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保險職業學院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執政黨加大力度推動鄉村改革發展,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社會力量也越來越多地加入鄉村建設事業中來。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鄉村文化傳播活動的細節體現了農民主體性的回歸,帶來生產文化的集體性轉向,政治、生活、娛樂文化的集體性表達,知識分子下鄉驅動鄉村文化再造,通過知識、技能、文藝來提升農民素質,引領農民接受新觀念,創造新表達,融入新社會。目前,文化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鄉村振興本質上是文化振興,就是以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只有不斷深入推動鄉村文化創新以及鄉村文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才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鄉土”是中國鄉村文化的底色。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立足20 世紀初期農村現實,首次提出了中國農村文化的“鄉土性”,強調農村文化里集中體現著中國厚重農耕文明史的文化傳統。中國的農村的“鄉土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不可分離。對鄉村而言,傳統文化熔鑄于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當中,烙印在祠堂舊弄、方言土語、戲曲廟會當中;革命文化既作為實體呈現在殘存的標語、禮堂當中,也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留存在人們的腦海里,至今仍有很多老人習慣于將村委會和村民小組稱為“大隊”“小隊”;當代文化則表現為農村不斷更新換代的大眾媒介、多種多樣的群體性文化活動和農民生產生活的方式變化。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外在表現來看,是要徹底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等的三農問題,解決農業生產弱勢現狀,大力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民生活物資條件的改善。從操作實質上來看,則是要轉變長久以來農民觀念的落后面貌,從而徹底扭轉鄉村發展滯后的趨勢,文化建設恰好能夠反映農民觀念形態的變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在“文化振興”的目標要求和精準扶貧“扶貧先扶志”的理念引導下,從政府到社會都向農村明顯投入了更多的文化資源,牽引著鄉村文化建設從形式到內容再到導向全方位的變化,這里既有外界力量的作用,也有農民觀念本身的變化。比如某村在產業上以合作社的形式組織農民發展生產,相繼成立了興民茶葉合作社、百香果梨合作社、巾幗農業合作社,籌備花境合作社,積極謀劃花境小鎮項目,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推動村集體、村民同步增收;在社會治理上建立美德銀行,成立了百姓評議團、老人協會,與團支部、婦女聯合會一起將老人、婦女、青年組織起來,積極協助村兩委開展工作,積極參與村莊建設;在改良鄉風上定期開展婦女美德培訓班,對十八周歲以上、四十周歲以下的婦女開展思想道德、遵紀守法教育,安裝村級大喇叭,定期定時進行廣播,及時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村民典型事跡、各類知識、村級公開事項等傳達到群眾中去,重修朱子孝母道,并舉辦重陽節敬老慶典,倡導孝敬老人的家風和村俗。此外,該村發動村民對全村的房屋立面進行了整體改造,對村禮堂進行了翻修,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觀,為開展豐富的鄉村文化活動開辟了空間。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三農問題、內在的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錯綜復雜,是形成鄉村文化凋敝的主要癥結所在。
我國的農業發展在全球經濟化時代長期處于劣勢,一方面隨著全球化更加深入、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生產經營創新模式不斷凸顯,現實的全球農業市場是高品質、高增值、高度發達的世界市場化農業;另一方面是我們分散的農民,他們孤立的、傳統的、落后的、簡單的生產方式和市場經營與發達國家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及不對稱的市場競爭。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而我國農村空心村現象愈演愈烈,沒有人才的農村要振興經濟談何容易。一方面,鄉村振興過程中提高農民的素質至關重要,高素質的農村人才是引領鄉村振興的決定性因素,充實以及引進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發展高品質的農業生產項目,不斷培養農村新人才能適應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當前城鄉差距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民進城務工成了時尚,隨著一批批農村主力軍的離開,農村生產發展進展緩慢。雖然國家提出了返鄉創業戰略決策,并且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但是鑒于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村子弟外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返鄉創業的熱情并不是很高,留在農村的村民年紀普遍偏大,即使提供了再教育、再學習的機會與平臺,這些農民也無法勝任。還有農村的戶籍管理以及實施的農村自治,城市人才很難落戶到農村,加之農村長期的家族意識形成的排外思想,對外來的人才限制門檻高企。農民自治條例規定,村主任必須在農民中選舉出來,外來人才必須到村子里和農民生活一年以上才可以參加選舉,這導致鄉村急需的人才稀缺,人力資源的素質與城市的落差實際在不斷加大。
