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琴
(呂梁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我國職業教育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職業教育的宗旨是服務于人和社會,重點發展學生的道德、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它肩負著服務高職學生、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為社會輸送各類型人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亦是如此,能為體育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培養合格的體育人才。因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需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一詞最早使用是在1994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同年,“人才培養模式”首次明確界定其概念: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辦學條件下,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選擇或構思的教育、教學樣式。
人才培養模式既是目標、規格、方式的理論框架,又是實踐主體,為“培養什么樣的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踐行“怎樣培養人”提供了動力。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人才培養的“指南針”,應該做到正確引導人才培養的方向,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作為總舵手,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定位清晰、主次分明,正確把握人才的培養方向。與高等院校培養目標相比,高職院校更應突出其專業性、技能性、職業性和特色性。但是,研究發現,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界限不清晰,絕大部分雷同于高等本科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高職院校既希望培育出的人才能承擔各類體育任務,又能參與各種運動訓練,還能兼顧體育科學研究,并沒有從高職學生主體出發,使得高職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匹配度不高,導致培養的人才達不到社會的需求。針對這一情形,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須相應調整。
2.2.1 課程設置不合理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指出,職業院校一般應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確定6~8門專業核心課程和若干門專業課程。但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與高等本科院校相類似,課程設置出現了廣而不精、課程門數繁多、特色不夠鮮明的問題,并沒有遵循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踐行“學生為主體,就業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的宗旨。
2.2.2 學時數分配比例不恰當《指導意見》對高職院校各類課程的學時分配有著嚴格的要求。但目前來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在學時分配上出現了偏差,公共基礎課學時數比例較大,遠超出了規定的1/4;專業必修課學時數所占比重大大降低,專業技能課學時數減少,學科與術科學時數比例不恰當,學科學時過多,進而造成術科學時數不足的情況。實踐環節學時數嚴重縮水,未能達到總學時的50%,進而造成了重理論、輕技能的局面,使得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偏離了最初的培養方向,無法突出實踐性、專業性、技能性、職業性的顯著特征。學時數分配不均直接會影響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自身素養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
2.2.3 實踐環節形式單一實踐環節是高職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最佳反饋環節,是高職學生提高自身素養最直接、最有效的環節,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最基本環節,同時為高職學生日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實踐環節更多地局限在入學教育、軍訓、畢業教育、實踐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實習等,形式單一、缺乏新穎性,實習的深度與廣度都比較欠缺,未能很好地體現高職學生的主體性;高職學生在實踐中未能得到及時的指導與反饋,使得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職學生得不到有效的鍛煉。
2.2.4 教師素養較低教師是高職學生發展的引路者,教師素養的高低會對整體教學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看來,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師素養存在一些問題,教師自主學習能力減弱,科研能力減退,同時缺乏基礎教學實戰經驗。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教師普遍缺乏創新,教學形式單一,高職學生學習興趣減退;新教師普遍缺乏經驗,教學深度欠缺,導致高職學生掌握的知識較為淺薄。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緊緊圍繞“提高質量”為主題,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使高職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專項技能,側重于培養從事基礎學校體育教學(幼兒園和中小學)、學校體育管理、賽事裁判、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應用型、技能型體育人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對于目前幼兒園專業體育教師缺乏的現狀,高職院校可以大膽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將培養幼兒園專業體育教師的目標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同時可以改善幼兒園缺乏正規體育教師的現狀。
3.2.1 合理設置課程課程設置是由培養目標來決定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應精簡課程門數(如體育史、運動生物力學等),確定核心課程(如學校體育學、運動生理學、健康教育等),增設新課程(如幼兒體育游戲、幼兒體育教學法等),至少熟練掌握1~2門專項技能;可以增設當地特色體育項目,保證當地特色體育的傳承;可以增加人文類課程推廣模塊化教學和專題講座,以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
3.2.2 調整學時比例遵循《指導意見》的要求,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應適當減少公共基礎課學時數,增加專業必修課學時數,在保證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也要確保高職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能夠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合理調整學科與術科學時比例,減少學科,增加術科;增加實踐環節學時數,讓高職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并應用到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滿足社會需求。
3.2.3 充實實踐環節心肺復蘇、創傷救護等急救技能已被教育部納入大學生健康教育,要求大學生在面臨突發情況時能夠及時應對。但目前,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執行力是比較缺失的,可以將體育教育專業作為首要試點,增加急救技能學習環節,安排實操演練,提高高職學生的應變能力。高職院校應做到“校-園(幼兒園)”“校-校”“校-企”結合,多方合作,結合培養目標、高職學生的興趣,為高職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實習方式和平臺,要深入到實習基地及時了解高職學生的實習情況,及時指引,及時調整,讓高職學生真正意義上學會應用技能,提升專業素養,感受人生價值。
3.2.4 提高教師素養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自覺、自主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思想道德品質。教師通過不斷磨合、創新,發現、創造更多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提升科研能力;高職院校應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訓學習、繼續教育的機會;組織教師觀摩、考察、實戰基礎教學;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根據基礎階段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向高職學生傳授有效、科學的內容,為培養應用型、技能型體育人才作出更多的努力。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承擔著培養基礎體育教育人才的使命,寄希望最大限度地為幼兒園、中小學等提供優質服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做到崇尚一技之長,明確辦學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堅持以人為本,以高職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保留專業特色課程,大膽嘗試新課程,豐富實踐環節,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素養,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技能型體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