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欣
摘? ?要:
李劼人親歷了晚清政治變局與辛亥革命。他的長篇小說,尤其是“大河三部曲”,用文學的手法表現了那個大嬗變時期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眾生相,顯示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鋒芒與民族情懷、人民情懷。
關鍵詞:
大河三部曲;保路運動;《大波》;價值重估
李劼人(1891—1962)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同時也是著名的實業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其祖籍湖北黃陂,出生于四川成都,1911年參加過四川保路運動,經歷了辛亥革命全過程;五四時期,組織并主持“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1919年8月赴法留學,后致力于法國文學研究。李劼人于1924年回國后,擔任過《川報》主編,曾執教于成都大學,后由文學教育轉向“實業救國”;1935年后專心從事小說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劼人曾任成都市副市長、四川省文聯副主席等職。他的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大河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曲”主要講述了成都平原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間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以及發生于此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嬗變,為中國傳統歷史小說的創作帶來了重要的革新。郭沫若譽之為“小說的近代史”,又稱其作者李劼人為“中國的左拉”。
李劼人的一生經歷了清末、民國以及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他用一種紀實歷史的態度將自己在歷史浪潮中的所見所聞以小說的方式展現了出來。其《死水微瀾》寫的是在1894年至1901年間甲午戰爭爆發以及《辛丑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下成都不同階層的人的精神面貌。《暴風雨前》寫的是1901年至1909年間清末維新改良運動、保路運動前夕發生在成都的事,涉及舊傳統與新政,紅燈教、洋教、革命黨之間的沖突與博弈以及紳士、革命黨人在面對成都立憲運動時的一些情況。《大波》主要寫的是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運動。他的“大河三部曲”合理安排了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的關系,用文學的手法細膩地描繪了歷史變遷下成都的社會風貌。[1]
晚清時期,社會變亂,政治動蕩,即使是地理位置偏僻、身處內陸腹地的成都也出現了政局激變的形勢。民教沖突是其時地方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也是影響地方局勢的一個重要因素。李劼人曾坦言自己寫《死水微瀾》的意圖是突出當時兩種勢力(袍哥和教民)的相激相蕩。
袍哥是一種秘密社會組織,清末民初時是四川社會的一大民間勢力。官府一般稱之為“會匪”“會黨”。這一群體的異軍突起,首先是因為晚清政府在地方的權力逐漸衰弱,為袍哥興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次是因為袍哥有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員加入,主要是由下層民眾構成;除此之外,還有官府人員、軍政人士和地方士紳群體參與。袍哥中各行各業的人形成了廣泛的權力網絡,加之他們有自己的組織結構,所以在當時社會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死水微瀾》中,李劼人著力刻畫了一個具有四川地域文化特征的袍哥小頭目——羅歪嘴。小說是這樣寫羅歪嘴的:“最近三四年,他當了本碼頭舵把子的朱大爺的大管事。以他的經歷,以他的本領……縱橫八九十里,只要羅五爺一張名片,盡可吃通;至于本碼頭的天回鎮,更不消說了”[2],從中可以看出袍哥在普通民眾心里具有一定的權勢。
除了袍哥以外,洋教勢力在晚清地方社會也頗為張揚。《死水微瀾》《暴風雨前》中的“教案”真實再現了當時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和引起的沖突。小說中描述的只是冰山一角。[3]由于晚清之際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教民因其特權身份而肆意妄為的做法,使得很多民眾對洋教不滿。民教沖突是當時社會常有的事,袍哥在清末民初的仇教運動中自是具有很大影響力。在《死水微瀾》中,李劼人寫到袍哥對洋教的態度,如羅歪嘴等人在茶館討論義和團打洋人的事:“難道我們還怕洋人嗎?吃教的東西更可惡,若是動了手,我先整吃教的!”[4]從中可以看出袍哥對洋教和教民深惡痛絕。作者在小說中主要是通過袍哥頭目羅歪嘴和教民顧天成之間的矛盾來反映四川當時的民教沖突。小說中顧天成為了報仇加入洋教。他成了教民后,依附洋人的勢力對羅歪嘴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復仇,導致羅歪嘴逃走、蔡興順被抓、蔡大嫂改嫁。這反映出洋教其時在當地的權勢頗大。洋教的強勢入侵也使得袍哥勢力被削弱而由怨生恨,所以在之后的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中,很容易被鼓動加入斗爭的隊伍。[5]
除了袍哥、洋教以外,四川還涌現出一種新的力量——紅燈教。紅燈教是義和團的分支或白蓮教的分支,主張“反清滅洋”。關于紅燈教比較典型的事件是1902年廖觀音等人領導下層百姓起義抗清。這次起義雖然得到很多下層民眾的支持,但還是很快被朝廷擊潰,廖觀音本人也被捕就義。李劼人在《暴風雨前》寫郝又三等人去成都下蓮池圍觀官府殺害廖觀音并展現郝又三、尤鐵民等新式學堂的學生以此進行的關于文明與野蠻的爭論。李劼人并沒有因為要刻畫新式學生而拔高他們的思想高度。從這也可以看出李劼人是在力圖還原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義和團運動后,各地民眾的反抗斗爭不斷出現,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并取得了一些官僚的支持。為應付立憲運動,挽救清朝的滅亡,清廷宣布進行預備立憲,并命令各省成立咨議局。《暴風雨前》中寫到清末預備立憲時,半官半紳的郝達三被選為四川省咨議局議員。李劼人寫郝達三當選咨議局議員的時間及條件都與歷史實際相符。
