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供圖 湄潭縣交通運輸局
“山區脫貧苦無路,守著財寶難致富。村民年年五谷豐,產品難賣路不通……”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3580余萬貴州人對農村公路的期盼,以及對致富奔小康的渴求。
近年來,貴州省湄潭縣委、縣政府按照“交通引領經濟,突破農村公路建設瓶頸,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的理念,緊抓農村公路路網、農村客運網的建設,徹底解決村民出行難、乘車難、運輸難及致富難的問題。曾經狹窄的爛泥路變成了如今“暢、安、舒、美”的農村公路,湄潭27°茶海路所在的興隆鎮田家溝村民發自肺腑地吟誦“十謝共產黨”,其中第五謝“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羊腸道,現在道路寬又廣”更是由衷地抒發了村民對全縣農村公路事業發展的感激之情。
2014年初,湄潭縣在貴州省率先實現農村公路和客運全覆蓋,100%的行政村通瀝青(混凝土)路、通客運;2017年和2021年分別獲得由交通運輸部授予的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和“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榮譽稱號。
湄潭27°茶海路起點位于國道243線與鄉道004線交叉口,途經翠芽27°景區、“十謝共產黨發祥地”田家溝、“西部茶葉第一村”核桃壩、鄉村旅游火爆點“七彩部落”、煙嵐旅居、蘭馨莊園等資源點,止于興隆鎮核桃壩村,全長12公里。2014年提等升級改造后,全線按照四級公路標準修建,路基寬6.5米,路面寬5.5米,兩側綠化帶3米至5米,瀝青混凝土路面路況良好,未發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或工程質量事故。
同時,沿線完成漿砌排水邊溝、硬路肩、錯車道、便民候車亭、安防工程及綠化六項工程。其中路基線形優美、邊線順直、四線分明;路基邊坡平順、堅實,坡面刷修整修、適順,無缺口、坍塌、高邊坡碎落、滑坡等災害,基本無沖刷;涵洞、邊溝暢通,無淤積物、無損壞,邊溝墻三面光,壓頂密實無漏水;邊溝線形順直,路肩平整、堅實,橫坡適順,排水順暢,無高路肩、脫肩和缺口現象。
便民候車亭的建設結合侗鄉風雨亭和黔北民居的七大元素特色,進行了創意設計和地域化展示,并在候車亭兩側增設宣傳欄,用于交通法規、交通安全知識、公路管養制度的公示,以及特色土特產等內容的宣傳,既滿足了候車村民的基本休息需求,也能為路過的附近村民遮風擋雨。
此外,湄潭27°茶海路還增設路政宣傳標語、指路牌、養護公示牌、路長公示牌和平交道口的警示柱,基礎設施齊全,為道路的運營和安全提供了保障。
湄潭27°茶海路地處丘陵山區,然而在建設過程中并無大開大挖現象,最大程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暢通、安全、文明、生態、優美、舒適”的公路通行和旅游環境。
為保護好線路穿越的翠芽27°景區萬畝茶園,項目組選擇在位置適當、景色優美的路側空地修建觀景臺,并設置旅游標識標牌;考慮到空間有限的問題,線路分開設置停車設施與觀景設施,減少對場地的破壞和干擾。觀景平臺的木棧道延展于茶海之中,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路側的茶田景觀;使用木材等環保材料,盡力實現功能設施與環境的有機融合。此外,針對優質的茶田景觀路段,沿線采用通透的纜索護欄進行安全防護,既保證了行車安全,又展示了萬畝茶田的壯美景觀。
為體現特色鮮明的地域風貌,線路結合湄潭縣委、縣政府“交通引領經濟,突破農村公路建設瓶頸,促進縣域經濟大發展”的理念,考慮到項目穿越的翠芽27°景區沿線資源豐富、產業發展潛力大,項目組結合“六個同步”工程深入挖掘所在區域特色,統一設計全線Logo,并在重要交叉口節點的路面進行展示。
Logo采用藍天碧海的背景圖案,象征湄潭縣獨一無二的萬畝茶田優質生態景觀,烘托湄潭縣的茶支柱產業,呼應湄潭縣“中國茶葉百強縣第一名”的榮譽稱號。Logo下半部分采用舒緩的道路線形穿插于碧綠的茶田中,突顯道路建設與路域茶園的有機融合;上半部分采用藍白色彩搭配,點題湄潭縣主打的“翠芽”茶葉品牌,與路線穿越的翠芽27°景區相呼相應。
制定《湄潭縣“路長制”工作實施方案》,建立農村公路養護“三制”“五定”制度。“三制”即路長制、養護市場化制、寨管家制;“五定”即定養護責任主體、定養護資金標準、定養護考核內容、定養護考核獎懲、定路況指標,確保公路養護管理到位。
沿線百姓自發形成自治組織“寨管家”,實行“3+N”管理模式。其中,“N”包括指派專職護路員,負責制定區域道路的路面維護、邊溝清理等。通過“寨管家”的護路活動,極大地改善了穿村入鎮路段的路域環境,做到無違法搭接道口和占用挖掘公路、無違法跨越和穿越公路的物體、無違法非公路標志、無路基路肩邊坡非法種植物、無擺攤設點和打谷曬場,以及公路用地范圍內無堆積物,實現路面、公路用地及公路建筑控制區干凈整潔,無違法建筑、無違法設施、無違法廣告,基本實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營造出“暢通、安全、文明、生態、優美、舒適”的公路通行和旅游環境。
在便利的通行條件下,湄潭27°茶海路沿線村鎮結合“以旅興茶、以茶促旅”的發展思路,開始探索“茶旅一體化”的致富路徑。依托茶資源、圍繞茶主題,主動發展農家樂、民宿、茶事體驗園等多種鄉村旅游產業形式,短短幾年時間,基本實現“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目標,村民“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年年有收益”,收入比從前翻了幾番。
沿線的金花村,在2014年提等升級改造后,全村旅游綜合收入達1200余萬元,帶動附近貧困人口400余人就業,201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2萬元,2018年人均純收入更是突破了4萬元。近年來,金花村在茶旅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探索“一家五園創客村”,即旅居農家發展民宿和餐飲,開創茶園、田園、果蔬園、林下養殖園、農民創業園等豐富產業業態的發展路徑,為游客打造“遠方的家”。
湄潭27°茶海路極大帶動了沿線茶葉、辣椒、中草藥等生態產業的發展,帶火了項目沿線的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沿線農民走出了一條道路通、產業興、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體化”新路子,沿線村民也在這樣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了底氣滿滿的“幸福新農民”。

最美農村路帶動最美農村“七彩部落”

最美農村路留金山至核桃壩沿線生態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