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賀
中圖分類號:S858.3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1)10-0034-02
收稿日期:2021-09-20
臨床研究表明,母鵝蛋子瘟病多發生于產蛋期母鵝,作為細菌性傳染病的一種,該病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一旦鵝場內部出現該病,通常會導致母鵝大量死亡,可通過加大飼養管理力度、凈化鵝群、中西醫治療有效預防和治療該病。
1 病原與臨床癥狀
1.1 病原
蛋子瘟病的致病菌是大腸桿菌,在飼料、飲水、空氣和土壤中均能夠分離出該病菌。大腸桿菌有多種血清型,多數血清型不具有較強的致病力,僅有O7K1、O2K89等少數血清型可增加母鵝患病的概率。大腸桿菌的大小在(0.4×0.6)μm×(2.0~3.0)μm之間,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兩端鈍圓,存在狀態以成對存在和散在為主,菌株周身均勻分布大量鞭毛,可輔助其進行運動。
1.2 臨床癥狀
患病鵝往往表現行走緩慢和抗拒下水的癥狀,精神狀態不佳且采食量明顯下降,羽毛光澤感減弱,肛門附近羽毛表面有粘性糞便。母鵝的產蛋性能下降明顯,初期,蛋殼厚度變薄、畸形蛋和破蛋率增加,可成功孵化的種蛋數量減少;隨著疾病的發展,患病鵝停止采食和產蛋,其體重及抵抗力持續下降,多數患病鵝會出現脫水的情況。若不能及時對其進行有效治療,患病鵝會由于脫水導致的器官衰竭而走向死亡,整個病程僅持續3~7 d。另外,生產中還發現有一部分患病鵝可自行痊愈,但受器質性病變影響,其生產性能通常無法隨著蛋子瘟病的痊愈而恢復。
2 預防及治療措施
2.1 預防要點
2.1.1 加大管理力度 養殖人員應定期打掃鵝場內外衛生,對裂縫、椽子背面、排氣孔等衛生死角,也要一處不漏地徹底清掃干凈;對鵝舍內外及飼槽、飲水器、飼養工具等噴霧或潑、浸消毒,可利用0.1%濃度的新潔爾滅對鵝場進行消毒,消毒頻率均應維持在每周3次左右;如果鵝場內部已出現患病鵝,則需要將消毒頻次調整為每天1次;還可利用0.2%濃度的過硫酸氫鉀、2%濃度的火堿,定期對場外空地進行清潔;利用3%濃度的來蘇爾液對用具進行消毒;利用生石灰對池水進行消毒。外來人員及車輛,只有先經過全方位消毒才能進入鵝場內部,避免外界病毒被人或車輛帶入鵝場的情況。
對鵝舍管理的重點是控制內部溫度,維持鵝在不同階段的適宜溫度,尤其是產蛋鵝易發生該病,更應關注鵝舍溫度變化。在氣溫偏低的冬季,養殖人員應增加墊草更換次數,將相對濕度維持在較低水平;而在溫度極高的夏季,要想使鵝舍環境更加舒適,可延長通風時間,定期清除糞便和沖洗消毒,以免由于細菌滋生,減弱母鵝抵抗能力。
2.1.2 對鵝群進行凈化和預防 研究發現,蛋子瘟病的傳染途徑以交配為主,因此養殖人員應定期檢查鵝群情況,淘汰生殖器官出現紅腫、結痂或是病變的公鵝,如果母鵝存在肛周潮濕且糞便粘稠的情況,同樣應當盡快淘汰,凈化種群。如果發現有病死鵝存在,由技術人員對病死鵝進行解剖,查找致死原因;并對病原進行分離,若從死亡鵝卵巢、腹腔及輸卵管黏膜分離出致病大腸桿菌,結合剖檢病變、臨床癥狀判定是蛋子瘟病,則需要對該病進行預防。
鵝場所在地如果流行該病,可在母鵝即將進入產蛋期時,給母鵝接種有效的疫苗,考慮到大腸桿菌存在多種血清型,對疫苗進行接種前,應聯系當地獸醫部門了解當地流行的血清型,以保證所選用疫苗最大程度發揮免疫功效。臨床研究證實,滅活菌苗的保護期通常可以達到90 d左右,可在產蛋前約15 d,將1.5 mL滅活苗注射到母鵝體內,有效降低患病鵝產蛋的概率。
2.2 治療方案
2.2.1 西醫治療 方案一:在飼料中摻入適量諾氟沙星,藥物摻入量為飼料的0.01%,一般情況下,連續喂服3 d后,輕癥鵝就可痊愈。
方案二: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向患病鵝體內注入15萬U的鏈霉素,每日1次。治療周期需要持續2~3 d。
方案三:按照患病鵝每公斤體重注射卡那霉素10 mg,每日注射1次,連續注射3~4 d即可取得不錯的效果。
2.2.2 中醫治療 方案一:分別稱取100 g大黃、黃連和黃柏,加入適量水進行熬制,取汁按1:10倍放入飲水中供500只患病鵝飲用。每天只需服用1次,連用3 d。
方案二:分別稱取30 g茯苓、藿香、厚樸、黃柏、車前、陳皮、蒼術還有黃連須,再分別稱取40 g雙花、膽草、蒲公英和白頭翁,最后稱取各50 g甘草及板藍根,加入適量水進行熬制,2次熬制的汁水混合放入飲水中可供1 000只患病鵝飲用。用法和用量與方案一相同,如果條件允許還可加入適量的白糖或紅糖增加適口性,引導患病鵝飲水,保證所攝入藥劑量符合要求。
3 小結
蛋子瘟病的易感對象為產蛋期母鵝,患病鵝將出現采食量減少、精神不振等一系列癥狀,具有致死率高的特點。對該病進行預防的關鍵是加大鵝場管理力度、定期凈化鵝群。臨床證實,抗生素可被用來對患病種鵝進行治療,若患病鵝為商品鵝,則需要改用噬菌體添加劑或中藥,以免鵝體內出現殘留大量藥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