1911年5月,清廷撤銷軍機處等機構,組成新內閣,13名國務大臣中滿族占9人,其中有7人(一說5人)是皇族,時稱“皇族內閣”。至此,清政府借“預備立憲”達到皇族集權、鎮壓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清政府向英、法、德、美四國借款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交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此前,川、鄂、粵、湘很多紳士、商人、地主和農民都購買了川漢、粵漢鐵路股份。但是清政府卻收回了路權,也沒有退還四川民間資本的投入,遂引起四川各階層民眾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列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線,其中四川的保路運動尤為激烈。李劼人長期居住于成都。當時只有20歲的他,年輕氣盛,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來,親身經歷了令他刻骨銘心的人和事,所以他也能從不同層面獲得多種敘事信息和真切感受。
四川立憲派一馬當先,積極領導四川保路運動。1911年6月,川漢鐵路各股東在成都開會,組織保路同志會。成都每街均設保路同志協會,“以保路廢約為宗旨”。全省各地奮起響應,參加者達數十萬人。李劼人在《大波》中激情洋溢地描述了保路同志會成立時的場景:“今天成立保路同志會!……愿意加入的,進去寫名字……坐在院子篾棚下的好幾百人……都是剛才號啕過來的……拍著巴掌叫道‘贊成!”[6]在各界人士的奔走相告下,收回路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保路同志會號召商人罷市、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人抗納租稅,四川各地都相繼以這種方式進行抗議。1911年9月7日,時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借《川人自保商榷書》為由頭,以煽動民眾對抗官府的罪名逮捕了蒲殿俊、羅綸、鄧孝可等保路同志會的領導人。成都民眾自發到總督府衙前請愿。趙爾豐卻命令軍隊開槍,打死數百請愿民眾,釀成血案。李劼人在《大波》中用相當篇幅悲憤地描述了這場血案:“死是那樣的可怕……使得千數的人只顧撲撲跌跌的朝頭門外跑……除了五具還在流血的尸身外……宜門外頭門外的槍聲更響,倒下的人更多”。[7]這場血案暴露了被人稱作“趙屠夫”的趙爾豐作為清廷爪牙毫無人性的兇殘本性。這場血案引發全川的抗議浪潮,喚起廣大民眾奮身抗爭。在《大波》中李劼人寫一向明哲保身的黃瀾生也開始轉變剛開始同情官場的態度:“他由艷羨當中,便引起一種反感,‘只要黑得下良心,官自然可以大!……像這樣的升官發財,那會沒有報應的,我們張著眼睛看罷!……他居然向著太太大批評趙爾豐的不對”。[8]成都的同志軍想聯合各州縣的同志軍起事,但因電報、郵政都被封鎖,接不到省外的消息,也無法把消息送出去。同志軍即發明“水電報”,將信息寫在木片上扔入河中,以此來傳遞信息。李劼人在《大波》中對此有生動記錄。保路運動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民眾的積極推動下,迅速發展為武裝起義。1911年9月25日,榮縣脫離清王朝的統治,宣布獨立,建立了以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杰為首的榮縣政府,至此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保路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從而顯示出重大的歷史意義。這一切,在李劼人筆下都娓娓道來,繪形繪色,真實感人。
應該說,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是依據他自己的個人經歷與感受,以及他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解展開敘述的。“三部曲”對民教沖突、紅燈教、保路運動、革命黨人暴動等歷史事件,幾乎沒有直接敘述,而是將筆觸向著辛亥革命前夕較為完整的晚清社會各階層眾生相的生活命運,用轉述和談話的方式,敘寫那段動人心魄的社會歷史。“三部曲”表現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鋒芒和民族情懷、人民情懷。從《死水微瀾》《暴風雨前》以及《大波》可以看出,李劼人對于文本的歷史敘述呈現出漸次加強的特點,讓小說文本具有高度歷史化特征,從而使得“三部曲”具有歷史與演義、真實與虛構共存的鮮明特點。李劼人將國家歷史變遷和地方生活百態相結合,完美地表現了時代脈搏的真實律動。這種敘事的方式和內容是以往歷史小說中所沒有的,在現代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中也是出類拔萃的。[9]由于“三部曲”中的歷史敘事以真實史事為線索,涉及到真實歷史人物,這便導致人們對其表現的歷史事件復雜景象的理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隨著近些年學界對李劼人及其文學作品的關注,一直埋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浩瀚長河中的李劼人歷史小說也被人們重新認識,它的價值也將被重估。
注釋:
[1]參見謝虹:《在小說中發現歷史:李劼人筆下的清季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28日。
[2]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一卷第二部分,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頁。
[3][9]參見包中華:《李劼人與中國現代文學》,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4月29日。
[4]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一卷第五部分,第173頁。
[5]參見賈勝楠:《論〈死水微瀾〉中的袍哥文化》,《青年時代》2015年第16期。
[6]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三卷上卷第一部分,第42頁、第43頁。
[7][8]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三卷中卷第二部分,第278頁,第296頁。
題圖:李劼人(1891—1962)
作者: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