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洪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福建莆田 351131)
高中地理活動教學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借助行動研究、教育實驗等方法讓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方式。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認為,活動可以使人對活動的意義、行為與結果的聯系產生新的認識,提高人的技能和智能水平。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開展地理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學生知識向能力的遷移。所以,在當前背景下,地理活動教學成為地理教學新的關注點。
活動教學又稱活動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主導下,由教師或者師生一起設計活動,借助活動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方法[1]。活動教學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和創造性,它是探究性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活動教學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活動、開闊知識視野的機會,也為學生動眼、動口、動腦提供了渠道,拓展了教學空間。因此,在活動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學生增長才干、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活動教學理論的提出和教學法的發展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新視角。高中地理是一門涉及許多教學因素且關注教學實用價值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問題上,如何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力是重點和難點。教師借助具有實踐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展開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能力、情感和素養的同步發展,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積極意義。但在教學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地理活動教學會增加教學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未能給予實踐類教學活動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將地理活動教學落到實處。加上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有時高中地理活動無法正常開展。雖然一些學校在地理活動教學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但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地理活動教學的反饋非常被動。比如,一些教師缺少地理活動教學經驗,在地理活動教學中不重視對學生交流能力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難以有效地在地理活動教學中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是教與學的方向,也是高中地理活動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和前提。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具有導向、監督和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進一步來說,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要關注地理知識、地理觀點,還要關注對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2]。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教師以活動為載體,做好地理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引導學生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為地理活動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山地的形成”時,教師可能以“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活動為例,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開展模擬實驗,借助實驗了解內力作用對山岳的影響及形成的三種類型的山岳。針對模擬實驗,教師應制訂明確的活動計劃,幫助學生就實驗材料、過程和目標作出恰當的選擇和安排。比如,教師可讓學生借助直觀的視頻、景觀圖等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并讓學生認真思考活動實施時涉及的內容,掌握中國一些重要山脈的地理位置與分布、地理特征等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山岳分布的原因及差異。只有這樣,地理活動教學才能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目的。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指導理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和終極目標的綜合體現。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和理論知識,對地理人文知識有更加直觀、深入的理解。地理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活動教學,需要教師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深入大自然,沉浸實踐,使學生應用自然環境和地理人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設計者,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要拓寬地理教學空間,使地理教學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深入自然、勇于實踐,為學生領略真實的地理樣貌提供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借助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對地理人文進行探索和觀察,使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例如,在教學“全球氣候變化”章節的內容時,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發散性極強、趣味性較高的綜合學習活動,活動內容和要求如下:利用多媒體,從海量信息中提煉有用的信息,了解當前最受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自主瀏覽相關論壇,了解論壇中關于全球變暖、溫室效應的不同理念,深化對全球變暖的認識;以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為分組依據,如對于全球變暖的利或弊的看法,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在班級群開展關于全球變暖的討論,并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前合理分工,利用互聯網搜集更多素材和信息,在討論時做好討論記錄和整理。在學生開展討論和學習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或補充,幫助學生養成愛思考、愛交流的好習慣。
與地理理論教學相比,地理活動教學雖然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它也更具開放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地理教學要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主張讓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活動教學的出現,恰好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也符合其精神和理念。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關注實際,關注對知識的應用,加強對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學習有用的知識,在實踐中鍛煉能力,避免學生出現走出校園后無所適從的狀況。地理活動教學要想獲得良好的效果,實現預期目標,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加強地理活動教學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創新地理活動教學方式,確保地理活動教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疑問,讓學生在交流、互動和探究中發現學習的重、難點。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一課時,依托校企合作,教師可以帶學生參觀附近的食品加工廠、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安全生產,生態農業的特點和意義。不過,為了確保活動教學質量,在活動前,教師要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用與學生生活關聯緊密的熱點、要聞補充教學內容,如用轉基因食用油這個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去設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實踐上來。教師還可以將活動計劃制成文本,利用信息技術上傳到班級學習平臺,讓學生發表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修改內容,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計劃的制訂、學習和討論,從根本上提高活動教學質量。
地理活動教學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為重點,做好地理活動教學設計,運用科學策略提高活動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