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宇,敬龍軍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及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青少年工作已經成為了擺在全黨全社會面前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的召開,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深化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堅持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兩條腿走路”,培養“五育”并舉的新時代競技人才。《意見》深刻論證了新時代下青少年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并對此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選擇。青少年的健康發展關乎我國建成體育強國和教育強國的建設,但我國青少年存在體質水平每況愈下,并衍生出近視率,肥胖率居高不下等現實問題以及競技體育領域出現人才的青黃不接現象成了阻礙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的攔路虎。實現青少年的競技人才培養,僅依靠學校體育或競技體育兩獨立個體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讓雙方聯動構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資源共享、消除分歧的協同培養機制。因此,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以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為載體,形成兩者協同培養機制,推動體教融合的深度發展,對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努力培養競技后備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競技體育工作。195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十二字方針,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業余體育訓練工作的開展,基于當時國內基本國情,競技體育選拔形成了傳統院校、業余體校和省級國家級運動隊的三層級銜接體系,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競技運動員,競技體育發展勢頭迅猛。但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日漸脫離教育系統,存在運動員淘汰率高、退役后的就業安置難、文化素養不足等問題,青少年參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降低、家長支持孩子進行專業訓練的意愿不強、社會對體育認可程度不夠。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體育實現競技體育人才可持續發展問題就必須破除傳統計劃經濟觀念,樹立市場經濟的思維,實現由“單一、封閉”向“多元、開放”發展模式轉型。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發掘和培養后備人才都是整個競技體育中不可缺失的關鍵一環。美國自1986以來居歷屆夏季奧運會獎牌榜首位,通過分析不難發現,“以學校為主體的校園聯賽和以四大職業聯盟為核心的職業聯賽構建起階梯式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結構”是其取得輝煌的運動成績的重要原因 。德國的競技體育系統主要由俱樂部體制和支撐體系(聯賽制度、各級訓練基地、各級體育局、教練員訓練、體育科研等)2大部分構成,其中俱樂部體制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而聯賽等支撐系統的存在又為俱樂部體制的運轉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英國政府旨在將青少年的體育作為發展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橋梁,通過鼓勵青少年參與各級體育運動訓練來培養競技后備人才,最終養成其運動興趣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日本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也是從以學校為中心的業余體育組織內部選拔而產生。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世界體育強國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面都有諸多成功的經驗,相同的一點就是立足于各國國情選擇相應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借鑒競技體育強國的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高校的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培養模式,如學校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隊;由學校提供基本訓練設施,省體育局執行管理職能。以高校作為高水平競技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橫向上有機結合體育系統,縱向上系統銜接中小學。以地方體育院校為載體,實現運動隊伍院校化總體上,我國高校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分為以下4種模式:“混合型”模式、“省隊校辦”模式、清華模式、南體模式。這些模式都是我國推進高校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改革方面積極探索,但沒有跳出原有的思想理念的桎梏,轉型以往競技體育人才發展方式,更沒有促成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在競技后備人才培養的有機統一。
協同理論是多元主體采用協同與合作的方式參與治理活動的過程,其中主體多元性、治理過程協同性以及結果超越性是發揮最大成效的核心動力。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人才協同,可以視為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共同體,其首先應該是一種思想共同體,即一個具有共同指導思想,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任務而構成的體系。在這個共同的思想理念的指導下,進一步展開的實踐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主體包括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共同的目標和任務是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增強青少年體質和培養競技性后備人才,促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改革,同時也帶動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其具體的形式表現為有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兩大系統合作建立競技性人才培養機制,讓青少年學生在初、高中乃至大學不僅可以接受學校體育系統下的文化知識和體育基本理論的學習,還可以參與體育課程、課外體育運動的運動訓練,最終在體育競賽中達到不同程度的訓練水平,壯大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隊伍。發展競技體育人才是學校體育的一方面,是學校體育發展到更高階段的一種必然結果,兩者不能“畢其功于一役”。第一步考慮的是“育人”,讓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并以促進身心發展。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之上努力培養競技人才。換言之,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是培養競技人才的必要準備,而競技體育人才的壯大也必然是青少年健康發展趨勢。作為共同體的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合作培養模式具有以下的特點。
