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霞
趙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 河北石家莊 051530
這里所說的海綿城市是指遵循生態優先原則,采用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徑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應用自然水體建設濕塘、濕地、雨水濕地、河道、湖泊、蓄水池、調節塘等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海綿體,擴大城市現有水體的水域面積或規劃建設新的水體,并對城市濕地(自然凈化區域)、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湖泊(調蓄空間)等布局與銜接進行優化,從而實現城市區域內雨水最大限度地積存、滲透和凈化,這樣不僅能促進城市雨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還能有效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除此之外,海綿城市利用城市現有的綠色植被、蓄水池、調節塘等,并利用各種建設材料促進城市保水吸水能力不斷增強,還能促進城市的滲漏能力增強,從而能有效預防大量降水給城市帶來的洪澇災害[1]。
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個主要挑戰來自城市雨水管理自身的復雜性。在氣候和城市不斷發展變化條件下,城市雨水管理目標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趨多維和復雜,從傳統的緩解水澇逐步擴展到娛樂和美學、水污染控制、水生態保護等雨水管理綜合性目標要求上。一方面,城市雨水管理必須滿足城市的排水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將雨水管理與城市發展相關的水和環境要求相結合,如恢復或維持自然流域、減少污染、生態系統保護、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上述每一項要求都具有挑戰性,更不用說綜合目標的實現。再者,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與區域空間異質性使雨水管理更加復雜。
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對雨水管理的新嘗試。這不僅是技術方面的創新,也是從傳統的集中排水系統轉向分散式、基于源頭治理的雨水管理范式的改變。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跨學科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廣泛的理論,如多尺度水系統保護和管理、生態系統功能、城市雨水產匯流規律、污染物沖刷輸送規律、徑流總量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這些都是非?;A又十分重要的內容。但長期以來,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都明顯不足。直到近些年,我國才開始關注新型雨水管理方法,如低影響開發和綠色基礎設施。但不同區域條件下的雨水管理新技術、新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經驗及知識仍十分有限。
海綿體是建設海綿城市必不可少的配套設施之一,這里所說的海綿體不僅包含了城市的各種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同時也包含了城市花園、濕地、綠地和可滲透路面等自然綠色設施,只有具有這些海綿體,才能促進城市雨水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并通過城市排水管網、泵站外排。然而,在實際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少城市為了創造更多的城市效益,不惜以破壞城市自然生態為代價,使得城市生態水源、生態濕地等遭到嚴重破壞,從而降低了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并導致城市海綿體資源嚴重稀缺,進而也難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2]。
根據相關城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城市的生態保護范圍,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滯洪區、重要濕地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根據劃定的管控區范圍來確定發展方向,如一級管控區要采取嚴禁一切形式開發建設的策略,二級管控區嚴禁對生態功能有損壞的開發建設活動。具體來說在適度環境整治的基礎上,可在近期保留合法的現狀用地,禁止開發建設;中遠期通過將現狀用地轉移、集中,逐步減少現有建筑并轉化為生態隔離帶。針對城市支流及毛細水網要尊重其自然匯水方式,保留現狀水系,不得隨意侵占、填埋。在管控基礎上注重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識別生態斑塊、構建生態廊道、修復水生態環境、建設濕地等,并從城市規劃各個層次來明確落實要求[3]。
在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強調自然水文條件的保護及修復,應落實低影響開發的具體要求、原則、重點實施區域;在詳細規劃中應分解和細化落實上位規劃提出的目標及要求。并將項目運營和管理結合在一起,將低影響開發的雨水構建貫穿至整個城市系統,做到落實項目、政策,明確目標、措施。
2014年住建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鼓勵各地探索建設自然留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建設首先要構建“海綿體”。因此在保護好現有河流、湖泊、溝渠等“海綿體”的同時也要建設新的“海綿體”,新建林地、河湖,并在修建廣場、街道、停車場等公共區域用滲水磚鋪設公共區域,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水景設施等。還要融入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彈性城市和垂直園林等設計理念,全面貫徹“構建海綿城市”的號召,以此來指導新型生態型城市的發展建設[4]。
智慧型海綿城市的核心是智能管控平臺,該平臺不但能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過程管控及考核評估,還能實現對海綿項目建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強城市內澇預警預報能力。智慧型海綿城市管控平臺綜合實現海綿城市智慧化建設管理,為多部門數據共享、協同治理提供可能的工作平臺。在今后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智慧型海綿城市必定是大趨勢,是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