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健 鐘麗
摘要 主要介紹育苗技術、人工造林技術以及混交林種植三種營林技術,從培育抗性樹種、病害植株處理、加強撫育養護、設置隔離帶、營造混交林等方面分析不同營林技術應用于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具體措施,保障林業生態發展。
關鍵詞 營林技術;病蟲害防治;混交林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7–0015–02
森林病蟲害是現階段需重點關注且有待解決的問題。病害及蟲害種類較多,在處理病蟲害時,需先了解各類病害的傳播特點,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降低病蟲害持續蔓延風險,促進生態系統和諧發展。
1 營林技術分類
1.1 育苗技術
應用育苗技術時,需合理確定育苗方法,從而達到育苗預期效果。技術人員應先進行全面分析,選擇育苗地點,該區域的基本條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且便于取水。分析林區實際環境,確定育苗具體位置,盡可能降低森林環境和苗木培育環境的差異性,提高苗木成活率,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發生率[1]。
1.2 混交林種植
混交林技術的實現原理是在同一森林區域內同時栽種多品種苗木。通常情況下,技術人員可以采取區域混交、帶狀混交等方式開展栽種作業。在實際栽種中,需依托森林基本情況,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開展混交種植。與其他種植方式相比,混交林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如栽種的森林質量高、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顯著、苗木種類多樣化等。
1.2 人工造林技術
人工造林技術需根據林區實際情況,秉持因地制宜的營林原則,科學選擇造林樹種進行栽種,確保選用的樹種能很好地適應當地林區生長環境與氣候條件,同時還可滿足林區實際需求,提高造林樹種成活率。開展人工造林工作時,技術人員需全面勘察栽種區域土壤成分、平整度等,保證樹木生長過程中能獲取充足的養分。此外,還應全方位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大日常養護與管理力度,實現人工造林經濟效益最大化。
2 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
2.1 培育抗性樹種
開展造林工作時,首要的是要重視苗木抗病蟲害能力。根據森林所處地域土壤結構、光照條件等,選擇與控制造林植株的品種;合理添加生物溶液,保證森林中各類植株之間能夠相互依存、相互制衡,促使森林生態環境體系穩定發展。以某林區為例,其所屬的氣候環境為寒帶季風氣候,當地年均氣溫為-4℃~-2℃,且該地區降雨量一般維持在450~500 mm,植株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來源于附近的兩大水系,土壤條件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部分區域為暗棕色土壤,還包括沼澤土、沖擊土等,具有優良的土壤理化性質,且土壤肥力能夠滿足森林各類樹種生長所需。在該林區造林時,應選用木質化較高的苗木且未遭受過病蟲害的侵擾,避免天牛、白蛾等蟲害影響,同時還能抵御大多數病害,如腐爛病、皰銹病等。此外,在營林過程中使用科學、先進的生物育種技術,將各類苗木遺傳基因圖譜進行對應標記,為森林營林工作培育出健康且生長狀態良好的樹種。
2.2 病害植株處理
(1)冬季時需注重進行森林苗木修剪工作,主要修剪對象為遭受病蟲害侵擾的枝葉,集中燒毀剪下的枝葉,并在完成該項工作后深翻土壤,根據林區土壤養分及水分實際情況做好施肥工作,全面清理林地中的雜草和枯枝,為森林苗木春季成長提供良好衛生的天然條件,降低苗木感染越冬病蟲害的風險。
(2)做好植株防凍傷工作。在樹干與地面相距約1 m的位置上涂白,達到防凍傷目的。
(3)防止害蟲越冬。星天牛、黑翅土白蟻等會嚴重威脅植株健康,不利于春季生長。可以采用化學防治手段處理蟲害,如使用800倍液50%馬拉硫磷噴灑至樹干底部,也可以對植株噴灑1000倍液40%氧化樂果,起到預防、治理蟲害的作用。在處理黑翅土白蟻時,需找到白蟻洞穴并挖掘至50 cm處,將滅蟻靈放進洞穴內殺滅白蟻。9—10月需收集并處理馬尾松的衰弱木和枯枝敗葉,避免松墨天牛幼蟲侵害植株。
(4)重視實施苗木培育工作,觀察植株生長狀態,及時落實除草與松土工作,做好施肥與灌溉,為苗木營造通風良好、透光性強的生長環境,促進森林植株健康生長。
2.3 加強撫育管護
(1)營林工作結束后,需定期對新造森林區域進行除草。苗木生長期間極易受雜草影響,雜草不僅會爭奪幼苗日常所需養分,還會成為害蟲隱藏的天然場所,使苗木受到侵擾,技術人員無法第一時間找到病蟲源。因此,技術人員需提高對雜草處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使用機械方式除草,確保雜草被徹底清除,提高作業效率。
(2)做好松土工作。一般情況下,松土深度為10~15 cm,若森林所處的地理環境較為干旱,可以適當深松,但需控制在20 cm以內,最淺松土深度為15 cm,確保土壤的通透性。
