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
摘? 要:中國人移居海外,成為華人華橋,早在先秦時期即已開始。其后歷經秦漢以降2000多年,至今已具有6700多萬人的規模。他們對所在國(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不過,近代以來直至新中國成立的這段時期,海外華人華橋的移民史亦飽含血淚。
關鍵詞:華橋華人;唐人街;豬仔
海外華橋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華橋人研究所編撰的《世界僑情報告(2020)》藍皮書,截,包括新移民在內的我國海外華人華橋有6700多萬人,分布于世界19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所在國(地區)社會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國際經濟的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觸角。海外華僑具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時刻關注著祖國的前途、繁榮、強大,為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人何時開始移居海外,眾說紛紜?;臃庥诔r、徐福東渡日本,在我國世代傳為美談。然而,中國人出國并不一定意味著華僑的形成?!叭A橋”一詞有其特定的內涵,通常是指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古代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并不稱為華僑,多稱為“漢人”“唐人”“華人”“中國人”“中國賈人”“北人”“住處蕃”“中華人”等。鴉片戰爭以后,海外中國人被稱為“華工”“華民”“華人”“華商”等?!叭A僑”一詞,最早見于1883年鄭觀應呈李鴻章《稟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為招商局與怡和,太古訂立合同》:“凡南洋各埠華橋最多之處,須逐漸布置,亦派船前往。”1898年,日本橫濱華僑學校成立,華橋一詞正式見于文字。1903年,梁啟超撰《記華工禁約》問世,記述了美國華僑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僑史。從20世紀初起,華僑即成為海外中國人的通稱。由于海外華僑形成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現在也將中國古代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移居海外、仍保持有中國國籍的人稱為華僑?,F在,海外華僑絕大多數人已經加入了居住國國籍,成為海外華人。
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秦漢魏晉南背朝隋唐時期
早在先秦,我國史籍《詩經·商頌·長發》就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和《韓非子·亡征》所謂“羈旅橋士”的記載。據考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殷,箕子義不臣周,率其封國(在今山東境內)民眾徒居朝鮮。今朝鮮平壤郊外尚有箕子陵、箕子井田古跡,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伐越,一部分“越人”遷到了今越南紅河流域一帶。秦統一中國,秦始皇遺“徐市(即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記·秦始皇本紀》)。徐福渡海到達日本國,并征服了土著,在今日本歌山縣、新官町縣長住下來。今日本有徐福墓、徐福村。漢代,隨著南洋和印度洋航路的開辟,中國商人到了東南亞、南亞地區,有些商人留居于當地?!逗鬂h書·東夷列傳》記載:“會稽東冶縣(今福州)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澶州者?!卞ぶ荩腥苏J為即今菲律賓。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瓜哇和加里曼丹等地,發掘出大量漢代陶瓷用品,證明漢代中國人即到達南洋地區。三國時,東吳孫權曾派人出使湄公河下游的扶南國,有的人并在此定居下來。在印度等地,也有中國僧徒定居學經。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不少中國人僑居朝鮮、阿拉伯和東南亞各地。李長傅《中國殖民史》引阿拉伯人馬素提《黃金牧地》一書:公元943年,馬素提途經蘇門答臘,見到“有許多中國人耕植于此島,而尤以巴鄰邦(今巨港)區域為多,蓋避中國黃巢在亂而至者”。東南亞各國相繼發現大量唐代陶瓷器、銅和骨器雕制品等,也證明唐代中國人移居東南亞各地的事實。唐人杜環著《經行記》記載,在西亞大食國(阿拉伯帝國)有“漢匠起作畫者京北人樊淑、劉璟,組織者河東人樂環、呂禮”。中國的造紙術通過移居西亞的唐人傳入了中亞、西亞。從唐代開始,海外諸國稱僑居當地的中國人為“唐人”,聚居地為“唐人街”,中國產品為“唐貨”,中國文字為“唐人書”等。
二、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
