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飛
中交二航局技術中心 湖北武漢 430000
新時期下我國鐵路施工安全管理正處于不斷發展及完善的狀態,國家相關部門給予安全生產作業較高重視,與建筑安全生產的法律體系也日漸完善。在數年的實踐中,很多施工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建設規模有很大拓展,安全生產形勢整體區域穩定。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動資源充沛且廉價,建筑行業勞動力密集化分布,面對等同的作業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投入的工人數要有2.5-10倍的增長,因而施工事故發生率也相應增加,更應加大施工安全標準化管理與控制。
在鐵路工程施工中,一些施工企業為了降低工程建設成本和減少機械設備維護的開支,沒有對其進行及時保養,這也是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設備管理人員缺乏對機械設備性能、規格使用范圍等方面的了解,特別是在工期要求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作為工程機械設備的主要管理人員僅是不間斷地向施工現場發放機械設備,忽略了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隱患,給工程項目的質量、進度和效益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工程機械設備在進入施工現場之前,相關人員不僅沒有對機械設備的外觀、合格證書進行嚴格地檢查,更是將進入施工現場的機械設備隨處擺放,使得機械設備在真正使用的時候其自身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無形之中加劇了施工企業對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成本。
一些項目部沒有撥放專款為現場施工人員購置安全防護用具,在安全防控、保險、警示燈等方面沒有整體落實,機械裝置方面的安全性也偏低。在施工組織階段,為減少資金投入量,也沒有為現場工人采購數目充足的安全帽、安全帶、防護面罩等器具,甚至某些用具循環使用。也存在一些大型、常用機械設備維修養護無規劃的問題,在出現故障時處置缺乏時效性。這些疏忽很可能給施工單位帶來巨大損失[1]。
在鐵路施工企業中,不僅缺乏著健全與完善的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制度,更對企業中既有機械設備管理投入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這也是導致機械設備管理工作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鐵路工程施工中,健全與完善的機械設備管理制度對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工作的展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可采取的措施有:
(1)建立安全技術規程及崗位責任制,并根據機械設備的規格、使用范圍來制定相應的使用說明。
(2)對機械及早調試、徹底檢修,保證上場機具性能完好,對于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要給予及時解決。
(3)在工程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工作中,“三檢”制度尤為重要。“三檢”指的是對工程機械設備進行“自檢、互檢、交接檢”。具體來說,在“三檢”制度的嚴格要求下,如果上一道施工工序不合理,堅決不準進入下一道施工工序中。這可以讓上一道工序便為下一道工序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工程項目[2]。
單位工程、分部工程、經典開工,新工藝、技術、材料及機械設備推行,在季節明顯改變,例如雨季、冬季施工等均要進行安全技術交底活動。指派施工人員或者技術人員擬定安全技術交底文件,并將其下達至各個相關部門,面向參與現場施工作業的所有人員進行交底。針對相同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隊伍人員發生改變時,新進員工要及時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在安全技術交底結束后,要求交底雙方均要在“通知書”內簽名或按上手印,若無確認標識則嚴禁施工。一般情況下安全技術交底的內容主要有:①項目的施工作業特征;②危險始源;③可辨識的及潛在的危害因素;④相關安全操作規程;⑤安全技術手段;⑥現場安全施工注意事項;⑦勞動保障;⑧環保措施;⑨安全生產整體應急預案;⑩專項預案等。
分析鐵路設備安全風險管控流程得出,充分利用和管理由“事故信息”、“故障信息”、“安全問題信息”和“處理信息”等數據構成的“信息庫”是科學管理與決策的前提,建立并完善“信息庫”是有效管控安全風險的核心之一。將已積累的現場監控數據、設備故障信息、事故分析總結信息、安全隱患排查信息以及安全風險信息等數據進行篩選整合,建立設備安全管控“信息庫”,并持續更新維護,為設備安全風險管控提供更科學客觀的依據,從而更加有效對安全風險進行預警,進而提高安全風險管控能力。近年來,該車間在引進推行安全風險管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現有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細化管理標準,強化安全教育,加強監督管理,逐步完善安全風險“信息庫”,進一步推進設備安全風險管控,保證了安全生產有序可控,實現了安全生產1萬天[3]。
誠然,在對工程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給鐵路工程項目的順利推進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促進本工程項目的順利推進,加強對工程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工作早已勢在必得。故而,施工企業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管理,做到正確使用與維護保養,并以此促進機械化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