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文 李月輝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1)10-0020-03
收稿日期:2021-09-15
2019年底以來暴發的新冠肺炎已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對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也引起了病毒學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人類對人獸共患流行病的高度警覺。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陰影已經籠罩人類數十年,而且警報一直沒有解除。近期,國內外關于人感染不同株系禽流感病毒的報道時有發生。在人們尚未擺脫新冠病毒時,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禽流感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已警鐘長鳴。
1 H5N8亞型禽流感
據農業農村部通報,2021年6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和鹽池縣交界處的南湖地區發生野禽H5N8亞型禽流感疫情。2021年以來,全國共報告發生7起H5N8亞型禽流感疫情(均為野禽),疫情發生主要呈現點狀態勢,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2014年,有報道在日本和韓國的家禽和野生鳥類中都發現了疫情。2016年以來,這種病毒引起的禽類疫情在印度、俄羅斯、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被廣泛報道。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通報,到2020年,全球已有46個國家出現H5N8禽流感疫情而且疫情逐年嚴峻,其中2020年全球共有27個國家報告發生1 074起疫情。2021年1月,香港相繼發生2起野禽H5N8亞型禽流感疫情,這是香港首次發生H5N8亞型禽流感疫情報告。2021年5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教授和疾控中心高福院士在美國《科學》周刊上就H5N8亞型禽流感病毒潛在的大流行風險提出了警告,指出候鳥在長途遷徙過程中對H5N8亞型禽流感大流行的促進作用,呼吁全球重視H5N8亞型禽流感的流行潛力。更令人擔憂的是,2020年12月俄羅斯一農場發生多名工人感染H5N8亞型禽流感疫情。專家警告稱,由于候鳥的影響,H5N8亞型禽流感已經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風險”。
2 H1N1亞型禽流感
H1N1亞型流感感染人類的歷史已久。1918年始發于美國的西班牙流感,造成至少5 000萬人口死亡。后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專家Taubenberger提取了1918年流感病毒的若干樣本,其中包括一些來自埋藏在北極永凍層下的尸體,他對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基因組的遺傳分析,發現流行病毒具有禽源性。2009年,那場始于北美的“豬流感”(H1N1),該病毒是由人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經過基因重組形成的變異病毒,全世界有幾千萬人被傳染,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全球造成超過1.8萬人死亡。今年5月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的張文宏主任指出,當前除了新冠肺炎外,另一個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就是流感,特別是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在人類的社會當中不斷地接觸生活,其中有一部分病毒獲得了變異,可以長時間在人類當中生活成為季節性流感。
3 H7N9亞型禽流感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是H7N9亞型禽流感。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H7N9禽流感于2013年3月份在我國華東地區出現了全球首次感染人,并隨后在全國10個省市、39個地市相繼報告出現疫情,速度之快令人有些措手不及。2013~2017年期間,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種屬屏障在人群中已引起了至少5波流行高峰,病毒分離株季節分布明顯,分離地廣泛并且分離率逐年提升,截至2017年累計導致600多人死亡。雖然大多數病例與活禽市場有關,但是該病毒很少導致禽類發病死亡,在禽類養殖環節往往被忽視,很難對其進行監控。動物感染傳播實驗提示我們,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的傳播方式雖局限于接觸傳播,但傳播感染后致死率非常高。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H7N9亞型禽流感是一種“對人類異常危險”的病毒,因為其死亡率達到39%。因此,為了有效控制H7N9禽流感對我國養禽業和公共衛生安全的持續威脅,加強國內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學監測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4 H5N1亞型禽流感