宋元時,中國人移居海外出現了一個高潮,并以商人為主體。宋時,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加之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針)的發展,以商人為主體的中國人,包括文士、水手、罪犯等,大量移居海外。宋人朱或《萍洲可談》記載:“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睆牡貐^上來說,華商主要集中在高麗(朝鮮)、日本、真臘、暹羅(今泰國境內)、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東部)、占婆(亦作爪哇)等國。赴高麗經商的宋商多為泉州、明州人,定居高麗的宋商則為福建、浙江人。而華商在南洋則以占城較為集中,這時已形成華僑社會雛形。元朝統治者對商業貿易的重視,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宋末元初,大批亡國的宋朝臣民流亡到了南洋各地,如交趾、占城和真臘等處,人數當以萬計。公元1293年,元朝派兵2萬余人征討爪哇失敗,許多士兵流居當地。還有許多人因從事貿易或出洋求生到了南洋。這些人來到南洋,與當地人雜居,生息繁衍,形成中國人村落,有的人終身不再返回中國。明初,統治者組織的鄭和下西洋航行,前后7次,歷時28年(公元1405—1433年),到過南洋14個國家。鄭和下西洋陣營龐大,聲威顯赫,基信要目的在于“通西南海道朝貢”,“宣德化而柔遠人”。但他對于華人出國和在當地從事經濟活動,以及東南亞華僑社會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明朝后期,隨著城市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以及東南沿?!百量苤畞y”,形成又一華人出國高潮。明末,海外華僑最多的地方是菲律賓。南洋地區的華僑約有10萬人。日本的華僑也很多。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統治者組織大批閩人移民琉球,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明代移居海外的華僑,主要是海商和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而以商人為主。這些華僑以閩人為多,其次是廣東、江浙人。緬北的華僑礦工主要來自云南。明末清初,許多明朝臣民逃往越南和緬甸,或由臺灣移居南洋,或遠渡日本、占城、真臘、馬六甲、蘇門答臘的舊港,瓜哇的社板、三寶壟,菲律賓的麻逸、蘇祿、日本的長崎等地,形成了華僑社區活動中心和居住區。清康乾時期,明令禁止華人出國,但華人仍采取各種方式移居海外。到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前,約有100萬華人出國,遍布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在這些出國華人中,商人的比例減少,而貧苦、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占多數。同時,華僑在職業上已開始從以前主要從事商業及輔助性行業轉而為從事開礦和種植業等體力較重的行業,處于受剝削、受奴役的地位。
三、1840年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
這個時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最多的時期。“海波到處有華僑”的書頁而就是這個時期形成的。而華人出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華工成為海外華僑的主體。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文資本主義國家用武力打開了中國閉鎖的大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王朝被迫解除華人出國禁令,允許英、法、美等西文國家到中國任意招募華工,于是出現了大批華工出國潮。契約華工,是這個時期華工出國的主要形式。契約華工又稱“苦力”或“豬仔”,它是指破產的勞動者應“慕”到海外做工,與外國資本家或華人工頭訂立契約而出國。一旦交易達成,契約就變成了華工的賣身契,華工實際上成為“會說話的工具”,即等于奴隸。契約華工的出國的主要形式是“豬仔貿易”。“豬仔”來源于廣東方言,“特之小者曰‘仔,蓋言被拐者若豬仔之賤,有去無還”?!柏i仔”一般采用拐騙或綁架的方式朝廷招募。各國資本家利用在中國設立的“豬仔館”,委托洋行作為經紀人或雇傭其它專門的“豬仔”販子朝廷拐運?!柏i仔”被“獵獲”后即關押在“豬仔館”內,檢查身體,強迫其簽訂契約合同,然后運到外國口岸,再被拍賣給前來購買的雇主。從入“豬仔館”內,檢查身體,強迫其簽訂契約合同事,然后運到外國口岸,再被拍賣給前來購買的雇主。從入“豬仔館”起,到最后被售賣,中間凄慘難以盡述。這些苦力們被販運到南洋英國、荷蘭殖民地,南美的古巴、秘魯、巴西,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南非、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大溪地)、西薩摩亞、斐濟、璃魯、夏威夷各島等,遍及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英、俄等協約國先后到中國東北三省和山東、河北等省招慕華工。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仍有大量的華人出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華僑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華僑社會也逐漸向華人社會轉變。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不僅有大批中華民族子孫出國學習、經商,也有大批華僑回家參加新中國建設。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大批中國人出國學習、經商、華僑的歷史不僅繼續延續,而且形成華僑空前壯大的高潮。其中,許多華僑加入駐在國國籍,成為龐大的海外華人群體。這既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綿延,也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擴散和光大。
世界各地華人人數排行榜
排名 國家 華人數量/萬人 占比
1 印度尼西亞 超1000 3.7%
2 泰國 約1000 約14%
3 馬來西亞 740 23%
4 美國 508 1.8%
5 新加坡 298 74%
6 加拿大 177 5.1%
7 緬甸 163 約3%
8 菲律賓 135 1.2%
9 秘魯 130 4.1%
10 澳大利亞 121 3.9%
作者:四川省文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