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陽
在我們家,菜蟲使用手機是完全不受限制的。非但我這般對待此事,我的幾個朋友也都是這么做的。和菜蟲一起玩的幾個小朋友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手機,有獨立的電話號碼和微信號。手機上自然也裝了不少游戲。
總體而言,菜蟲不太迷手機游戲,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不稀罕的緣故。只是最近一段時間他又開始玩《我的世界》了,玩的頻率比以前高,但我知道這其中的原因。最近他看了電影《奇跡男孩》,還在讀《奇跡男孩》的書,電影里小男主角奧吉在玩的游戲正是《我的世界》,于是菜蟲又被激發了一下。在電影《奇跡男孩》里,《我的世界》這個游戲成了那個傷害奧吉的男孩向奧吉道歉的媒介。我很喜歡《王者榮耀》的研發者說的那句“《王者榮耀》不是游戲,而是一種社交軟件”,這個見解很高明。
可惜多數家長并不這樣理解,他們總覺得玩游戲是學習的天敵。不僅如此,很多家長對學習的理解太簡單,有的直接簡化為刷題考試,這是對學習的極大誤解。再加上家長們不理解游戲,就總是覺得兩者冰火不相容。
在曉風書屋和粲然對談的時候,我們也談到了父母與電子游戲對孩子的爭奪。粲然的發言之所以能抓住為人父母者的心,很大一個原因在于她的理解很深,能看到事物表層之內的核心因素。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電子游戲不好,你不能玩那個,這是暴力和控制,對孩子來說是無效的。父母需要一些更深入的了解,比如,究竟電子游戲哪一點吸引了孩子,從而才能找到相應的處理辦法,甚至找到替代品。就像孩子有一段時間愛玩植物大戰僵尸,他的興趣點是好奇下一波出現的究竟會是怎么樣的僵尸。我認為這是一種天然的好奇心。
我向來認為玩游戲挺好的,玩游戲就是學習啊。但絕大多數家長是不同意孩子玩游戲的。現在過了PC 時代,進入了手游時代,家長的焦慮更多集中在手機游戲上,多少親子矛盾都因為手機而爆發。
我覺得,玩手機游戲不是孩子的問題,根子還在家長身上。親子陪伴少了,親子共讀少了,戶外活動少了,諸如此類,就是有效陪伴太少了。父母雖然人跟孩子在一起,但是并沒有看見更沒有進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在父母這里得不到呼應,在游戲里得到了。
此外,學齡期的孩子只要在家,父母就一個勁兒催著寫作業,可寫作業哪有手機好玩啊?!你玩“跳一跳”不也玩得不亦樂乎。你一邊自己玩游戲,一邊逼著孩子寫作業,這算什么事兒啊。
讓孩子對手機不上癮,其實只有一條路,就是破除手機之于孩子的稀缺感和神秘性。
比方說,家里有個密封的紙盒子,出門前,你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什么都可以玩,這個紙盒子千萬別打開”。等你回來的時候,紙盒子必定是打開的。如今手機就是這個紙盒子。
一般家長的誤區在于控制,但越控制,越失控。我們跟孩子的相處,耳提面命要有一個限度,要學會適可而止。
控制是沒有用的,高壓之下必有反抗。孩子在你面前可能不玩手機了,但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往死里玩。菜蟲不太喜歡一個小伙伴,約人一起玩的時候總不愛叫他。我納悶,就問菜蟲為什么。結果竟然是這孩子沒手機,但酷愛手機游戲,每次跟菜蟲在一起就搶菜蟲手機玩,菜蟲自己就沒得玩了。你看,這樣非但無益于幫助孩子建立跟手機游戲的良好關系,還會加深孩子的匱乏感。
所以,別把手機搞成孩子的稀缺資源,越稀缺,越難以戒除。
也有家長反問:“我家娃,手機給他了呀,他不稀缺,可他為什么一直玩一直玩?”請注意,我前面說過了,家人之間的有效陪伴很重要。
在當下這個時代,手機已經是移動的信息處理器了,家長需要建立對智能手機的重新認識。手機上那么多應用,它完全可以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工具啊。所以說手機只是中性的工具而已,就看父母怎么引導孩子們。
講個真實的事。2017 年7 月份,我很忙,菜蟲的小伙伴們的爸爸媽媽也很忙。考慮到這些小朋友基本上都已經超過10 歲,可以單獨待在家里了,于是,我們經常把幾個孩子送到其中一個孩子家,沒有大人監護,他們自己玩。
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小朋友每個人都有手機,上面都裝滿了游戲,他們有可能一下午都在玩游戲,爹媽究竟管不管呢?
這個擔憂其實我也未嘗沒有,但是觀察了幾天,發現他們并沒有玩游戲,而是在拍電影。
是的,他們用手機拍了一個暑假的電影,拍得很正式,導演、編劇、主演各司其事,編劇還有手寫的劇本呢。后來,他們還成立了一個電影公司,叫JSC 電影公司。
有個熱心的爸爸每天晚上將孩子們拍的片段剪輯、配音,然后上傳到我們的微信群。但有一個條件,我們這些爹媽必須在群里發紅包,名曰:買電影票。JSC 電影公司的幾位成員共享我們發的紅包。一個暑假,靠著高端的電影藝術,這幫孩子也賺了不少錢呢。
為什么通常孩子們聚在一起總是要玩電子游戲,而這幾個孩子不刷游戲,卻干上了拍商業電影賺爹媽錢的事業呢?我有點小小的自得,覺得這可能跟我2017 年寒假做了一期名為《制造夢工廠》的電影主題冬令營有關。那一期冬令營有一項活動就是用任何可能的設備拍一個電影短片,其中有兩個孩子是去參加了的。手機是工具,看爹媽怎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