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軍
山東土地集團菏澤有限公司 山東菏澤 27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省廣大干部群眾認為,將“美麗”寫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而建設美麗中國,重點和難點在鄉村,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如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建設好美麗鄉村,是擺在基層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嶄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現階段,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和過度開發使用,從而導致自然資源受到嚴重損害,影響鄉村生態環境,給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我國村鎮數量龐大,自然資源也相對豐富,如果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對其進行統一的管理,必然會出現資源流失的現象。現如今不少農村地區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價值,因此無法合理利用,從而出現資源浪費的問題。為了保證自然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同時推動農民收益的提高,就需要做好管理與保護工作。
雖然農村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如果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存在貪腐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到農民朋友的利益。做好統一化、制度化以及法制化的管理工作,保證工作過程中公開透明是減少貪腐行為發生的有效手段。
隨著自然資源的利用價值逐漸增大,如果沒有做好統一的管理,不僅會影響到農民的經濟利益,還會導致村民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如果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村民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必然會激起他們的不滿情緒。因此加強統一化、制度化的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村民矛盾,從而營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生活氛圍。
經過多年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居民的衛生意識有所增強,農村面上的環境衛生整體有所好轉。但由于村級經費緊張及思想上重建輕管等原因,村莊衛生保潔、設施維護等方面缺乏長效管護,農村污水直排、垃圾亂扔、柴草亂堆等現象尚未根本杜絕,畜禽糞便、生活污水和廢棄物、農藥化肥、礦產開發等引發的污染問題仍然嚴重。有的村甚至出現打掃衛生時,直接向河道傾倒垃圾和露天焚燒垃圾等現象[1]。
由于傳統農業發展層次和經濟效益低,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基本上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根本沒有能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缺乏導致農村原有的水利灌溉設施年久失修基本上無法正常使用,耕地也因無人耕種而大面積拋荒。本應是稻花飄香、果蔬滿園的季節,農村很多地方卻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美麗鄉村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濃妝山水、淡抹村莊、尊重自然、保護生態。
(1)留住青山。必須堅持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防止為了發展經濟而大量開采、挖掘陶瓷、鐵礦、石材等礦產資源,對山體造成嚴重破壞,影響鄉村生態環境。同時,按照“誰開采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邊開采邊造景”的要求,開展“礦山復綠”行動,采取新造、補植、封育、復綠等措施,徹底消滅裸露山體,優化美化森林景觀,形成“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麗鄉村圖景。
(2)治理水體。扎實開展河道、水庫水環境治理,通過河道清淤、河岸整治、河道漂浮物打撈等專項行動,對農村小溪流、河流、水庫、骨干塘的淤泥、雜草、垃圾進行清理,對河道沿岸畜禽養殖戶進行關閉搬遷,杜絕污水排入河道,從源頭控制污染源,改善農村水體環境。
農村地區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就是土地資源,一旦土地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將會對農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在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到新農村的建設需求,立足整體對土地資源進行規劃,從而保證其能夠實現最大化的使用。在進行資源管理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土地資源不被破壞,除了對耕地做好管理外,還需要對荒地進行合理規劃。在管理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對農村的荒地展開全面的調查,將其作為建設用地或者是稍加改造后作為耕地使用。總而言之,要做好土地資源的維護與管理,并且對其進行有效利用。
打好藍天保衛戰,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藍天和凈土。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今天作為娛樂的“流浪地球”,明天將能“一一兌現”。古人“千里眼、順風耳”在人們改造自然的偉大進程中,已經變成現實,不尊重自然、不愛護環境的代價同樣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全社會要自覺做到節約用物、保護環境,循環使用物品、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科學使用農藥和化肥。雖然一個人的行動做出的貢獻很小,但是如果千千萬萬社會大眾都能行動起來,曾經的白色污染、土壤污染都將得到根本性改觀,我們得到的將是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和綠色食品。為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科普宣傳等有效手段,有針對性地引導公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綠色、低碳。只要我們處處用心,肥沃的土壤、清澈的河流、翠綠的草原、多樣的植物和清脆的鳥鳴等便隨處可見。
我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不斷改革與創新,國家不斷完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產權主義逐漸落實,建立全面的自然監督管理體系,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加強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自然資源的約束和管理,在加強自然資源保護的同時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就需要創新;在長三角地區實施的“畝均論英雄”有明顯效果,尤其是在無錫、蘇州等效果顯著。國家發改委在《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快推動建設用地,對地上、地表和地下都設立了使用權,推動空間的合理開發與使用,極大地節約了自然空間和自然資源。第二,加強自然資源管理能夠加快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對產業和企業的創新驅動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所有者、使用者和監督者角色不確定的情況下,排污產生的經濟問題都屬于排污者個人承擔,也就是資源使用者,造成的一切經濟損失和自然損失都歸資源所有者,但是現在監督者和資源所有者在這方面嚴重缺位,造成嚴重的排污問題。也是引發產業、企業創新問題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強自然資源管理非常急迫。第三,自然資源管理的過程非常復雜,是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創新治理方式。面對嚴峻的土地使用和污染治理問題,地方政府要創新土地供給方式和污染物排放方式以創新經濟發展,改善自然資源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在《意見》中有專門針對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創新,創新不但是創新方法,創新還能激發自然資源的內生需求[2]。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持久戰”。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建筑改造是最基礎的階段,能夠有效地推動美麗鄉村發展。但仍需各地區的鄉村結合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在建筑中不斷體現其文化內涵。因此,在鄉村建筑改造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代特點和整體風貌,構建科學的建筑改造計劃,從當地文化中提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調,至此才能夠彰顯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