學校體育肩負著為競技體育輸送優秀競技人才的重任。在目前的后備人才短缺情況下,如何培養出新時代下的競技人才,一直是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為了能使青少年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體質和在競技體育領域的比較優勢,學校體育應該探索符合競技體育需求的合格人才。對于競技體育來說,其無法接受不具備良好的健康體質及具備競技需要的運動技能的運動員。鍛造符合自己競技需求的競技人才,一直是其尋找目標。因此,對競技后備人才質量的追求,是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共同價值目標和使命。這使兩者合作培養競技人才有了共同的理想需求,但是這種共同的理想需求真正能夠促使兩者具備一致的共同精神信仰,即“共同協作培養競技人才”還需強化觀念,培養信心。因為當前我國競技人才共同體建設基本觀念還沒有真正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共識之中,不管是學校體育還是競技體育都應認識到,競技體育若想培養高素質的競技人才,就要認識到學校體育在人才培養中基礎性作用。而學校體育想移除阻礙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三座大山即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滑、學生不喜歡傳統體育課程模式而降低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以及1~2項運動技能掌握情況不理想,也要借鑒競技體育崛起發展道路中的經驗,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兩者要合謀建立一種共生關系。一些改革模式如“混合型”模式和“省隊校辦”模式等,雖然已經在政府主導下展開一定的合作,但由于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其實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形成共同的志趣和目標。競技體育一方面要避免學校體育僅僅為在各級各類賽事中獲得榮譽而只對少數的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忽視了大部分學生參加體育競賽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于注重運動員技能培養而忽略文化教育,致使人才成長不全面的問題。而學校體育也習慣于以往的體育教學模式,很難深入教學實踐、實施方法和體制機制上對青少年體育技能的培養。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必須克服自身特性差異,建立共同價值目標,形成精神共同體。這需要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能夠建立有效的協調發展機制,積極構建競技人才培養計劃,跨越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體制鴻溝,形成共同的競技人才培養價值和目標實體,才有可能從局部結合走向整體融合,使競技人才遴選置身于“學校體育”教學之中。
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求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達成共同的價值目標,更需要雙方在實踐中攜手共進,打造有機的共同體。協同理論是指在復雜系統下協同產生效果的協同效應、內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伺服效應和內部因素按固有規則形成的自組織效應?!绑w教結合”背景下的以競技體育為核心的體育系統期望可以更多地獲取教育系統的體育資源,以協助解決運動員的繼續教育問題。因而對于現役或退役運動員進入高校中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學習,教育系統中的學校體育只是積極地配合和協助,其本質仍是一種配合性合作。而現階段的“體教融合”是中低水平的青少年體育課程、課外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部分或完全地移交到教育系統下的學校體育,而對于具備高水平的運動員的訓練以及競賽仍在體育系統下的競技體育內部發展[10],這是一種分階段、分層次的新“體教結合”,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共生合作形式。但是要實現兩者的有機協同模式,“體教融合”仍需要繼續深度融合。這種深度融合就是使教育系統下的學校體育和體育系統下的競技體育都能夠回歸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從而使青少年競技人才能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競技人才的培養中,實踐的共同體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雙方建立平等的合作共事的態度,探索兩者之間的差異轉化的過程,共同擬訂競技人才的培養方案。由于我國競技人才培養一直是由體育系統承擔,競技的人才培養方案是由其單方擬訂的,而國民教育體系下的教育系統更擅長人才的培養。因此,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方案中,教育系統應占較大比重。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雙方之間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形成人才培養的共同理念和完成目標。“體教融合”是階段性“體教結合”過程的體現,而非競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目標。其最終目標是提升全體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在國民教育體系下開辟一條由下至上的優秀競技人才的遴選通道。
體教融合下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培養青少年后備人才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大難題。深化體教融合,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形成競技人才協同培養機制,需要形成共同理念認知,牢牢把握好思想融合,理念共商,致力營造良好的體育發展環境。這就需要:(1)轉變學校體育的“應試教育”和競技體育的“金牌至上”觀念。其一,在過去“應試教育”滲透到學校體育的方方面面,出現“重文輕武” 局面 —主要的學科課程擠占體育課和學生課外活動的生存空間。課業負擔加重導致學生活動時間嚴重不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在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體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競技體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將競技體育納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把運動訓練貫穿于體育教學、體育課外活動和體育競賽的各個環節。其二,以往我們陷入到“競技體育=爭金奪銀、為國爭光的高水平運動”的認知誤區,“體教結合”發展困境就讓我們明晰“離開教育談體育是不牢固的”。如今我們要將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回歸到教育體系之下,制定運動員文化素質、運動技能、人格塑造三維培養目標,實現競技人才的高質量發展。(2)革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理念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從最開始的軀體層面開始向心理層面和社會適應層面延伸。在面對青少年突出的體質健康問題,學校體育要重塑對“健康第一”這一理念的理解,轉變健康與安全畫等號,將體育課中高強度的練習亦或是負荷激烈的比賽視為是導致學生出現安全隱患,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從而使體育教學出現“放養式”局面。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都相對下降,淡化運動技術教學,學校體育的“健康”忽視了體育的本質是增強體質,而脫離體質本身談健康本就是一種本末倒置。