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公路》雜志 彭霞 供圖/重慶市梁平區交通局
“上下田多如歷級,往來人盡樂深耕。游蹤好是清和候,坐聽秧歌處處聲。”重慶市梁平區擁有成片稻田70萬畝,自古以來就是巴蜀糧倉,素有“梁山熟,川東足”之美譽。
漁米路,全長21.15公里,將渝東平原的十萬畝優質稻田和萬畝生態漁園串聯起來,充分挖掘利用了梁平的田園風光和農耕文明,打好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愁鄉情”牌,被交通運輸部評為2020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漁米路起于梁平區安勝鎮金平村,止于禮讓鎮川西村,途經安勝、仁賢、禮讓3個街鎮,與國道243線和省道510線相連,承擔著有效帶動沿線村民產業發展、增收致富的使命。
漁米路在建設前經過了多次探勘,線路走向選擇著眼長遠,線路規劃努力做到科學合理,并充分與沿線城鎮發展規劃協調配合。首先是“生態選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漁米路的建設不搞大挖大填,避讓耕地、林地、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重點優化“長江經濟帶美麗河流”——龍溪河的沿線設計,避免進入沿線各鄉鎮的飲用水源保護區,減少生態割裂,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生態。其次是“民主選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前前后后開展村民一事一議27次,并根據村民意愿對局部線路及土地進行微調。此外,漁米路還采取了“產業選線”,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有效利用國道243線的1公里和省道510線的5公里,串聯起5000畝楊梅藍莓基地、3000畝花生基地、1200畝梨園、800畝葡萄園、600畝草莓園、土鴨養殖基地等特色農產地,同時與國高網G5515張南高速公路相通,為農產品進入梁平工業園區深加工及對外運輸提供快速通道,有效帶動沿線村民致富增收。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帶富一方百姓。秉承著這樣的理念,梁平區注重公路建設與地域文化、沿線風光、旅游資源挖掘相結合,在漁米路沿線打造了以萬石耕春、雙桂田園、仁賢厚德等為主題的觀景臺、文化廣場、風雨廊,以路引景、以景串線、路景相融,使公路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線;沿路廣泛種植銀杏、水杉、紅葉石楠、波斯菊、格桑花等觀賞植物,在不同時間節點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完善停車場、公共廁所等配套基礎設施,開行旅游公交、城鄉公交,將傳統道班開放為多功能公路服務區,設置駕駛員休息室、母嬰室,為過往村民提供休憩、飲水、車輛充電等服務;與道路“三同步”,建成停車場6處、車位70余車位、公共衛生間3處、路旁棧道8處1200余米等服務設施,引領公路新標配;推出“騎行環線”“蔬果采摘”等主題休閑觀光旅游項目,形成吃、玩、賞于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助推當地農文旅相融合。

深秋的瑞豐亭色彩斑斕 熊偉 攝
目前,漁米路沿線的安勝鎮、禮讓鎮,一片片壯觀的現代田園正在興建,這些地方將成為梁平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主戰場。統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萬石耕春·千年良田”項目,將其打造成西南丘陵山地高標準樣板田,建設“巴渝糧倉”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以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平臺培育的“萬石耕春·龍溪漁歌”項目,將被傾力打造成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和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并成為龍溪河流域生態經濟帶重要支撐點;集農業科技研發、特色蔬菜生產、產品加工及科普教育、休閑采摘游玩、美食品嘗、蔬菜文化體驗、渝東北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為一體的“萬石耕春·農業奧特萊斯”項目將成為農文旅融合的時髦打卡地……

曬秋節

騎行活動
漁米路建成以來,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人文效益日益凸顯。沿線產業投資、旅游觀光、文藝創作、露營避暑已成為成渝雙城經濟圈興起的新風潮。截至2020年底,漁米路周邊共發展民宿13家,每年舉辦大小活動70余場次。依托漁米路,“萬石耕春”公路觀景平臺被確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重慶市主會場、長江三峽(梁平)曬秋節永久會場。沿線水稻、魚蝦、水果等農產品產銷兩旺,周邊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到3.8萬元。
漁米路沿線分布有重慶目前建成的最大休閑漁業園區——川西漁村,其核心區域位于禮讓鎮川西村。據禮讓鎮養魚大戶介紹,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商人開著大車小車來這里收魚。“川西漁村”在禮讓鎮的規模已達6600余畝,并帶動了豆筋加工、飼料加工、運輸倉儲、商貿勞務、休閑觀光、餐飲娛樂等相關產業發展,惠及3000戶農民增收致富。
漁米路的建設讓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鄉之間加速流通,連成“美麗經濟路網”,真正做到了把農產品送出去,把游客引進來。
沿著漁米路前行,路側一座標有“碗米民宿”字樣的院落引人注目。做舊的夯土墻配以原木建筑風格的大門,造型古樸,一瞬間便勾起人們的久遠記憶。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碗米民宿,除了可以展示老一輩人牽牛耕犁的勞作生活場景,還可以讓人動手體驗舂米、碾米、擂米、篩米等工序,切身感受稻谷成米的全過程。
“漁米路開通后我們生意更好了。幾乎每個周末客房都會被訂滿。”碗米民宿老板蔣紹國高興地說。
漁米路在建設進程中,一直采用高規格、高標準的建設思路,全線按照公路四級以上標準建設;全線劃設公路標線,設置公路標志86處;創新設計安裝了7100余米綠色護欄,做到了應裝盡裝;同時,嘗試太陽蓄能自發光護欄誘導標、公路地標燈、綠色邊坡生態防護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交通安全設施設置規范齊全,保證了運行安全。
建好是基礎,管好護好是保障,運營好才是目的。按照《梁平區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中“確保區鎮村三級公路養護責任、養護機構、養護經費、考核指標、養護目標全面落實”的要求,漁米路明確養護主體為梁平區交通建設服務中心和安勝、仁賢、禮讓3個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實行全額預算。日常養護工作實現專業化、機械化、信息化,依托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建立了云端公路“病歷”、養護日志,實行一路一策和全壽命周期管理。
漁米路建成以來,當地公路養護機構和路政管理機構通過開展常態化聯合巡查,對鄉鎮(街道)開展監督指導,聯合交巡警等部門及鄉鎮(街道)聯合治超執法,走村入社進行普法宣傳,定期整治路域環境,常年保持路面整潔,實現了路田分家、路宅分家。

生態漁園
漁米路憑借高顏值,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但是,如何把厚重的歷史文化、非遺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融于漁米路,讓漁米路更有內涵?2021年,梁平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加大梁平漁米路文化景觀建設與宣傳推廣的建議》,建議在漁米路原有的基礎上,加強鄉村宜居建設,保持鄉土文化景觀;在沿途打造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匹配的美麗鄉村,提振鄉村吸引力,增強梁平人民的自豪感;用多元化方式展示梁平本土文化景觀;通過抖音、快手等移動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大漁米路宣傳力度;在沿途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新業態,建設文化產業帶,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漁米路安勝段 曾東海 攝
梁平區交通局主要負責人認為,農村公路是公路體系的最基礎構成,是直接服務農村、造福農民的基礎設施,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基礎支撐作用。路通了,農民才能更好更快地共享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成果;路美了,人們才能在快速發展中保留“詩意地棲居”。該負責人說,“我們要讓一個村落的歷史和文化穿越時空,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每一條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把歷史、文化融入肌理,用路的變遷規劃傳承,讓道路擁有溫度,成為一件充滿溫情的作品,漁米路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