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慧 何麗影 張慧敏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
“體育培訓”是“培訓”的種屬性,“培訓”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被解釋為“培養和訓練”,在《辭海》中,“培”被解釋為“有目的地使成長、壯大”,“訓”被解釋為“教誨、開導”。培訓(training)在牛津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中被解釋為“教會人或動物某種技能或行為的活動”。綜合上述主要釋義,培訓一詞可被理解為:通過教誨和開導,有目的地教會人或動物某種技能或行為,幫助其成長和壯大的活動。
體育培訓具有培訓的全部屬性,是與體育領域內各門類知識相關培訓,可以包含各運動項目技戰術相關培訓、教練員執教能力培訓、體育賽事組織培訓等技能或資格培訓。本研究所論述的體育培訓為針對青少年開展的各體育運動項目技戰術及體能相關培訓。
通過CNKI以“體育培訓”為關鍵詞,檢索近三年(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相關文獻共220篇,會議收錄論文6篇,期刊論文126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0篇),學位論文85篇,報紙文章3篇。
王鋒等(2021)研究指出“互聯網+”背景下,體育培訓機構的商業模式以產品、平臺、客戶為中心,同時受疫情影響,體育培訓逐步向線上線下結合方向發展;楊品臣(2020)提出在大數據背景下,構建一個便于采集和分析數據、匹配資源的服務平臺,針對青少年個性化的鍛煉需求,提供更便捷、優質、規范、科學的體育培訓服務;呂濤等(2018)提出在互聯網時代,體育培訓機構看中把握不同營銷階段的關鍵問題、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利用網絡端口保障好售前、售后服務,線上線下結合,全面展示機構形象和功能;李英杰(2020)指出,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現階段體育培訓業的主要運營模式為線上營銷、線下服務,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陳瑩(2021)提出要把握好政策紅利,形成體育培訓與體育賽事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區文航(2019)針對體育培訓高質量專業人才短缺這一現狀,提出開展校企合作模式,高校體育相關專業根據體育培訓機構需求,對口培養專業人才,畢業經培訓后實現“零距離上崗”;鹿云昭等(2019)提出現階段體育機構提供的增值服務愈加豐富,包括高水平體育游學交流活動、培訓過程視頻資料、培訓成果的數據監控等。
李瑛等(2020)認為現階段體育培訓機構存在過分看中經濟利益、收費無標準、管理規范性欠佳等問題;鹿云昭等(2018)提出在小眾體育項目培訓中,主要存在教練稀缺、教學體系不健全、場地少等問題;柳鳴毅等(2021)認為體育培訓產業存在缺少文件政策支撐、專業人才和場地設施不足、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缺乏等問題;岑指昊(2019)在其研究中提出對目標消費人群把握不準、經營中缺少科學規劃、與消費者間的有效溝通不足、服務便利性欠佳等問題;張之慧(2020)提出現有培訓機構在管理方面存在權責劃分不清、員工流動大、工作態度欠佳、營銷模式單一等問題;申輝等(2020)在其研究中指出對于體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和考評欠規范、機構自身對于教練員的管理不合理、存在違規招生現象等問題;向玉波(2020)指出現階段出要存在員工流動性大、教學安排欠合理、收費缺少標準、宣傳效率低、規模小等問題;羅曉琴等(2020)提出由于不受重視、薪資不理想、缺少發展前景、工作氛圍較差等因素,造成體育培訓機構教學人員流動性大;李瑛等(2020)認為限制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培訓目的不明確、行業準入門檻低、機構自我要求不高、資源利用率低等;范小君(2020)的研究指出企業內外部費用、經營環境、客戶滿意度會限制體育培訓機構發展規模;劉夢媛(2019)認為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欠缺,限制了培訓機構的良性發展。
李瑛等(2020)提出應建立健全體育培訓機構注冊及管理規章制度、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加強引導體育培訓機構形成責任意識;鹿云昭等(2018)針對小眾體育項目培訓機構提出加強宣傳以增加受眾、建立專業團隊、豐富收入來源、健全課程體系等建議;柳鳴毅等(2021)提出健全政策體系、構建多元融合發展的治理體系、多主體參與共建共治的服務體系、體育周邊產業多元服務體系等建議;劉夢媛(2019)提出要從端正培訓教師教學態度、提高教學能力、完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等方面入手,提升培訓質量;岑指昊(2019)運用4C理論,提出要準確把握目標消費群體、提升服務品質、合理開展促銷活動、多商家合作共贏、加大宣傳力度和維護客戶關系等;張之慧(2020)針對機構的規范化,提出明確責權、重視利益群體的關聯性、建立健全獎懲機制、提升教育水平、優化營銷模式等建議;王芳(2020)提出轉變家長認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豐富競賽等建議;藍敏萍等(2020)提出為提升體育培訓機構整體產品質量和行業高質量發展,可以PDCA質量環為基底,構建體育培訓機構的資質評價體系;楊文波等(2018)從社會學角度提出要加強體育培訓的育人功能、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充分認識體育培訓的重要作用;羅曉琴等(2020)針對教學人員流失問題提出應完善薪資激勵制度、提升招聘質量、改善工作氛圍、健全教學人員發展通道、形成科學管理制度等建議;于濤(2020)提出在體教融合背景下,要加強體育培訓機構與學校間的合作、突出培訓產品特色和培訓目標。
易茂萍等(2021)指出,體育培訓會造成人員聚集,疫情暴發初期和部分中高風險地區,開展培訓教學有悖于疫情防控需求,且受疫情影響,體育場館設施不能正常開放,給體育培訓的開展增加了成本和難度;劉鼎偉等(2020)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體育培訓的正常開展帶來了挑戰,同時帶來了發展機遇,如何開展互動性和體驗感較好的線上培訓,是市場給體育培訓機構提出的新要求;胡良平等(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體育培訓機構的經營壓力增大、收入大幅降低,且暴露出抵抗風險能力不足、缺少應急預案等問題;蔣金鑫(2020)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促進了線上體育培訓的發展和完善,利用好線上培訓可以豐富產品供給,建立體育服務生態圈。
1.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和互聯網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我國體育培訓機構的運營機制逐步向線上營銷、線下服務的方向發展,同時通過搭建平臺、儲備專業教學人才、同步開展競賽等方式,提升培訓質量的同時,嘗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個性化、增值性服務和產品。
2.我國體育培訓機構現存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專業教學人才短缺且流動性大、場地多為租用且專業設施不足、機構自身管理不夠科學合理且自我要求較低、教學安排及收費標準缺少指導性文件支撐、宣傳手段單一且效率不高等方面。
3.就現有問題提出的對策及建議主要包括形成科學管理制度、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加強宣傳、豐富收入來源、健全課程體系、提高教學人員業務水平、準確把握目標消費群體、豐富競賽、構建機構資質評價體系、強化培訓育人功能、健全教學人員個人發展通道、加強體育培訓機構與學校間的合作、突出培訓產品特色和培訓目標等。
4.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體育培訓機構的正常經營帶來了困難,反映出體育培訓機構抗風險能力不足、缺少應急預案,同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也給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