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營
摘? ?要:
關于諸葛亮的傳說故事,自其逝世以來,一直在民間傳誦。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反映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和地域特色。而對諸葛亮的評價,則主要集中在《三國演義》的人物研究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和研究,表達了后世的一種精神文化,反映出人們對“中華智慧之源”的崇拜與追求。
關鍵詞:
傳說故事;整理;爭議;評價
自從諸葛亮步出茅廬,為劉備出謀劃策,取荊得益,建立蜀漢,乃至受托輔主,興國治邦,聯吳制魏,終至病逝五丈原,其為蜀漢所建立起來的功業,可謂宏偉。因此,就蜀漢的政權而言,諸葛亮是個才德兼備的偉大人物,也是全國政治與精神層面的強大支柱,備受人民擁戴。在英雄式悲喜交替的氣氛籠罩下,蜀漢百姓因欽服與感念諸葛亮的恩德與遺澤,于其生前自然會傾情仰慕;于其死后也必然會追思懷想,進而,生起無比敬仰之心,傳為口實,便產生了許多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傳說。此外,民間以其為巷祭野祀的對象,虔誠膜拜有如神明般的偉人,更是在在都有,并且引發了朝議立廟,使得諸葛亮的民間信仰也漸趨成形。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各個時期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
一、諸葛亮傳說故事的整理
魏晉時期,諸葛亮的故事傳說屬于萌芽階段,其深受歷史事實的影響,情節簡單,質樸無華,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而至東晉南北朝時,則因局勢的動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遂使諸葛亮的傳說故事大興,除賦予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外,更糝雜了神秘怪異的色彩。這些傳說故事雖然尚未擺脫史實的束縛與影響,但卻已開啟了歷史人物向藝術形象演變的敘述。
首先,就故事傳說方面而言,諸葛亮故事,因帶有野史性質與口頭傳說的特點,故大多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散布與流傳于民間,而少有文字的記錄,所以,對此類研究工作在初期階段,便多是致力于傳說的搜集與整理分類上,而缺少系統性的理論架構與論述。董曉萍在《論〈三國演義〉傳說》一文中,便將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五四時期——20世紀40年代):以林蘭編著為代表的蜀漢名人傳說集;
2.中期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20世紀80年代):以江云、韓致中編著為代表的三國遺址中心圈傳說集;
3.近期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自全國民間文學普查展開后,從各地、各民族群眾中所發掘出的大量傳說。
上述三階段的研究工作,雖然是針對《三國演義》相關題材的傳說進行的分段搜集,不過,卻也適用于諸葛亮傳說的搜集與整理上;因為諸葛亮身居《三國演義》中心人物的要位,所以有關其人的傳說,也大多是附屬在《三國演義》的傳說中。
截至目前為止,在諸多三國故事傳說的整理集中,較具代表性的版本有:湖北省咸寧地區群眾藝術館編《三國故事傳說集》(12則)、浙江文藝出版社選編《三國名人傳說》(18則)、湖北蒲沂縣文化館編《蒲沂三國故事傳說集》(3則)、鄭伯成與韓進林搜集整理《曹操三請諸葛亮─反三國故事》(13則)、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湖北分會與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編《襄樊民間傳說》(15則)、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編《三國外傳》(62則)、王一奇與吳超等編《三國人物別傳》(32則)、董曉萍編《〈三國演義〉的傳說》(54則)、鍾敬文與許鈺編《〈三國演義〉的傳說》(54則)等。有關諸葛亮研究的專門選編集則有:張楚北整理《諸葛亮拜師》,程景林、李秀春《諸葛亮的傳說》,張定亞編選《諸葛亮傳說故事》,陳文道編著《諸葛亮的傳說》與《諸葛亮傳奇》,李元悌《諸葛亮傳奇》,袁本清編寫、丁寶齋審訂《隆中軼事》,姚讓利《諸葛亮的傳說》。