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沈陽市新大陸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000
人口暴增、環境污染、氣候變暖、資源消耗等問題日益突出,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建筑行業發展的意義在于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積極踐行節能設計、最大限度體現行業價值、倡導綠色生態已然成為時代性攻堅課題。建設者應真抓實干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新型智慧建筑技術與能源管理措施相結合,持續正向促進建筑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建筑空間環境的建設。
在設計民用建筑的過程中,需要正確地選擇建設場地。讓工程擇取地質條件良好、氣候適宜的建筑地址,方能保證在實際建設中,實現大量施工原料的節約。同時,只有氣候適中的居住環境才能使人感到舒適和溫馨。尤其是夏季天氣炎熱與冬季天氣寒冷,人們會感覺到冬暖夏涼,這樣才能降低使用空調的頻率,節約大量電能,從而保證人、建筑、環境更加協調的發展[1]。
在加強建筑節能設計、完善設計方案的過程中,為了使建筑物能夠與其他生物共生,滿足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要求,需要設計人員嚴格遵循共生性原則,實施相應的節能設計工作計劃,確保節能建筑建設中的設計狀況良好性。同時,為了提高社會公眾對于節能建筑需求方面反饋信息的利用效率,則需要對反饋性原則要求進行充分考慮,為節能建筑的更好發展打下基礎,避免影響設計工作落實效果及設計方案利用價值等。
在進行民用建筑的節能設計中,尤其要合理設計建筑形態,這樣既能讓民用建筑的能源美感充足,還能順應各類復雜的氣候環境。另外,在搞好建筑設計時,還要合理設計日照方面,從而確保日照時間的充足性。
水乃萬物之本,也是萬物之源,同時還是無法再生的資源,當前全球范圍內的水源呈明顯減少的趨勢,我國具有廣闊的土地資源,但卻面臨著分配水資源不均勻的情況,并且國內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極少,所以合理運用水資源對于推進國家發展意義重大,提升水資源的應用效率勢在必行。水在人們生活中屬于必需品,設計人員在設計民用建筑時,必須對怎樣節省水資源給予重視,以此來提升水資源的應用效率,降低水源無畏耗費。在設計民用建筑中,設計人員需要對水循環體系與回收污水體系充分利用,有效處理污水,做到一水多用,保障人和自然更加協調的發展[2]。
建筑圍護結構應用中的能耗問題處理是否高效,與節能設計工作水平能否提升密切相關。因此,設計人員在建筑節能設計中應對圍護結構合理設置進行更多考慮。①重視節能環保建材的高效利用,為建筑圍護結構節能特性突出及性能優化等提供專業支持,滿足節能建筑設計方面的實際要求;②充分考慮行業技術規范要求,合理設置建筑屋面、外墻、廚衛等方面的防水保暖系統,積極開展相應的設計工作,促使最終得到的節能設計方案更加完善,逐漸實現節能建筑建設目標;③注重對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外窗設置中應考慮空氣流通狀況良好性,并將節能理念滲透到建筑圍護結構設計中,完成相關的節能設計工作。同時,應對經過科學設計后的建筑圍護結構節能狀況是否良好進行科學分析,使節能建筑發展能夠得到更多支持,優化圍護結構使用功能。
建筑樓宇采用太陽能、地源熱泵和冷卻塔復合式能源系統等多種新能源和峰谷蓄電等節能技術為辦公建筑提供制冷供暖服務,利用整體用電削峰填谷和導入能耗管理平臺措施,創造出建筑內部能源系統峰谷價差套利、動態追峰、提供額外功率的能源管理辦法。在確保供電安全的同時,利用導入智慧建筑技術的能耗管理平臺,與大樓原有的各智能自動化系統串聯。空調系統采用“水蓄能”技術,利用夜間低谷電向水蓄能罐蓄冷(熱),高價和平價電時放出,達到節省運行費用的目的。工程師通過對建筑制冷季耗冷量、各分項用能情況數據采集,分析了建筑空調系統的綜合COP、各系統用能占比和峰平谷運行費用分布情況。
根據節能建筑的設計標準,新開發的建筑設計中需要對其容積率、覆蓋率等進行充分考慮,給予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方面足夠重視,避免建筑建設及應用中對周圍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在切實可行的規劃設計方案支持下,當建筑所在區域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后,將會使其整體布局更加合理,實現對地上與地下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達到建筑節能設計思路拓寬及質量提高的目的,滿足土地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方面的實際要求[3-4]。
在設計中結合具體狀況進行民用建筑的科學設計,結合具體狀況融合節能設計觀點與科學方案,在確保居民自身安全的同時,在民用建筑設計中有效地融合節能設計,提升可再生資源的應用效率,減少過于依賴不可再生的能源,保證人和自然更協調的發展,保證整體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從而實現民用建筑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