迄今為止最可怕的禽流感亞型還是H5N1,它不但對感染禽類具有高度致死性,而且是一種對人類高致病性毒株。自1997年香港首次發現H5N1亞型禽流感感染人類以來,截至2014年全球共通報感染者超過600人,其中378人死亡,死亡率為59%,這令專家非常擔憂。2020年,亞洲的3個國家和歐洲的4個國家共報告36起H5N1禽流感疫情(野禽15起、家禽21起),其中越南報告家禽11起,印度野禽9起、家禽6起,荷蘭野禽5起、家禽1起,丹麥和英國各1起家禽疫情,意大利1起野禽疫情,我國報告家禽1起。對H5N1亞型禽流感的防控對保障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保護人類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5 H5N6亞型禽流感
禽流感H5N6亞型毒株是近年來亞洲地區禽類流行的優勢毒株,對我國及周邊國家的家禽養殖業構成嚴重威脅。2020年,亞洲的越南、菲律賓和中國共報告64起H5N6疫情(野禽5起、家禽59起),其中疫情主要發生地為越南,該國報告55起疫情,全部為家禽;菲律賓報告3起疫情,全部為家禽;我國報告6起疫情,包括5起野禽疫情和1起家禽疫情。H5N6亞型禽流感感染人的報道也時有發生。廣東省衛生計生委2014年12月23日通報,廣東省從1例重癥肺炎病例中檢測出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陽性。2015年7月11日,云南省衛生計生委通報,云南省從1例重癥肺炎病例中檢測出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陽性,患者經積極搶救無效死亡。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5年12月29號通報的一例H5N6流感病例患者,也因搶救無效死亡,患者是因接觸活禽或市場外環境感染。2021年以來,四川省的成都市和巴中市疾病防控部門分別于5月份和7月份通報了一例人感染H5N6病毒病例。自2014年至今,我國通報共31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6)個案。可見,當前在全力防控禽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同時,加強人員個人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6 其它亞型禽流感
除了上述禽流感類型以外,近年來報道發生了多起其它亞型禽流感疫情。2020年,世界上有7個國家共報告61起未進一步分型的H5亞型禽流感疫情,有2個國家共報告8起H5N5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有2個國家共報告3起H5N2亞型疫情,有2個國家共報告2起H5N3亞型疫情。澳大利亞報告家禽高致病性H7N7疫情3起,美國報告家禽低致病性H7N3疫情12起和家禽高致病性H7N3疫情1起,意大利報告家禽低致病H7N1疫情1起,澳大利亞報告野禽低致病性H7N6疫情1起,南非報告養殖鴕鳥低致病性H7疫情14起。2021年以來,我國臺灣連續報告發生14起H5N5亞型和4起H5N2亞型禽流感疫情。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通報我國江蘇出現全球首例人感染H10N3禽流感病例,專家在對病毒進行基因分析之后指出,H10N3病毒屬于禽源性,此次疫情是一次偶發的從禽到人的跨種屬傳播,尚不具備有效的傳染人的能力。但是,鑒于流感病毒具有持久善變的遺傳特性,這種跨種傳播的感染風險應值得高度關注。
綜上所述,近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不同毒株的不斷突現和變異,給家禽生產和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業內人士以及社會各界應對此高度重視,積極關注其流行動態,針對其可能造成的養禽業生產危害性和公共衛生安全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適時提出風險預警。專家建議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接觸病死禽,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活禽;注意飲食衛生,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出現發熱及呼吸道癥狀,應戴上口罩,盡快就醫。有關禽類生產經營的從業者要認真做好個人防護,杜絕提供給病毒可乘之機,消除疫病潛在威脅。
所有雞群都要注意防寒保暖,85日齡以下為重點防控對象, 具體措施如下:
小雞①建屋中屋,內層毛毯,外層薄膜,四角要留通風口;② 門口要用擋風膜,以防冷風直吹雞群;③保證有足夠的熱源,第一周墊料溫度要 33 ℃以上。
中大雞(重點)①寒流來臨,不能脫溫,對已經脫溫的雞群要加碳桶或其他加熱設備,至少一個碳桶/1000~1500 羽,以現場雞群不打堆為準;②有條件的要用薄膜或是毛毯進行吊頂。
所有雞群 ①墊料厚度至少 3~5 cm,及時清理潮濕墊料,特別是球蟲期或腸道有問題的雞群,及時更換,確保墊料干爽;②注意固定和修補好邊膜,減少驚嚇打堆死亡可能;④檢查所有供水系統,特別查看軟管是否有老化,如果有老化要及時更換,否則一旦發生漏水,容易造成打堆死亡;⑤可以添加葡萄糖或維生素 C 預防應激。
生產安全 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和檢測電路和供熱設備是否安全,預防火災的發生。
雞病預防 雞群免疫力降低,呼吸道疾病高發。需加強環境、飼料營養等飼養管理,加強疫情監測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①根據日齡做好雞舍的保溫和通風,應側重于保溫,在溫度許可的條件下加強通風;②加強科學飼養,適當降低飼料營養濃度,防止雞在冬季攝入過多能量導致肥胖,注意調控鈣磷平衡,適量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③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和消毒制度,根據流行病學加強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疫情監測,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來自廣東畜牧獸醫學會“學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