所以說,有關諸葛亮傳說故事的整理與分析,已經成為三國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上述有關諸葛亮傳說故事的整理集,就其傳說故事的內容來看,大多是屬于諸葛亮生平事跡與相關風土文物的傳說。由于其數量極為豐富,人物形象多彩多姿,已日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或以專文論述,或以專著考究。較具代表性的論文有:陳翔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諸葛亮故事傳說》、戴惠英《朝鮮關于孔明妻子的傳說》與《諸葛亮夫人及其在民間傳說中形象:兼論諸葛亮的婚姻觀》、陳文道《從民間傳說看諸葛亮的形象》、郭漢林《云南諸葛亮的傳說及其崇拜現象》、丁寶齋《隆中民間諸葛亮傳說故事評析》、李福清《漢族及西南少數民族的諸葛亮南征傳說》、張清文《諸葛亮傳說研究》等等
結合以上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初步的論述要點,筆者認為:諸葛亮傳說是結合不同時間、地域、階級、民族的人們,以其集體的思想、情感、智慧與努力所共創出來的,用以反映其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精神等不同生活層面的藝術形象。這個藝術形象,有強烈的變異性,與歷史或小說的諸葛亮形象,并不相同。因為它突破了史官與小說家的規范,完全根據人民主觀情感的需要,而無視史書的定論與藝術的講究。總之,它充滿民間豐富的想象力,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儒士、智者、神仙等多變的傳說形象中,它特別凸顯了諸葛亮超人的才智謀略,表現出不同階層的人眾對他幾近一致的評價。
二、關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相關傳說故事的爭議
早期有關諸葛亮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三國演義》的人物研究中,如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中指出:“一部《三國志通俗演義》雖說的是敘述三國故事,其實只是一部‘諸葛孔明傳記。”《三國演義》以近七十回的小說篇幅,來特寫諸葛亮的傳奇性故事,使其成為全書的中心人物,幾乎可說是諸葛亮的個人傳記。
胡適在《三國演義·序文》中說道:“他們極力描寫諸葛亮,但他們理想中只曉得‘足智多謀是諸葛亮的大本領,所以諸葛亮竟成一個祭風祭星,神機妙算的道士。”而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則說:“《三國演義》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見胡、周二氏對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形象的描寫,均表示不滿。前者因是以19世紀西方小說的眼光來論述,所以認為《三國演義》的人物描繪過于“平凡”;而后者則是以史學家評議小說的立場來展開論述。胡、周二人上述的評論,帶動了學術界對《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批判的風氣。
然而,胡、周評述不久卻也有其他不同的看法相繼提出,如李辰冬《三國水滸與西游》、董每戡《三國演義試論》與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等書,便都對胡、周之說進行修正或補充。李辰冬在《三國水滸與西游》中說:“當今的論者對羅貫中將諸葛亮寫得太軍師化,太術士化,表示不滿。其實,這是誤解”;并認為:“諸葛亮之成為軍師,成為術士”,是基于戰爭小說的心理期待而來。董每戡則在《三國演義試論》中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才能捧到高于一切,并非完全以意為之,有充分的歷史真實基礎,在那基礎上開出浪漫主義的花朵,獲得了藝術的真實。”可見,無論是基于戰爭小說需要的李氏之說,還是為達藝術真實的董氏之說,均是就小說“藝術美學”的立場,對諸葛亮的人物評價予以開脫解釋。
此后,陸續還有相應的許多熱烈的辯證與討論。其中,或有從“史學立場”,予以責辯;或從“文藝角度”,予以開脫的。但總體而言,討論主要集中在小說人物的“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之間。而在學者們學術討論的同時,手搖鵝毛扇,身披八卦衣,參知天機的諸葛亮形象則以“智慧”的化身深深植根于普羅大眾中。
三、諸葛亮傳說故事研究中的分歧
