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供圖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近年來,江蘇省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著力推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四好農村路”實現了從顏值到品質的蛻變。江蘇省積極申報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試點,共有6個地區被兩部委列為全國試點地區;以促進農村公路與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發展為導向,積極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村公路+”品牌;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創成全國示范縣9個……

江蘇省以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為抓手,全面推進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實施,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路長管理責任體系和運行機制。其中鎮江市、蘇州市、南通市海門區等多個市、縣(市、區)以政府名義出臺“路長制”實施方案,建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路長的縣鄉村三級“路長制”。

高淳慢城線
蘇州吳中,得太湖絕佳之山水,承載吳文化之厚重,“太湖藍”就像一條縈繞在太湖之濱的藍色緞帶。在這里,有純凈湛藍的天空,有碧波萬頃的太湖山水,還有經過調色的跑道。行駛在這樣一路一景的農村公路上,幸福指數在美好的出行體驗中不斷攀升。吳中環太湖農村公路與沿線景觀的相得益彰,得益于吳中區交通運輸局率先在“太湖藍”沿線實行了“路長制”。
吳中區交通運輸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按照“分級管理、多方監督”的原則,推行精細化管理,全面構建規范、科學、高效的農村公路管理體系。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路長,是轄區內公路建設、管理、養護和路域環境整治的第一責任人,帶領村民落實農村公路管理各項制度、執行日常管養巡查,上報隱患排查、損毀信息,開展“愛路護路、守護家園”宣傳活動,與公路部門聯動治理,構建“暢通、安全、美麗、富民”的農村公路交通發展新格局。以“太湖藍”為成功案例,吳中區在全區全面施行“路長制”,推動“路長制”工作向高質量發展、深層次推動,實現了轄區內農村公路管養無盲區、全覆蓋。
下一步,江蘇將繼續貫徹落實國家和部、省關于推進農村公路“路長制”的要求,計劃到2022年底,全面建立覆蓋縣、鄉、村道的“路長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動農村公路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此外,在推進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過程中,江蘇各地還紛紛開展了農村公路治理方式創新,海安市開展“四好農村路”積分銀行活動,充分調動行政村在農村公路管理方面的積極性;高郵市推動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改革,組織開展路政管理“四個示范創建”;南京市溧水區將“四好農村路”績效考核納入區政府年度千分制考核,結果與單位等次(獎金)、管養資金撥付直接掛鉤;太倉市完成“18153”綜合治理平臺建設,將農村公路納入網格化治理。在這些創新措施的帶動下,江蘇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正在逐步健全。
江蘇省以促進農村公路與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發展為導向,積極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村公路+”品牌,有力服務了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黃海森林公園的花林路、東臺市美麗鄉村旅游公路的建設,成為江蘇省以“農村公路+生態”,全面打造“平安放心路”的一個縮影。
車輛行駛在位于東臺市黃海森林公園的花林路上,兩側筆直沖天的水杉整齊排列,形成一道令人震撼的天際線。這條通往黃海森林公園景區的道路曾經是一條縣道,如今為服務當地旅游產業被打造成了一條長12公里、寬7.5米的特色示范路,沿途樹木參天,繁花相伴。
“花林路雖然不在景區內部,但能夠為游客在進入景區之前提供怡然的享受,它承擔著森林公園接待游客的功能。”黃海森林公園管委會副主任梅崇春說,“花林路的路南是林業苗木,路北是黃海森林公園的生態旅游區,不管是哪一邊,對道路交通的依賴性都非常大。”梅崇春介紹道,2020年景區打造“海堤風景廊道”,北起花林路,南至老海堤鄉,建設了一條長10.8 公里的銀杏大道,“往深秋去,正是金黃色的時節,今后我們可以以這條路開拓新的項目,舉辦一些跑步、自行車賽事,一路風景都很美。”
海堤路、銀杏大道、花林路等公路掩映在郁郁蔥蔥之中,春來青蔥、夏來綠濃、秋來金黃。東臺市以美麗鄉村旅游公路為抓手,推進花林路西延段、唐新線、弶港一號路等道路景觀工程建設,串點成線,構建形成了“無縫對接”的旅游交通網絡。從一條線融入鹽城旅游公路一張網,打造“一路一品”,從森林風情到漁文化再到農家樂,每一條道路,不僅暢達無阻,還充滿特色風光,這些旅游公路的打造為東臺全域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
除了“農村公路+生態”外,江蘇省還以發展“農村公路+產業”,全面打造“特色致富路”;以發展“農村公路+文化”,全面打造“美麗鄉村路”;以發展“農村公路+運輸服務”,全面打造“美好生活路”……
美麗示范線 鄉村新名片
溧陽市、常州市金壇區等農村旅游資源豐富地區成功打造了一批全國知名旅游公路示范線。
溧陽1號公路瓦屋山線獲評2019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泰州興化千垛美路、連云港市大桅尖路分別榮獲2019年度“最具人氣的路”稱號,金壇區“綠野仙蹤”獲@中國交通微博2020年度“最有詩意的路”評選活動第一名。
蘇州、無錫、常州、湖州等江浙兩省四市攜手打造環太湖“四好農村路”一體化建設全國示范路,放大環太湖“農村公路+文化”典型效應。
舉辦“騎行江蘇 看美麗農路”活動,在鹽城東臺市的首站活動中,380名騎行愛好者及活動參加者從美麗的黃海森林公園出發,沿著農村公路騎行至黃海海濱,一路感受江蘇美麗農村公路給農村、農業、農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海安臨港北路 丁傳軍 攝

