130.9%(P<0.05)、139.1%(P<0.05)、110.2%(P<0.05)、131.3%(P<0.05)。結(jié)果顯示,無論是否加入改良劑,施用氮肥都能顯著增加稻田N2O的累積排放量。整個水稻生長周期內(nèi),各處理的N2O累積排放量在0.23~0.55 kg·hm-2。
2.2.3各處理稻田綜合溫室效應 所有處理中,GWP的變化范圍為6.06~8.35 t·hm-2(表1)。與不施氮肥(N0)處理相比,所有施氮處理均增加了GWP的5.1%~37.8%。與N1處理相比,只有配施磷石膏改良劑的處理(N1G1)降低了GWP的19.1%,配施腐殖酸(N1H1)和禾康改良劑(N1A1)的處理都增加了GWP。
由圖4可知,所有處理中,水稻產(chǎn)量的變化范圍為6.17~10.59 t·hm-2。與N0處理相比,N1、NIH1、N1G1、N1A1四個處理均顯著增加了水稻產(chǎn)量的41.1%(P<0.05)、67.0%(P<0.05)、44.3%(P<0.05)、71.6%(P<0.05)。與N1處理相比,N1A1處理顯著增加了水稻產(chǎn)量的21.6%(P<0.05),而N1H1和N1G1處理的增產(chǎn)效果并未達到顯著水平。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本研究中,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中期烤田之前,中期烤田之后CH4排放通量均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與周旋等[18]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主要原因可能是:①烤田期間,由于土壤處于強氧化狀態(tài)導致產(chǎn)甲烷菌受損,即使后期復水,也未能使其恢復,所以土壤中產(chǎn)生的CH4減少;②水稻生長后期對CH4的傳輸能力減弱,因此導致CH4排放減少。
稻田長期處于淹水環(huán)境中,N2O的排放通量常被忽視。然而,在水稻的中期烤田期間通常會有大量的N2O排放[19]。本研究中,在中期烤田期間,所有處理均出現(xiàn)了最大峰值。主要原因可能是排水所導致的干濕交替環(huán)境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過程中N2O的產(chǎn)生[20];烤田期間,土壤處于強氧化狀態(tài),含有較多O2,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同時進行,因此促進了N2O的排放。
本研究中,施用氮肥顯著提高了稻田土壤N2O排放,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28]。氮肥施入到土壤中有利于N2O的排放,主要是通過為硝化和反硝化的過程提供底物[29]。在所有的施氮處理中,3種改良劑的加入并未顯著影響N2O的排放。但也有研究表明,施用腐殖酸能增加土壤氧化還原電位[30]、刺激了微生物的活性,進而促進N2O排放。多數(shù)研究表明,磷石膏的添加對N2O排放無顯著影響[31]。
CH4排放量是季節(jié)性GWP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結(jié)果也得到了早秈稻田研究的支持[19]。氮肥和改良劑對CH4排放的影響并不明顯,導致各處理間的GWP差異不顯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與N1處理相比,N1G1處理使GWP降低了19.2%。
氮肥可以提高大部分農(nóng)業(yè)土壤的作物產(chǎn)量。本研究中,與不施氮處理相比,所有施氮處理都能顯著提高水稻產(chǎn)量,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32]。氮肥配施腐殖酸提高了水稻產(chǎn)量,可能原因是腐殖酸改良劑通過提供營養(yǎng)、改善土壤團聚結(jié)構(gòu)、刺激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來提高產(chǎn)量[33]。但是,所有的氮肥配施改良劑處理中,只有氮肥配施禾康改良劑(N1A1)能顯著增加水稻產(chǎn)量,可能原因是禾康改良劑改善了土壤質(zhì)量,因此提高了水稻產(chǎn)量。而綜合比較所有氮肥配施改良劑處理的水稻產(chǎn)量以及綜合溫室效應發(fā)現(xiàn),N1A1處理能顯著增加水稻產(chǎn)量,同時不顯著影響綜合溫室效應,因此在濱海鹽土區(qū)推薦N1A1施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