早在抗戰時期,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一書,便已獨辟章節專門討論諸葛亮及其功過;而隨著顧念先《三國人物述評》、宋郁文《三國雜談》、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劉子清《中國歷代人物評傳》、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龔弘《古人今談》(第二集·三國人物)、譚良嘯與張大可《三國人物評傳》等書的陸續發行,以諸葛亮為題的史學評論一直引人注目,成為三國研究的熱點內容之一。綜合而言,以諸葛亮為題的史學評論,就其論著的性質、內容而言,可分成兩種:一是歷史評論,二是雜言叢談;而討論的重點則主要集中在諸葛亮人物的性格特質、生平表現、功績成就等方面。其論著中的代表性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諸葛亮功業的歷史評論。關于諸葛亮的“政治思想”與“治蜀功績”方面,主要認為:諸葛亮是在荊州學派“崇尚事功”“講求經世致用”的學說熏陶下,逐漸形成了“儒、法合流”“德、刑并用”“德治為先,法治為后”的思想體系。雖然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工作態度獲得大多數學者的肯定,但也遭來少數學者“專斷獨行”的貶議。
(二)對諸葛亮人事才能的歷史評價。關于諸葛亮的用人才能方面,意見則較為分歧,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種說法:
1.任人唯賢說。認為諸葛亮以“治國安民”為重,“取人不限其方”,所以蜀漢集團的組織結構,能包括有益州、東州、荊州等地的賢士,如荊州人士蔣琬、費祎,蜀地新人張嶷、五梁,魏國降將姜維,南中叛帥孟獲,下級郡吏楊洪、何祗等。
2.考核升遷說。認為諸葛亮十分重視人才考核,且科教嚴明、遷善黜惡,使蜀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政治清明。
3.用而不教說。認為諸葛亮忽視教育與培養人才,有“用而不教”的缺失。如:姑息關羽驕傲的缺點,導致他兵敗被殺,喪師失地;未能調和魏延與楊儀間的矛盾,導致自己病死后,二人即鬧內訌,相繼被殺,產生“蜀中無大將”的窘境。
4.求全責備說。認為諸葛亮用人鑒察過分,且選人標準過于重德,使得具雄才大略者,如魏延者,終用而不信;智慮忠純、才氣不足者,如蔣琬、費祎、董允、郭攸之等,也用而律嚴;而自己“事必躬親”,以致積勞成疾、病逝,后繼無人。
5.嫉賢妒能說。認為諸葛亮“外寬內妒,氣量狹窄,不能容人”,凡資才與之相近,地位可能凌駕者,即設計以過,給予罷黜,如“殺彭羕、彈廖立、廢李嚴、誅劉琰”;又“法嚴少恩,不近情理”,街亭失守,即連斬部將馬謖、李盛、張休,并奪將軍黃襲兵權,與之意見相左的向朗、李邈,也被去官、免職,以致難服眾心。
(三)對諸葛亮治國才能的歷史評價。關于諸葛亮的“南征”與“北伐”時期的治國才能,主要表現為:南中的征伐與治理,是蜀漢在軍事與政治上雙贏的一次行動,對于民族的融合、邊疆的開發、國土的統一,具有實質的效益,值得肯定。至于北伐的目的與意義,無論是為“激勵民心”以“興復漢室”;或是為“創造利基”而“以攻為守”,當時伐魏取勝的最佳時機明顯已過,縱使諸葛亮出師北伐勝多敗少,但實質收益卻不大,且連年勞師動眾,只會拖累蜀漢的經濟,以致最后終歸失敗。不過,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精神,在主觀意志的表現上,確實感人。
(四)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歷史評價。關于諸葛亮的軍事才干,主要認為:其以法治軍,執法嚴明,領導有方,練兵有素,具有杰出的治軍才干;又能殫精竭慮,巧施智慧,改良連弩,創造木牛流馬,布置八陣圖,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軍工專家”。
綜觀學術界對諸葛亮傳說故事的整理、研究工作,其內容主要包括史學考詮、演義小說評述、戲曲演劇討論、逸聞傳說挖掘、嘉言懿行探究等多個方面,各類工作內容極為豐富,探討爭議則明顯對峙。盡管關于諸葛亮的評述由于其學術角度的差異而出現褒貶不一,但諸葛亮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已經深駐于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脈絡中。諸葛亮作為著名的歷史人物,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對他的研究實際已經超越了本體,成為后世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的表達,反映出人們對“中華智慧之源”的崇拜與追求。
作者:湖北文理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