(3)根據苗木生長情況,合理灌溉與施肥,確保苗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足夠的水分及養分,加快生長。
(4)成林后,若植株枝葉過于繁茂,會嚴重影響林木之間的通風與光照效果,降低植株自身抵抗力。對此,需做好間伐工作,增強林間透光度,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可采取撫育間伐的方式伐除生長不健康或遭受病蟲害侵嚴重擾的植株;優化林區內部栽植密度,為森林各類植株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重視改善林間衛生環境,提高植株抗逆性,優化森林整體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
2.4 設置森林隔離帶
某林區總面積為148 700 hm2,其中林地面積為67 200 hm2,約占林區總面積的45%。此外,還包括4 570 000 m3的立木蓄積,森林覆蓋率高達50.60%。林區內栽植的樹種有云杉、油松等;還有部分闊葉樹種,如白樺、山楊等;部分區域栽植臭冷杉、千金榆。因林區面積大,增加了森林染病蟲害的風險。基于此,該林區通過設置隔離帶的方式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同時,還可以起到預防森林火災的作用。由于病菌與害蟲均需借助特定的樹種作為傳播的載體,而隔離帶能夠隔離染病樹種與健康樹種,確保病蟲害可以被控制在可預防及治理的范圍內,保證森林各類樹種不被破壞。該林區主要設置的隔離帶為沙棘、刺槐、河流以及農田等,前兩類樹種不易遭受病蟲害的侵擾,無法作為病蟲害的傳播媒介,具有良好的隔離效果,而河流與農田的設置實現了對森林樹種的天然阻隔。
2.5 科學營造混交林
營造混交林的前提是保證森林苗木優良,掌握苗木生長過程中的特點,確保根系及樹冠能夠吸收足夠的養分,增強苗木抵御能力[2]。
(1)完善苗木準備工作,盡可能選擇留有“三叉根”且長度在15~20 cm的苗木,保證苗木整體的穩定性。在此過程中應控制好栽種和起苗的時間,一般這兩項工作在同一天進行,若無法當天種植苗木,可以采用假植的方法完成營林作業,避免苗木脫水,減少營林損失。
(2)苗木栽植后,需做好養護與管理工作。檢查苗木根系是否有懸空現象,針對傾斜的苗木,應第一時間進行培土處理,為了防止放牧對混交林的影響,可以使用稻草捆綁苗木。
(3)森林極易遭受天牛病蟲害,可選用馬尾松、木荷等樹種,采取塊狀、株間混交以及行間混交等方式開展栽植工作,種植過程中需保證兩類樹種的比例為(1:5)~(1:3),樹種之間安置隔離帶,降低單一食性病蟲害擴散風險,達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合理搭配混交林樹種,增強森林苗木病蟲害防御能力。一般選擇喜光與耐陰的樹種進行混合栽植,同時在森林中布設灌木林和花卉林,引進害蟲天敵,進行病蟲害生物防治。
3 結束語
營林技術的合理應用能進一步提高森林病蟲害防御能力。因此,負責森林養護的工作人員需掌握各類營林技術的應用方法,采取病害植株處理、混交林營造等方式降低森林染病風險,實現林業經濟與生態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莉莉.營林措施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作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0(18): 125,127.
[2] 張蓓.探究生物防治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0,38 (23):49-50.
責任編輯:黃艷飛
The Application of Forest Technology in Forest Pest Control
TANG Jian et al (Development Zone Fore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Abstract Mainly introducing the seedling technology, the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ixed forest planting three kinds of forest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resistant tree species, disease plant treatment, strengthen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set up isolation zone, create mixed forest five aspects, analysis of different forest technology applied to forest pest control work of specific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orests.
Key words Forest technology; Pest control; Mixed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