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世鵬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然而,追古思今,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作為筑路兵,也是“老西藏精神”傳人,要常念來路,常思今路,常想遠路,沿著歷史的足跡緊抓快干,踏著先輩的腳印續力前行。
站在歷史進程上回望初心,筑路兵的“初心”是什么?展開史卷,為和平解放西藏、響應毛主席“把公路修到西藏去”的號召,黨中央決定讓本該駐守美麗富饒天府之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中途改道前往不毛之地的西藏高原。面對苦與樂、生與死的抉擇,十八軍將士毫不猶豫、斬釘截鐵作出“一切聽從黨安排”的回應,一邊行軍、一邊打仗、一邊修路,夜以繼日攻堅克難,最終以每公里犧牲一人的慘烈代價,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兩路”精神的豐碑。
時過境遷,一代代筑路兵義無反顧挺進生命禁區,在養護保通一線戰風雪、斗嚴寒、抗缺氧,在搶險救援現場舍生忘死、晝夜奮戰、爭分奪秒、逆流前行,為的就是上得去、保得通、打得贏。20多年來,為了疆藏繁榮、天路暢通,先后有27名戰士把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雪域高原,他們用青春熱血見證了本色初心、光榮使命。

組圖:搶險救援現場
作為十八軍的后裔,筑路兵們南征北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貫通二郎山,決勝嘎隆拉,打開墨脫之門,再續中尼友誼!回望初心,淚別親人參軍入伍,流血犧牲衛國戍邊,奮戰在平均4600米的新藏、川藏線上,幾十年如一日,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誠,使命,擔當”。隨著天路從土路變油路、窄道變大道、天塹變通途,“兩路”精神始終是筑路兵不變的忠誠信仰。
高原筑路兵擔負著國防公路的養護保通責任,只有牢固樹立“朝受命,夕飲冰”的事業感和“晝無為,夜難寐”的責任感,真正把崗位當站位,把履職當履責,做到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對手面前不認輸,認真查找自身能力素質的短板弱項,加強學習訓練,敢于突破創新,時常固強補弱,切切實實把該挑的擔子挑好,該履行的職責做好,才能堅決打贏強軍興軍這場持久仗、攻堅戰。
穿上軍裝,他們是搶險救援的先鋒;脫下軍裝,他們依然是我們的標桿榜樣。在搶險救援現場,他們展示了軍魂不變、初心不改的新擔當;在洪峰過境造成金沙江大橋損毀斷通時,他們聞災即動,通過21天的攻堅克難,不畏橋下水大、橋上風大、架橋難度大,施工困難大,直面臨江作業、高空作業、連續作業所帶來的重重危險,圓滿完成國內高原首座上承式鋼橋搶建任務,提前18天恢復了道路暢通。
災害沒有時間表,搶險救援戰斗隨時可能打響,建設現代化交通勁旅、打贏搶險救援主動仗仍然是筑路兵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在高原上,他們始終以舍我其誰的拼搏精神、敢于爭先的過人膽魄、緊抓快干的行動決心,奮進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當好堅定擁護者、有力推動者、自覺踐行者,以忠誠使命迎接著新的挑戰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