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文 王雪芹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2019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從積極老齡化的角度鼓勵健康老人再就業,既能幫助老人排解寂寞、實現價值,又能充分利用現有的養老資源,避免養老資源的浪費。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2018年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達到1.67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1.9%。2019年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1%。2050年,中國將有近5億60歲以上老人。國家、社會需要承擔的養老負擔日益加重,家庭、個人方面的養老任務也在加劇。“老人+”互助養老模式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養老模式新構想,將充分利用中國現有的巨大老人資源,解決養老資金短缺、信息融通不暢、養老資源閑置等一系列問題,將國家、政府和社會投入的養老資源充分利用。
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我國目前最常見的三種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即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目前,這些傳統養老模式已經難以適應養老現狀,“養兒防老”觀念下的家庭養老,因子女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受到沖擊,“進養老院”成了多數老人的無奈選擇。限于收費等諸多因素,老人又難以入住理想的養老院,政府主導下的社區養老正在發展,但各個區域發展并不平衡。
選擇家庭養老的老人,適用于尚能自理或者有伴侶照顧就可以生活的健康老人。他們生活在已經生活大半輩子的熟悉家庭中,在洗衣吃飯等生活環節上能自己照顧自己。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件設施成本幾乎為零,經濟上也比較劃算,不會給家庭增加多少負擔,但越來越多的家庭擔負不起養老的責任。
1.家庭養老人力成本增加
沒有退休金的非獨生子女家庭選擇家庭養老方式的居多,子女可以輪換照顧,不會導致影響到自己的工作,但“421型”家庭、空巢家庭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已經難以適用這一養老方式。
2.家庭養老導致的心理壓力大
現代社會的人才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劇增,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被贍養者往往覺得拖累了子女,長久下去贍養者也往往身心疲憊不堪。“久病床前無孝子”不僅是一種養老現狀的反映,隱藏在背后的是人力的無奈,是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孝順和工作往往難以兼顧,雇傭保姆進入家庭照顧老人,卻難以擔負高昂的保姆費用。
3.養老觀念發生變化
“養兒防老”傳統觀念影響下,居家養老曾經是中國老人養老方式的首要選擇。幾十年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家庭催生了“老了就進養老院”的養老觀念。城市與農村的大流動、大融合不斷沖擊人們的養老觀念,“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觀念解體,能順從老人意愿、妥善安置好老人的老年生活,即為給老人盡到了養老責任。因此,家庭養老模式衍生出更多的形式,很多老人即使在家養老,往往也是就近找尋護工或保姆照顧。
1.經濟基礎差的老人無力選擇機構養老
無養老金的農村老人或者養老金少的城市老人,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入住養老院,導致社會養老機構的資源卻在閑置浪費。
2.機構養老的配置及服務不能滿足老人需要
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服務不夠全面。老人養老服務需求大體可分為基礎生活照料類服務、醫養結合服務、人身安全服務、精神文娛服務四大類,不同年齡段、不同身體狀況的老人的需求會有所不同。尤其對高齡老人、不能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存在著養老機構不愿意接收的問題。第二,缺少心理慰藉。養老院往往只注重養老硬件設施的完善以及護理人員的配置,對老人特別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心理慰藉的專業化服務項目缺乏,而老人對這些的心理需求又相當強烈。
1.區域差距較大
目前,社區養老的開展情況各個區域差距較大,一些落后的社區或者村莊沒有開設居家養老。一些開設居家養老的社區,管理上往往也不到位。
2.城鄉差距較大
鄉村、欠發達地區、普通社區的養老體系,與城市、發達地區、高檔社區的養老體系相比,即使開展了社區居家養老,也會存在配套文件不完善[1]、養老資金不充足、養老硬件設施配置不到位、社工服務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不夠等問題,難以全面保障老人的多樣化需求。
“老人+”養老模式是在時間銀行養老互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已經在浙江寧波等地試運行,是時代催生的養老新模式,與三種既有養老模式形成互補。
聯合國將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是“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2]。按照這個標準,我國一些省份、區域的老齡化漸趨嚴重,一方面這說明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壽命普遍延長,是我國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民生問題之一,亟待解決。
