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龍
(山東省鄒城市唐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濟寧 273522)
目前,牧場的規模越來越大,生產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行業過去主要關注哺乳期奶牛,但最近逐漸增加了對干奶牛和圍產期奶牛的關注,現在行業也逐漸增加了對后備牛的關注。隨著牧場單位面積產量的不斷提高,淀粉含量也在不斷提高,如果在飼養過程中不能正確控制牛的身體狀況,很容易導致后備牛肥胖,造成各種疾病問題。最重要的兩個:①改變后備牛體內脂肪沉積方向;②后備牛過肥,產后營養代謝疾病發病率高,產后容易引起胎衣不下,因此需要注意管理[1]。
1)遺傳學問題。許多國內規模化養牛場進口的烏拉圭牛、新西蘭牛、澳大利亞牛,從基因就決定了牛容易肥胖的問題,如新西蘭牛在國外放牧+補飼,同時也是季節性放牧,而在國內都是圈舍飼喂,無論是后備牛還是產牛泌乳奶牛,由于對奶牛生產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奶牛在營養利用方面很容易發胖。
2)營養學問題。目前,能量體系不能很好地評價奶牛的能量需求,目前的能量評價體系相對較落后,需要重新調整。妊娠后備母牛應盡量少吃或者不吃淀粉,建議以優質干草和牧草為主。為了防止后備牛的多余脂肪沉積,除了通過眼睛觀察奶牛的身體明顯特征外,還要通過檢測設備,結合牧場的實際情況,結合奶牛的身體狀況來確定奶牛的能量要求。CPM 通常作為生產中的定量配方。CPM 評估的配方對哺乳牛更好,但發現提供的能量對后備牛的測量過高。其他軟件也有這樣的問題,需要相應地調整。
3)管理方面問題。對于儲備牛,許多行業工作人員認為在日糧中可以使用低質粗飼料,這是錯誤的想法。這種操作將導致牛群的差異越來越大,生產時間越來越長。雖然奶量生產的數量沒有任何差異,但奶牛生產的實際生產回報周期延長了,造成生產上的損失超過了收益。另外,使用剩料也有錯誤的操作,通常泌乳母牛的剩料會給后備母牛吃,不注意剩料的營養量,對牛群危害很大[2]。
首先,要為后備奶牛提供健康的瘤胃發育,這是奶牛健康生長的基礎。第二,必須滿足三個條件:①根據月齡、機體狀況、生長速度等對后備母牛進行合理分組,并在此基礎上提供適宜的日糧營養。這就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依據,包括養殖、營養學家的現場評估。同時后備牛的日糧也非常重要;②體尺測量,牧場定期進行體尺測量,并結合飼料濃度和奶牛的發育水平對測量結果進行評估本階段的牛群是否符合計劃要求,特別是體重方面;③青貯玉米淀粉的測定。南方青貯玉米的淀粉變化較大,每月試驗4 次。在測定淀粉濃度的基礎上,確定預混料的配方。一個優秀的配方還要體現在牛群的表現上,這主要取決于配方奶能否充分實施,能否在牛身上表現出理想的表現。目前推薦的現場管理和控制要點如下:①泌乳奶牛的剩料管理。由于泌乳牛的日糧濃度較高,盡量不喂剩料給后備奶牛;②育肥牛容易養肥,但是飼養好很困難,所以采用機械化飼養。該設備預先混合粗飼料,使TMR 配料達到良好的均勻性,為后備牛的有限喂飼奠定了第一基礎,減少了配料的干物質,提高了飼料的日糧飼料黏附度,保證了TMR 的均勻性;③畜群管理。奶牛需要區別對待。需要為自繁自養奶牛和從新西蘭進口的奶牛制定不同的配方,不同牛群不同奶牛的身體狀況不同;④每季度對9~18 個月齡的奶牛進行體尺檢測,更好的監測生長性能;⑤優質的飼料保證了飼料的供給,換來的是高產高效。劣質飼料的反饋是對奶牛的傷害,氧化應激嚴重,不能提高頭胎牛的產量,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飼料品質。
后備牛的飼養管理的目標是縮短后備牛培育周期,產犢月齡爭取控制在24 個月以內。具體的做法是:①細化分群管理:后備牛分為0~2 月齡,2~4 月齡,4~7 月齡,7~12 月齡和12 月齡后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采用不同的配方。大概備產前2 個月,可對其進行“干奶期”飼養,采用干奶牛日糧。在飼養管理方面,著重關注每一階段的生長發育指標,每個月各個階段抽測10%的牛只進行體尺測量。根據體況及時調整日糧,盡量保證同體高同體重,避免低體高、高體重或者高體高、低體重現象的發生;②飼料配方管理:通過采用高蛋白低能量的飼料,滿足蛋白的供給并限制能量的攝入。7 月齡之前,為滿足奶牛生長發育需求,需飼喂高能高蛋白日糧。后備牛乳房7~8 月齡屬于發育關鍵時期,乳房能否健康發育會影響將來的產奶性能和奶牛的使用壽命。7 月齡以上的后備牛,日糧中應相應減少精飼料的飼喂。在12 月齡以后,開始對后備奶牛進行限飼,嚴格控制干物質采食量在10kg 左右;③飼料本地化、降低生產成本:結合本地特點,飼料本地化,最大化降低成本。比如,將無棒甜玉米秸稈做成無棒青貯,既能降低成本,還能起到填充后備牛瘤胃的功能[3]。
飼養和管理后備牛的目標是縮短后備牛的繁殖周期,在24 個月內控制產奶牛的月年齡。具體方法如下:①精細群管理:后備牛分為0~2 月齡、2~4 月齡、4~7 月齡、7~12 月齡、12 月齡以上,各階段采用不同的配方。在備產前2 個月,可以喂養“干奶期”日糧。每個月,在每個階段取樣10%的牛進行機體測量。根據機體情況及時調整飲食,盡可能保證身高和體重相同,避免低體高、高體重或者高體高、低體重現象的發生;②飼料配方管理:采用高蛋白質、低能量飼料,滿足蛋白質供應,限制能量攝入。在7 月齡前,奶牛應該被喂食高能量和高蛋白的飲食,以滿足生長和發展的需要。7~8 月齡是發育關鍵時期。奶牛的健康發展將影響奶牛的產奶性能和奶牛未來的使用壽命。7 月齡以上的牛在飲食中應該減少精料飼喂。12 月齡后,后備牛的干物質攝入量限制在大約10kg 內;③飼料資源本地化,降低生產成本:結合本地特性,飼料資源本地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例如,將無棒的甜玉米稈可以制成無棒的青貯飼料,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填充后備牛的瘤胃,增加飽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