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西,付麗茹
(信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2015《政府工作報告》縮略詞注釋中對普惠金融給出了明確定義: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并確定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殘疾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服務對象。
第一,改善農村的金融服務環境。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一般的金融服務則需要大額的流動資金。農村地區金融業發展水平較為緩慢,部分地區存在“金融貧困惡性循環”的現象,從而制約了農村地區經濟及金融的發展。普惠金融主要是以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比一般的金融服務更具包容性,農村居民對普惠金融的可接受性較強,在普惠金融不斷發展過程中能夠改善農村的金融環境。第二,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普惠金融的提出覆蓋面積廣,能夠大力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三,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發展普惠金融的原則是立足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發展,對河南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對脫貧攻堅、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普惠金融近幾年發展迅速,在服務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截止到2019 年底河南貧困人數為70 萬,已有360 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19 年河南省農村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15 163.75 元,增長率9.6%,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902.68 元,增長率8.8%,農村地區人居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已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2019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163.75 元,較2018 年同比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支出較2018 年同比增長11.1%,近年來河南省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最后,普惠金融在河南省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大主體。一是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在初創期需要的資金成本較高,融資困難成為小微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2017 年河南省新增小微企業貸款625 億元,截至2019 年3 月末,全省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余額8 605.28 億元,其中,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 355.67 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62.24%。在農村發展的小微企業規模較小,資金不足,往往需要向金融機構進行大額資金借貸。二是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面臨生產生活的主要問題。農戶對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現在生產消費和家庭消費。例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種子、化肥、農藥、機器設備等費用,以及在種植業及養殖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土地流轉費用、建設費用、購買生產資料費用等或者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支出。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有限,這些費用的產生加大了居民對金融的需求,所以河南省普惠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戶對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河南省農村地區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存在的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由于大部分的商業銀行等營業網點設立在城鎮,鄉村的金融機構數量少,農村居民難以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在河南省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金融機構規模較小、營業網點數量少、網點覆蓋率低、缺少專業的服務人員等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減緩了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速度。二是信用體系不完善。目前河南省農村地區還未建立完善的包括農村居民個人及小微企業的信用信息管理體系,而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時需要對金融產品需求者進行風險評估,但是農村居民及小微企業的信用難以評估,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體系,會加大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信用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雖然目前河南省農村部分金融機構結合農村居民的需求創新設計出了一些新型的涉農金融產品及服務,如建行河南省分行推出了“供銷支農貸”等產品,河南省農村信用社推出了“金燕扶貧小額貸”。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農民需要更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在其他金融產品方面創新性不足。一方面,由于金融機構追求利潤最大化。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數量眾多,“三農”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政府關注度不足。目前農村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只有基本的存貸款業務,缺乏對農業及真正符合農村居民需求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另一方面,在農業保險上河南省針對農村居民雖然已經推出“甘蔗火災保險”“能繁母豬保險”等業務,但河南省的涉農保險的種類仍然較少,不足以滿足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并且提供農業保險服務的保險公司只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經營利潤較低但風險較高,現有的保險種類也在不斷減少,真正適用于農業生產的保險種類及服務較少,農戶得不到有效支持,影響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普惠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較少,隨著河南省普惠金融的發展,雖然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在不斷增加,但是在小額信貸及民間借貸方面依然空白,由于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發展時間短,政府對普惠金融的關注少,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金融監管機制。目前我國的相關金融監管體系中還未涉及非正規金融機構,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制度條文監督,很容易出現高利貸、非法集資等金融違法行為。由于金融監管體系的不完善,農村居民對法律法規了解不夠,風險意識較弱,無法識別非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是否規范容易出現資金安全問題,低收入人群、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經濟主體權益得不到保障。部分監管人員還存在對金融知識缺乏,素質低下的問題。
河南省農村經濟體對金融的有效需求主要包括農村經濟體的貸款意愿及農村經濟體的還款能力。一是資金需求較小。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農戶貸款的資金在使用上主要用于住房、醫療、教育、婚喪嫁娶等,對資金的使用較為頻繁但是使用量不多,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借貸服務后的管理成本較高,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小額借貸服務的意愿不高。二是還款能力有限,國家政策規定,農戶的土地、農具等生產材料不能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活動,大部分農戶及在農村從事農產品生產及經營的小微企業缺少符合正規金融機構要求的抵押物。而非正規金融機構向對抵押物的要求較低且借貸手續便利,農村經濟體更傾向于非正規金融機構等民間借貸。
第一,擴大傳統金融機構營業規模。農村傳統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村鎮金融服務的網點覆蓋率,擴大營業網點規模。在村鎮增設營業網點,加大ATM等金融自助服務設備的投放力度,并且增加相關的金融服務人員,增加金融服務的供給,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普及宣傳網上銀行業務,線上線下相結合。第二,金融機構應重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采集的信息并將信用信息進行等級劃分,適當加入獎懲機制,對信用良好的客戶提供補貼。第三,金融機構及政府加大對金融知識的宣傳,加強對農戶的信用教育,不斷強化金融需求者的信用意識。
第一,各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積極進行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的種類及服務。金融機構可以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創新開發新產品及服務,創新風險共擔、產品共享,合作創新開發新產品減少了創新成本,降低了創新風險,可以實現互利共贏。第二,加強產品創新,金融機構應注重改進傳統金融產品的業務流程,優化線上線下業務,擴大金融相關產品的覆蓋率。針對貧困農戶、維持型農戶及其他農戶不同的金融需求,創新金融產品,開發真正可以滿足本地居民需求,適合“三農”發展的金融產品。第三,政府應當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進行產品創新,對積極進行產品創新的金融機構可以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及政策優惠。向金融機構提供創新型人才,對積極參與創新金融產品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補貼及榮譽等獎勵。
第一,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適量增加相關的法律法規,河南省農村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規章制度。限制非正規金融機構對金融需求者提供的資金額度,對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等民間金融組織成立專門的調查小組進行監督管理,如在資金的來源、使用及資金的管理方面進行監督。第二,政府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與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合作,對積極合作的金融機構及保險公司提供減免稅收或者提供補貼等支持。對不良借貸的金融機構加強政府監管,樹立靈活的監管原則,對金融機構和普惠金融特定群體進行分層次、多元化監管。促進普惠金融體系在河南省內健康持續發展。第三,加大對金融借貸方面的法律基礎知識普及,可以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大會、廣播等方式進行相關的知識普及,也可以在村鎮地區設立專門的服務站點,對服務人員進行服務態度培訓。不斷強化農村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避免出現資金被非法機構利用用于非法集資,高利貸等情況,避免資金遭受損失。
第一,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促進農業生產產業化。農業逐漸朝著農業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河南省目前的農業發展離農業現代化還有一段差距。首先,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可以使用更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完成農產品的種植、施肥等農業生產活動,使生產活動更加便捷,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及提高農作物生產率。其次,農戶可以將土地的使用權進行承包流轉,逐漸集中土地的使用權,成立新型的經營機構對土地進行集中生產經營管理,農戶以入股的方式取得股權。最后,將龍頭企業、經銷商、物流、運輸、科技研發等環節連接起來,形成農業產業鏈。第二,在法律和制度層面適度放寬農村地區的抵押物政策,解決農村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不能作為抵押物進行借貸的問題。在法律層面上允許土地承包權的抵押、流轉、繼承,對農戶的大型機器設備、房屋等固定資產進行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