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瑞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課程思政已經不僅僅是思政課程的延伸,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實踐主要沿著以下幾條路線開展:一是對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諸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主體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問題、實施方案有效性問題、評價體系構建等建設初期迫在眉睫的焦點議題;二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效銜接與協同問題,具體涉及以何種價值理念構建二者關系以及如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三是各專業內部課程思政協同問題。
課程思政是以及課程為載體,充分挖掘這門課程中的隱形教育資源,在課程教學中貫穿思政教育,其貫穿環節包括課程設計、教材撰寫、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且這些環節是有機結合的。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不是開設一門新課,也不是增加一個或幾個思政活動。而是將思政元素和內容有機銜接和貫穿在體育課程中的一種教育形式。其最終達成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教育成效。體育課程,指的是大課程觀,不是僅僅局限于體育課堂教學的部分。體育課程在范圍上,包括體育教學、體育競賽、課余體育活動等發生在學校范圍內的一切體育行為和活動。體育課程思政,就是以體育課程為載體,挖掘體育課程中隱形教育資源,在體育教學、體育競賽、課余體育活動中充分利用隱形教育資源,開展思政教育,以達成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教育效能。
1.體育運動可以培養學生頑強不屈、奮力拼搏的意志品質
頑強不屈、奮力拼搏的意志品質,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當下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大學生不能吃苦耐勞、缺乏拼搏精神和勞動意識。游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運動項目的技能特點,適時培養學生的拼搏意識。如在中長跑教學中,學生會因運動“極點”的出現,產生畏難情緒,這時需要老師們提前做一些鼓勵動員工作,如舉例優秀運動員是如何依靠頑強的意志力取得最后的成功,這種堅持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內在的拼搏精神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對個人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游泳運動是鍛煉身體、錘煉意志品質的過程。
2.高校游泳教學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環節
目前,有條件開設游泳課程的高校多以教授蛙泳和自由泳技術為主,一般將蛙泳作為初級教學內容,自由泳作為高級教學內容。如此設置,本質上是根據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難度進行區分,認為相同學時內(通常為32 學時)學生學習蛙泳后的游進距離與速度均優于自由泳,故將蛙泳作為入門學習課程。但這種以速度或是距離來評定技能學習難度的方式是否科學呢?筆者認為課程設置方式受教學理念的影響,追求速度、距離的體育課是將學生朝著運動員的標準培養,與高校體育課程“強身健體、益智育德”的教學理念存在一定偏差。這就導致在游泳教學中無論是蛙泳還是自由泳課程都采用了以技術教學為主的授課模式。這種模式簡單且便于操作,且經過多年開展和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程序式教學與考評機制。但是由于教學內容與考評方法過于單一,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能充分體現學生對于所學技能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因為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的局限性,課程趣味性與功能性較低,不能充分發揮水中運動“育德”“育體”“育智”以及“育美”的多種作用。
在“三全育人”的總要求下,思政教育沒有旁觀者,所有課程、所有教師都是育人主體。首先,教師要以德立教。由于游泳課程的特殊性和思政工作對教師素養的要求,新時代的高校游泳教師既要有武德武藝雙馨的業務素質,還要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育才能力。學校要創設各種平臺提升游泳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意識,引導教師既要做“教書匠”,更要做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其次,將課程思政建設貫穿整個課程體系。游泳課程要充分發揮游泳育德和育體合一的特點,立足價值引領,建構學生成長的精神世界,滿足其“學以成人”的需求。在育人目標統領之下,豐富傳統文化的人文滋養,培養游泳技能,實現道德養成、文化傳承和健康身心的三維目標,助力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最后,要注重思政資源的融入和挖掘。學校游泳課程改革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思政資源融入游泳課程。另外,還要注重挖掘傳統游泳中蘊含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在彰顯時代精神的同時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
首先,遵循以立德樹人為總的指導思想。對游泳課程的評價有多個維度,但每個國家的教育活動都是根據本國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不能改變,如果背離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那就是失敗的課程。其次,要明確評價主體與客體。游泳課程思政質量評價機制的建立,要明確“誰來評”和“評誰”的問題。游泳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評價授課教師和學生,更要評價“三全育人”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而評價主體也應根據評價對象的不同動態設置,使得評價更具針對性和全面性。最后,要細化評價手段,也就是解決“怎么評”的問題。課程思政的質量控制應滲透在每一節課堂之中,因此要重視“過程評價”。從課程的設計、思政內容的融入與挖掘、學生接受程度等方面著手,結合游泳課的特點,對照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三維目標,并且要契合德育原理進行綜合評價。
在高校游泳課程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到知識、游泳技能就可以參與到未來體育行業和崗位的發展中,但是事實上這種觀念存在偏差,如果學生的思想境界缺乏,或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水平不足,也會在步入社會和崗位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學生自身崗位和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并且如果學生個人缺乏思想意識、學習意識,那么也會造成學生的思想出現偏差,不能更好地與社會的相關理念和發展思想產生共鳴,甚至還會破壞社會的相關規則。高校游泳課程教學中,包含很多與游泳課程教學以及思政教學有關的教學資源,要想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豐富游泳課程思政建設的教育內容,還需要教師加大游泳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挖掘力度,并且通過不斷積累思政教學資源、思政教育素材等形式,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接納所講授的事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在挖掘游泳課程思政教學資源中,可以將游泳競賽、游泳活動中與集體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團結奮斗精神等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應用到課堂中,加大對比賽中相關思想的宣傳力度,幫助學生了解游泳中的思想教育內容和思想道德內容等。此外,教師可以將網絡上學生感興趣的教育元素引入課堂中,比如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網絡熱詞、流行詞或者與游泳競賽精神、奮斗精神有關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名人事跡引入到課堂中,通過這種教育內容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進步,不斷解決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
為充分發揮游泳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效果,以問題為導向,游泳課本身就是一種訓練式教育。在游泳比賽對抗中將有關科學的必備知識、運動訓練技能、核心的素質培養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為一體有序推進。問題導向就是將游泳的知識、技術、技能和“思政”齊頭并進,緊扣游泳課程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等游泳課程的核心要素。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原則,借助游泳運動的競技對抗將學生引入重要的情景環境,通過競技對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案,在對抗、思索、運動實踐等操作環節,凸顯游泳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泳課程,不同項目的游泳課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一種項目的游泳教師要依據所授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將游泳運動的科學方法與教書育人相統一挖掘思想元素。從立德樹人的角度看,“四德”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體系的必然方向,以游泳運動實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以育人為重點,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大格局,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應。
高校游泳課程具有思政元素承載量大、項目多、頻度高的特點。根據教學特點,挖掘契合點,實施思政教育。1.理念信念教育。了解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戰略,充分認識體育與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密切相關;認同和堅持優秀的中華體育文化。2.個人品格。增強體質健康,提高體育素養;發展健全人格;敬畏與自覺遵守規則;提高觀察、想象、思考、判斷能力。3.科學觀方面。訓練鉆研、毅力、勤奮、創新、團結合作等科學觀。結合上述內容,對高校游泳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編寫相關教材。使得教學內容之間既有銜接性,又能體現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素。
總之,在現代高校發展的過程中,還有部分高校只注重學生游泳專業技能培養、文化課程教育等工作,沒有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精神培養等形式,增加游泳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雖然學生了解豐富多樣的游泳課程知識和專業技能,卻存在缺乏良好思想政治觀念和文化意識的問題,這對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強化大學生身體素質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結合課程思政背景,需要從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重視、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加強學生人文關懷等角度出發,提升游泳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