溧陽1號旅游公路北山金山洼段 閔庚富 攝
據統計,截至2021年7月,江蘇全省以“農村公路+”發展模式全面打造形成了82個縣域農村公路品牌,推動農村公路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此期間,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還發布了全省第一批“農村公路+”典型案例,全面推動形成蘇州、南通、鹽城、沭陽、溧陽等為代表的“農村公路+產業、文化、旅游、電商”典型案例,徐州、泰州、鹽城等地探索“農村公路+生態”發展模式。在“農村公路+”品牌的帶動下,近年來,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8.7%,鄉村旅游人數年均增長16%,收入年均增長11%,突破1000億元,“四好農村路”為鄉村振興和百姓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未來,江蘇省將通過農村公路品牌提升行動,形成20個品質優、效益好、知名度高的農村公路品牌,成為農村交通服務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板。
開車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在城市建成區使用地圖導航,精準度較高,但在農村地區,地圖導航基本“失靈”。針對這一情況,2020年南通市在江蘇全省試點開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網一平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加快推動農村公路從“基本滿足出行需求”向“提供高品質出行服務”轉變,讓農村出行也可以“導航到戶”。
管理服務系統包括“一網一平臺三方應用”,主要基于農村公路數據庫,形成農村公路電子地圖。在個人、企業和政府“三方”應用領域,服務好百姓出行;推動農村客運定制出行、鎮村公交、物流配送等發展;協助政府對農村公路建管養運進行科學決策。

金壇長蕩湖邊農村公路 岳勇 攝

賈汪世紀東路
“近年來,江蘇省逐步完善農村公路電子地圖和基礎數據維護、更新及應用,推進全省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網一平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江蘇計劃到2021年底,基本建成省市縣三級共用的平臺,到2022年,全面建成并推廣應用。推進農村公路電子地圖與導航地圖供應商對接整合,探索智能感知、5G通信、高精度定位和衛星遙感等技術在農村公路工程和路網管理中的應用,最終實現農村公路數字管理一張圖、精準導航到村組、公眾出行服務“一鍵按”。
為了加快推進平臺建設,江蘇省還發布了《江蘇省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網一平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標準》。依托該套標準,全省55個縣已建設并應用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網一平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統。
除了南通等地探索以智慧農村公路建設推動農村地區公眾出行精準化,精確導航到村組外,南京市利用LEIS檢測車全面推廣農村公路養護質量自動化檢測和評定;太倉市加強橋梁信息化管理,開發橋梁安全視頻快速檢查系統和智能化輔助巡查檢查系統……截至目前,江蘇各地全力打造數字農村公路、智慧農村公路,省級鄉村旅游文化精準導航地圖制作工作也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