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刊記者 蔣文友

重慶市大足區,得名于大足川(今瀨溪河),取“大豐大足”之意。
棠城大足位于重慶西部,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所在地,有“石刻之鄉”“五金之鄉”“海棠香國”等美譽,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一顆明珠。
過去,因為交通閉塞,大足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如今,經過大足交通人砥礪奮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大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公路通村入戶,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旅游畫卷徐徐展開,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
“十三五”期間,大足農村公路加速成網,完成了從瓶頸制約到競爭新優勢的完美嬗變。截至2020年,大足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250.8公里,其中縣道162.4公里,鄉道196.6公里,村道2891.8公里,期間還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此外,大足還實施了交通三年行動計劃,其中建制村及村民小組通暢工程1600公里、通達工程262公里。村民小組通暢率由2015年的62%提高至2020年的100%。全區基本實現了行政村100%通暢、撤并村100%通達、建制村100%通客車的“三百”目標。
2021年,大足出臺了《“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管理辦法》,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包括提升農村公路技術等級,有序推進農村聯網公路建設,增強互聯互通能力,推進“四好農村路”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拓展農村公路服務功能附加值。
大足緊扣“修一條路、護一條路、富一方百姓”的發展理念,建設好、養護好農村公路。大足農村公路由“差”變“優”,由“通”向“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三五”期間,大足施行了“四免一提”補助措施,落實建、管、護資金。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免收設計費、監理費、檢測費、技術指導費,“四免”費用全額由大足區交通局承擔,全面提高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準,落實農村公路養護補助資金;推行了“三定”養護管理制度,區內所有鎮街掛牌成立管養機構,建立養護協會253個,聘用養護人員522名,采取定人、定時、定責“三定”作業模式,鼓勵建立“路長制”,設立“黨員示范路”,引導鎮街將農村公路養護與綜合環境、河道清漂、市政保潔項目打捆承包,優先考慮貧困群眾勞務承包。
此外,為更好地解決公路養護問題,大足還出臺了《大足區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明確區公路養護中心、鎮街、村管養職責,理順縣道區管、鄉道鎮管、村道村管的管養機制。27個鎮街均設立農村公路管養機構,落實專職、兼職人員2人至3人,負責轄區公路的建設、養護、運輸、安全、路政等管理工作。同時,村級公路養護補助標準提高至每公里2000元,基本形成區有路政員、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三員”路產路權保護隊伍,公路列養率達100%,養護效能全面提升。
大足區交通局還對全區各鎮街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管理施行定期、不定期巡查、督查,將考核得分與劃撥養護資金和鎮街年度交通項目計劃掛鉤;積極開展養護示范創建活動,選取至少2個鎮街作為養護示范文明鎮,同時在有關鎮街選取不少于縣道總里程的10%、鄉村道總里程的5%作為文明示范路予以推廣,做到區有“示范鎮”、鎮有“示范路”,為2019年成功爭創市級、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夯實了堅強基礎。
大足“四好農村路”不僅便捷了村民出行,更暢通了致富之道。農用機械通過農村公路來到田間地頭,提升了第一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吸引了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到故鄉創業。
“如果機械可以開進田間,我們在價格上還可以適當優惠些……”8月16日,在和煦的微風中,大足區龍石鎮青山村支部書記夏昌友電話里傳來了“稻客”彭久的聲音。夏昌友隨后告訴彭久,開車經過南珠路轉省道302線就可以直接到青山,歡迎他到青山實地考察。

8月27日,大足區省道S303龍石鎮青山村6組位于S303道路旁的柑橘基地長勢喜人。蔣文友 攝
彭久是回鄉創業的李剛介紹到青山收割稻谷的“稻客”。2015年以前,青山因為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出了名的窮山村,名里有山,卻不能靠山吃山,于是許多村民都選擇了外出務工,其中就包括李剛,而像彭久這樣的“稻客”更是基本不會選擇到青山這樣的貧困村收割稻谷,因為機械開不進田間就得用人工,成本會直線上升,利潤少得可憐。
2015年起,青山大力實施精準扶貧——修建硬化公路、人行便道、新建或整治泥結石公路……目前,青山已修建農村公路17.2公里,實現公路“組組通”,生活便道“戶戶通”。農村公路的暢達,讓李剛在夏昌友等村干部的引薦下,愿意回鄉承包30畝土地種植草莓,也才有了彭久與夏昌友的對話。
“十三五”期間,大足實施“交通+扶貧”“交通+產業”“交通+旅游”三大工程。投入資金1.37億元,建設扶貧路88條、207.587公里。其中,2019年至2020年投入6829萬元,建成扶貧路49條、97.677公里。
青山只是大足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像李剛這樣回鄉創業的村民越來越多。不只第一產業活了,以“十里荷棠·山灣時光”等旅游項目為代表的第三產業,也隨著農村公路的暢通而蓬勃發展,青山正在變成“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