當前,一些基層農村沒有對黨中央開展的鄉村振興戰略產生深入的了解,這些地區進行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沒有根據文化發展思想來指導農村建設,而且也沒意識到在整個社會文化建設體系中,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些都能夠有效的影響政府是否成為一個服務型的政府。在一些地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僅僅是強調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農村活動中很少出現文化活動部分,農村基層領導并沒有認識到文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的推動性作用,這些地區開展的文化建設也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工作。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在進行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使用的指導思想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并沒有進行思想上的創新,一些地區進行的文化建設使用的資金還只有政府的財政投入。同時,對于一些建設了新文化機構以及設施的單位,也沒有科學的運行機制以及規章制度去指導機構部門的穩定運行,管理方法相對落后,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文化建設,但取得的效果相對較小,因此,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作用就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繼續充實、完善鄉村文化建設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題中之義,也是打開良好局面的關鍵所在。基于我國鄉村文化發展的現狀,新的時代農村開展的文化建設應該圍繞鄉村文化發展情況,科學的設計出一個能夠確保鄉村文化可以長期發展下去的戰略政策。
鄉村振興,本質上是文化振興。文化包括物質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是一切可以積淀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鄉村的房子、梯田和耕地,甚至幾棵樹,這些都是鄉村的文化。農民的生活習性、生活習慣也都是鄉村的文化生活。改革開放幾十年發展到現在,農村傳統的生活結構發生了解體,所以現在我們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建設就是要重構鄉村的生活結構。鄉村振興是一個社會的改造和再造。一個人的習慣不是文化,多數人、一群人的習慣才是文化,物質的、精神的綜合,才是文化。鄉村的建設應該是良性的建設,而不是惡性的改造。鄉村振興不是回到從前,而是走向未來。農民聽鄰居的,而不是市場的、政府的,只有培養先進的農民帶頭人,培養強有力的領導者,才能讓一些先行者帶頭去引領。鄉村要走集體道路,尋求合作化的道路,搞集體經營。農業是弱質的產業,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特別大,所以小農業落后是有原因的。只有集體農業,大農業,才能根據自然災害,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農民文化需求越來越強烈的新時期,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一定的物質保障。必須構建并完善鄉村文化建設的物質投入保障體系,確保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不會遇到任何的阻礙。縣鄉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加入本地文化建設需要的資金,大力支持并投入鄉村文化建設,同時參考實際情況,適量加大資金投入,或者以每年遞增的形式加大投入,同時確保財政收入增幅始終低于鄉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增幅。不但如此,還需要廣開渠進,多方籌資。各個文化建設單位應該充分理解國家有關文化經濟建設的各項政策,把他們用好用足,想盡一切辦法,開創思路,加大自身積累。不但要依靠政府預算的支持,還要確保文化事業擁有更多的投入主體。
在構建鄉村文化的進程里,這一系統顯得過于復雜,因此需要有效的管理和領導來促使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所以在此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當前的鄉村文化建設的管理與領導問題進行解決,這樣才能確保順利開展鄉村文化事業的建設。一是加強黨委、政府部門的導向監督職責。每一級的黨委和政府部門都應該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地位進行深入了解,盡力推動鄉村文化事業向前發展,真正對鄉村文化建設起到領導和管理的作用,在重要議事日程中正式提出文化建設的概念,在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里也要對其進行體現。只有好好發展鄉村文化,才能切實提升農民的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二是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組織、宣傳和示范功能。基層組織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組織人力物力、開展以農村為中心的文化建設工作和相關工作等。因此必須動員并支持基層宣傳的工作。三是發揮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與農民長期的接觸和交流,發揮示范作用。此外,還涉及方法落實和人員與經費的安排等方面。因此必須建立穩定的文化保障機制,以確保我國鄉村文化建設能夠保持可持續性,讓鄉村文化建設助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