因此“健康第一 全面發展”應作為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共同的理論指導思想,體質健康水平高的青少年也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奠定堅實人才基礎。(3)突出學校體育的核心地位理念。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進行體育教育的主戰場,是競技體育的根基,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組體育課” 實現體育課的課時和質量之間的辯證統一,即保證課上和課余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之上,還要穩步提高其教學質量。當前學校體育發展相對滯后,因此深化體教融合培養競技體育人才必須確定學校體育的核心地位,更好地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將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作為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深化體教融合,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形成競技人才協同培養機制,需要形成共同發展目標,探索新時代體育系統回歸整個教育體系下的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從培養目標上看,體教結合和傳統的體教融合都是培養高水平的競技人才,走不去“一葉樟木 不見泰山”的形而上學片面化的思維局限,而《意見》明確指出新時代下的體教融合目標是促進全體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培養五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將競技人才培養作為青少年體質健康基礎的夯實,體現了一種競技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態勢。(1)學校體育要將“以體育人”的功能落到實處。法國漢學家居里安《教育概論》著名的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著名教論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Physical中都明確把身體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列為教育的三核心。身體教育是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深陷“身體教育”脫離教育系統認知誤區使得學校體育難以發揮以體育人功能。因此,這就要求學校體育主動將身體教育納入到教育系統中,通過體育教學、課余鍛煉和體育競賽的教育手段來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探索新時代國民教育體系下培養高質量競技人才的新進路。實現目標共建,需要競技體育積極配合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為青少年提供必需的體育服務。(2)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良性發展。舉國體制下培養競技體育人才老路子與正規國民教育體系相去甚遠,造成運動員接受競技訓練和文化教育的比重不平衡,退役后的繼續教育乃至退役后的生計問題突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衍生諸多問題都需要教育系統的幫助,競技體育逐漸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也是大趨所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訓練和競賽在教育體系體系下完成,一方面,無論是專業體育院?;蚴瞧渌麑W科范圍的高校的學生不僅可以進行正常的文化素質教育,還可以在課余時間以運動員的身份接受系統的運動訓練,擁有了除競技體育專業之外的“第二專業”,保障了體教融合背景下的培養的青少年運動員是文化素養和競技能力突出的特殊人才。另一方面,實現青少年體質提升,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無論是學校體育還是競技體育都需要改革過去“一葉障目”的思維局限,將提高全體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共同目標,構筑以體育人、人才良性發展的平臺。
從全體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出發,助推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改革,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優化競技人才協同機制的運行策略,開啟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和競技后備人才的融合發展的新時代。(1)整合體育資源,統合師資力量。學校體育引入競技體育系統中優質的教練員進入到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提高體育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強化運動技能教學,實現體育系統下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師資合理流動共享。一方面,體育系統為教育系統提供教學保障和師資培訓等業務上的資源可以發揮其在競技人才培養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另一方面,教育系統發揮青少年體質健康成長的經驗可以在培養競技后備人才上提供幫助。(2)整合賽事資源,提高賽事效能。體育競賽是促進體育工作不斷向前發展和檢驗訓練成果的直接手段,青少年體育賽事的引領將對體教融合下培養競技人才發揮重要作用。在傳統的學校體育實踐中,體育課呈現出以下幾種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講解示范時長遠遠大于學生實際運動 的“說教課”、不出汗的“紀律課”、技戰術分離的“單一技術教學課”、過分關注紀律的“軍事課”和“安全課”。運動負荷量和強度不達標、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不夠、結構化運動技能未形成已成為阻礙青少年健康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礙。通過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要規劃、推進賽事體系,建立完善“校內競賽—校級聯賽—選拔性競賽”分層化、覆蓋小—初—高—大學層級化的體育賽事,實現橫向整合縱向延伸一體化發展的賽事,提高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培養更多的優秀后備人才,將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聯動機制落到實處。
體教融合是新時代下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轉型發展中的重要理念和任務,是新時代下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和培養競技后備人才的必然趨勢,更是邁向體育強國、教育強國的必要途徑。在落實體教融合的道路上,協同聯動機制的建立成為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功效發揮最大化,協同培養高質量競技人才的關鍵環節。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聯動機制是指通過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合作,整合兩者的理念、目標和資源,加強雙方的協同管理,促進參與聯動的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相互作用并產生協同效應,建立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在培養競技人才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模式,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培養高素質的競技體育人才,加快體育強國和教育強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