“老人+”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將在互聯網背景下,思考老年人社會養老資源配置與保障問題,正視家庭養老弱化、機構養老偏貴、社區養老缺乏,以及各種養老資源無法公開的現狀,順應共享社會的時代發展趨勢,將手機養老平臺的廣泛應用,作為社會養老資源與保障的重要方式,簡便易行,以適應目前社會的互聯網發展趨勢。
“老人+”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提出老年人做養老事業的觀點,即健康的老人幫助不健康的老人、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老人有充分的時間和智慧從事這項社會意義重大的事業。政府、學校、社會再配備年輕人予以引導和幫助,進而解決老年人養老難、子女牽掛老人影響工作的社會問題。
“老人+”這一新型養老模式,鼓勵健康老人發揮余熱,投身養老服務事業,促進社會養老資源合理分配,降低養老行業工資配置。這一模式只面向60歲以上老人,這部分老年人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現有工作能力,向其他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養老服務,同時用儲存的服務時間來兌換將來自己需要的養老服務,即存“時間”兌將來的個人“養老”。適合以下三種情況的老人:
首先,家庭經濟一般,60歲以上低齡健康老人。正視家庭收入困境,解決機構養老偏貴無法入住,甚至老人還要做家政、保安之類工作來增加家庭收入等問題,招聘身體健康的老人做養老機構的家政或者保安等類似工作,使低齡健康老人享受到國家的養老資源,解除家庭后顧之憂。
其次,家庭經濟較好,會用手機、互聯網的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逐漸進入老年社會,產生大批離開工作崗位的老年人,這些人身體尚好,需要活動場所和參與機會,為社會貢獻余熱。
最后,家庭經濟一般,愿意從事養老事業的老人。健康的低齡老年人為非健康老年人服務優點在于,可以簡單充分地了解被服務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切身體會被服務老年人的心情,有利于疏導老年人的不良心理問題,從而減少聘用心理疏導師、心理咨詢師的開支,減少了相關家政服務開支。
“老人+”模式整合各種養老資源,在社會養老服務中借助互聯網優化社會養老資源配置問題,用低齡健康的老年人為高齡及非健康老年人服務。
現存的養老模式中,雇傭的工人大多都是中年人和青年人,他們的工資水平待遇高,在機構養老中會出現支出大于收入的情況。[3]“老人+”養老資源配置模式下,讓愿意從事養老服務的低齡老年人照顧高齡以及非健康的老人,“以老養老”,使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雙贏。讓從事養老服務的健康老年人將工作的時間存入時間銀行,用來支撐以后個人的養老費用。
“老人+”新型資源配置模式間接推動了老年教育的發展,激發老年教育事業的活力,為老年教育提供新動力。有能力的老年人投身于養老行業,極大地節約了社會在養老方面配置的社會資源,使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極大提高。
“老人+”新型資源配置模式可減輕子女的負擔。一部分有能力的老人投身于養老服務行業,能夠為國家節省大量人力資源的開支,為養老機構提供可用的投身養老事業的人才,并為有資格或者愿意從事養老事業的人提供工作機會。
低齡老年人參與意愿強,閑暇時間充足。[4]無論是高齡不能自理老人還是低齡的不健康老人,都需要充足的時間和沉下來的心態去陪伴和照顧,低齡健康老人群體具有這慢下來的時間和靜下來的心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65周歲以下的低齡老人達7785萬人,如果能將這一群體充分利用起來,將是社會人力資源的巨大能量。
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人們看到了志愿者的巨大力量,此后這十幾年的志愿發展突飛猛進,既有政府的引導也有公民素質本身的提高。從志愿服務隊伍里挖掘相關人才,比如低齡老人或者健康老人中有相關護理資格證、心理咨詢師等資格證書的人,積極引導其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
互聯網大數據迅猛發展,易于建立起“老人+”的網絡信息管理平臺,避免了人工記錄服務時間與項目的煩瑣,易于實現養老服務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管理,便于最終在全國推行,在全國范圍內通存通兌自己的養老服務。[5]有了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多個鄉村與社區的互聯互通,通過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突破地域、階層等的限制。解決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有效、更大范圍地充分利用起社會養老資源。
靈活運用“老人+”養老模式,使遠游的子女能夠安排好家中老人的養老問題,繼承和發揚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也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頤養天年,無壓力、無牽掛地安享晚年,實現老人自身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養老資源,使老年人養老成為“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可以享有,人人可以盡力”的一件社會樂事,使各個階層的公民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