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家棟
摘 ?要:新時期以來,礦產資源開發進入井噴期,礦山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為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近年來,社會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礦產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問題也開始凸顯。有的問題比較嚴重,甚至對當地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使生態環境也受到很大破壞。礦山過度開發造成的問題包括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等各種形式的地質災害、水資源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因此,在綠色、節能、環保時代的發展理念下,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對存在問題的地質環境進行恢復。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恢復技術
1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問題及治理
1.1礦山地質環境常見問題
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如采礦、冶金等地質環境對礦山及其鄰近地區的破壞,都是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而隨著地表礦產資源的急劇減少,礦產資源開采深度的逐步加大,開采條件的日益復雜,礦產開采所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的危害將進一步加劇。
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多,表現形式多樣,處理重點不同,分類方案和體系不同。一般來說,較為常見的可分為三類:危巖(崩塌)地質災害、地形地貌破壞、土地資源影響破壞。
1.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民用開采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投資不足。一般來說,礦山開采活動引起的地質問題多且嚴重,恢復治理資金投入也不容樂觀,因此目前礦山環境治理形式較為嚴峻。
1.2.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目前,許多相關礦山企業和地方政府還沒有意識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一些礦山企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過度開采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使得礦山開采活動愈演愈烈,給未來礦山地質環境埋下諸多隱患,極易產生礦山地質災害問題。
1.2.2 民采礦坑誘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經過對當前礦山開采情況的一定調查,發現我國一些地區礦山開采中存在越界開采、無證非法開采等嚴重問題。這種無序甚至違法的開采方式,不僅破壞了礦區的資源和生產環境,而且加劇了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但也給礦區環境恢復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1.2.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投資不足
目前,我國大部分相關法律和政策都遵循了由采礦者對地質環境破壞負責的原則。然而,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實施問題。有些企業不管理采礦。同時,計劃經濟時期有礦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沒有相關資金。而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而且資金量比較大,僅靠相關企業是無法承擔的。同時,一些小企業特別是多家企業聯合承包一個礦山時,容易出現責任不清的情況。礦山關閉后,企業放棄,只留下礦山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局面。
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措施
在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的過程中,主要目的是盡可能地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使一些破壞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保護礦區地質環境質量。同時,可以開展礦山生態管理工作,加強對土地資源和地形地貌的保護,避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發生。在生態環境恢復工作過程中,可以采取平整渣堆、覆土種草等多種生物措施,對破壞的礦山地形進行修復,使破壞的地形地貌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使礦區地貌形態與周邊一致,恢復原有植被,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使整個礦區處于生態良性循環狀態,并最終使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祁連鄉礦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
2.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
勘查區內有9個礦山地質問題復雜,均具有破壞面積大、范圍廣的特點。在開展管理工作的全過程中,要能夠以礦區環境管理為主要目的,開展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事求是的生態管理工作。
2.2以自然生態恢復為主,人工生態恢復為輔的原則。
在礦區生態環境治理發展中,應始終堅持治理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恢復退化的生態功能。在生態保護與恢復過程中,生態恢復是主要目標。同時,通過合理的人工生態修復,可以盡可能減少人為干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依靠自然自身的修復能力,達到環境治理的最終目的。
2.3加強礦山環境監測
近年來,隨著開采力度的不斷加大,礦區地質環境不斷遭到破壞,遭受各種形式的污染,政府部門應該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力度,在治理老問題的基礎上,防止出現新的隱患。首先要優化開采工藝,能夠按照制度化、科學化、管理化的原則設計開采方案,實現礦山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礦山企業應當能夠制定全面有效的地質災害安全防治措施,協調開采過程中各方面的關系,不斷更新技術和工藝,治理礦山地質污染源。
2.4地質環境監測體系的建立
由于國土資源部對礦山地質環境各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控中心,實現對祁連山礦山地質環境的全面有效監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進行動態分析和研究,可以準確預測礦山地質環境未來的發展狀況和趨勢。
2.5加強環境保護
在加強礦區地質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實現對礦區地質環境的動態保護監測。這樣,一旦出現問題,就能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對策。在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要重點檢查礦山地質環境等級管理制度,能夠對環境保護方案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因未按規劃實施造成地質破壞的,國土資源部門可以責令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地質環境恢復。如果要完成修復,可以根據相關法律追究其法律責任。
2.6環境恢復項目的建立
對于一些已關閉的礦山,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宣傳,鼓勵社會資本注入礦山。為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政府部門可以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戰略,引入一些社會資金,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管理和改造,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在礦區地質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還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夠應用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同時,要能夠結合礦區地質環境污染情況,制定科學可行的治理方案,確保受損生態環境得到修復。
2.7施工方法及要求
2.7.1整平渣堆,回填坑。
渣堆整平應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則。一般采用人工從渣樁頂前緣開挖,每次開挖深度不大于0.1M;開展渣堆整平工作,應能結合場地實際地形,在地質地貌條件優越的邊坡地段修建相應的臨時施工通道,有效防止邊坡失穩及相關地質災害的發生;按設計坡段和坡率進行施工,控制點放樣和放樣誤差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2.7.2覆土綠化
施工工藝。渣堆整平后,覆土種草,管理保護;種植方法。整平工作完成后,需要在整平區域覆蓋30cm厚的土壤。在選擇綠化方案時,要盡可能因地制宜地調整措施,結合材料、時間、天氣等因素綜合選擇。草種播種量為每畝12公斤左右。播種后,覆土宜淺不宜深。同時,應使用細齒耙輕輕整平處理。
結語
采煤會對周邊區域地質環境造成破壞,從而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因此,要實現兼顧煤炭開采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必須在開采前、開采中、開采后對地質環境進行保護,保證其正常生產生活。
參考文獻
[1] 紀玉石,孫豁然,劉晶輝.深大型露天煤礦閉坑前后滑坡及地表變形地質災害分析與防治[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Supple1):2848-2853.
[2] 范立民.神府煤田礦井潰沙地質災害防治的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1996(2):64.
[3] 穆成林,裴向軍,黃潤秋,等.基于尖點突變理論的層狀圍巖失穩判據研究[J].煤礦安全,2016,47(11):36-36.
[4] 韋猛,蘇濤,張寧馨.高地應力隧道卸壓爆破本構方程研究[J].煤礦安全,2018,49(10):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