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供圖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
2018年以來,北京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四好農村路”工作納入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首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鄉村振興當好先行。

3年來,北京鄉村公路總投資達30億元,大修1600公里,創建“美麗鄉村路”66條共226公里,帶動了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獲得了廣泛關注和好評。全市鄉村公路實現經常性養護,列養率達100%,中等及以上鄉村公路比例始終保持在90%以上。所有建制村按照“村委會距站點小于2公里”標準實現通公交,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快遞,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評價得分在全國名列前茅。
鄉村公路
依據《北京市公路條例》,北京縣道參照國道、市道管理模式,北京農村公路特指鄉村公路,包括鄉道和村道。截至目前,北京鄉村公路總里程達12976公里,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58%;鄉村公路橋梁1969座,占全市公路橋梁總數的29%。北京郊區客運企業12家,運營車輛5800輛,運營線路625條,日均客運量183萬人次,占全市地面公交客運量的15%。
為建設好鄉村公路,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統籌協調,出臺了各方面政策文件,豐富了北京鄉村公路建設的頂層設計。2020年6月,為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進一步改善鄉村公路路容路貌,全面提升北京鄉村公路服務水平,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美麗鄉村路創建活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明確,美麗鄉村路創建工作是深入推進北京“四好農村路”縱深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方案》借鑒了浙江“種植綠化、清理垃圾、清理違章建筑、清理違法廣告”的美麗公路建設經驗,并按照“交通標志前后500米基本無廣告、違法建筑物、穿越公路的設施、違法非公路標志,路基路肩邊坡基本無非植物、擺攤設點、打谷曬糧現象,公路用地范圍內基本無堆積物”的路域環境整治要求,統籌了綜合交通發展與土地、林業、生態環保、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等規劃的銜接。
北京計劃按照《實施方案》中“夯實公路基礎、美化路域環境、提升服務品質、助推鄉村振興”的工作思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實、安、綠、美”四方面共34項創建標準,從2020年起連續3年,每年完成200公里美麗鄉村路創建,至2022年底,實現每個鄉鎮至少1條示范鄉村公路。
此前,北京已出臺《北京市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作為北京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此外,北京為健全“四好農村路”建設的規劃和標準體系,還陸續出臺了《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北京市農村公路新改建專項規劃》《北京市農村地區客運場站布局規劃》,以及《北京市鄉道工程技術規定》《鄉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標準》等技術文件和《北京市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定規范》《北京市農村公路設計導則》等地方標準;為推進鄉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出臺了《北京市鄉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規劃》并落地實施;為加大生態涵養區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出臺了《關于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管理好鄉村公路,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合力健全鄉村公路管理體制,完善監督考核體系,以及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區、縣,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和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制定了《北京市深化鄉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細化了工作舉措、責任主體,為建立權責清晰、齊抓共管的鄉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機制提供了政策保障。不僅如此,北京市政府還批準印發了《關于推行鄉村公路“路長制”的指導意見》,各遠郊區按照要求,制定了轄區內鄉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設置了“路長制”公示牌,有序建立了區、鄉鎮和村三級鄉村公路“路長制”。2021年底前,北京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鄉村公路“路長制”,建立覆蓋到區、鄉(鎮)、村的路長組織體系,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獎懲有力的鄉村公路路長管理制度。

北京市密云區水庫南線路
3年來,北京持續開展鄉村公路技術狀況MQI系統檢測,在各區自檢基礎上,市級共計抽檢鄉村公路8500公里、橋梁1300座。以鄉村公路技術狀況和郊區客運服務質量等指標為基礎,建立“四好農村路”綜合考核指標體系,把“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納入市對區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形成工作常態,進一步促進了農村交通主體責任的落實。
2018年,北京通州區獲得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2019年,北京順義區獲得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2021年,北京懷柔區被授予全國首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北京以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和“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為契機,典型引路、示范引領,促進了全市“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的全面提升。
管理體制、監督考核體系、示范創建……北京為管理好鄉村公路,正逐步健全鄉村公路管理體制機制,為北京“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穩步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為養護好鄉村公路,北京提升了鄉村公路養護管理費用定額測算標準,結合各區管理模式為樣本推廣專業化養護,并助力低收入少數民族鄉村及農戶勞動力增收致富。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和北京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了《鄉村公路養護管理費用定額測算標準》,把鄉村公路日常維護費定額標準提升為原來的2.5倍,大修工程費測算標準提升為原來的2倍,為養護好鄉村公路提供了投資依據。
同時,北京通過結合北京市門頭溝區直接管理模式、通州區監督管理模式、順義區混合管理模式的樣本,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鄉村公路專業化養護,實現了養護工程和日常養護工作質量的全方位提升。此外,為提高鄉村公路養護管理科學決策水平,北京還采用了鄉村公路專用檢測車檢測鄉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數PQI,并依托“農村交通統計與監管信息系統”綜合分析檢測結果,探索建立了鄉村公路養護管理科學決策體系。
北京鄉村公路沿線分布了5個少數民族鄉鎮和123個少數民族村,以及部分低收入農戶。3年來,市、區兩級政府每年投資數千萬元用于少數民族鄉村公路大修或橋梁改造。例如大修年久失修的通村公路、在村口建設候車亭,以及增加“村村通公交”班次。少數民族鄉村公路修好通車后,交通基礎設施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逐步顯現——少數民族村民和特色農產品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外地游客紛紛走進少數民族鄉村體驗獨特文化,少數民族鄉村經濟因此得以長足發展。此外,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還積極創新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路徑,吸納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參與鄉村公路日常養護。2020年,全市共有3667人從事鄉村公路日常養護工作,其中招聘沿線村民3452人,屬于低收入的有454人。2020年底,從事鄉村公路日常養護的低收入農戶全部“脫低”,為首都率先全面實現小康貢獻力量。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水庫西路

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新堤路
目前,北京所有建制村已按照“村委會距站點小于2公里”標準實現通公交。不僅如此,北京還全方位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堅持客貨并舉、運郵結合。
為提升公交服務質量,營造舒適乘車環境,北京一方面制定并落實了服務規范——開展服務質量專項分析,通過12345熱線、12328熱線等服務監督方式,對“村村通”公交服務質量問題實行專項分析并妥善解決有關問題;采用制度化、信息化手段監督服務質量,市級層面制定郊區客運千分制考核制度,依據考核結果評價區級層面。另一方面,委托專業單位檢測通公交的鄉村公路,為“村村通”公交線路提供安全保障;實現全市“村村通”運營車輛中50%以上安裝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更新車輛全部安裝;提供醫療等人性化服務,推進郊區客運企業乘務管理員、行政管理人員考取搶救員資格證,在公交車上配置AED除顫儀、急救箱等設備,為乘客第一時間提供幫助。
北京還打造了功能疊加、一點多能、模式多樣的“農郵通”服務站,在提高京郊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水平,搭建“農產品進城”和“快遞下鄉”雙向通道,促進農產品流通,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支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北京還鼓勵客運站積極拓展旅游集散、郵政、快遞、接駁換乘等功能,在運游結合方面先行先試,交通部門和旅游客運企業逐步開通前往郊區熱門景區的旅游直通車,再根據游客需要,體系化發展旅游直通車。
2021年是“十四五”的起步之年,北京正深入推進鄉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持續開展“美麗鄉村路”創建,推動農村交通專項規劃制定,實施郊區客運服務品質提升工程,繼續為首都鄉村振興和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交通運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