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豐富多彩的中國現代建筑創作舞臺上,凡嚴肅的、負責的中國建筑師都無不在思考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新之路。這是一條艱辛的路,需要把來自歐美的現代建筑文明與源自本土的傳統建筑文化精神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富于個性特色的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門打開,當代西方現代建筑的各種思潮理論、流派如洪水一般涌入,雖然仍需要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覺新鮮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們對中國文化傳統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傳統文化的余波未盡,暗流潛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師中,崇洋甚于鑒古。在當今的建筑創作中,歐陸風盛行,盲目模仿、抄襲西方現代建筑風格大行其道,原因固然復雜,但鄙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不重視研究本土數千年源遠流長建筑歷史文化的思想傾向,卻是重要原因。
此外,在如何學習傳統建筑文化精神方面,有一種普遍的觀念認為,傳統建筑作為一種古典的形式已經過時,繼承傳統不能體現時代精神。不少人對傳統建筑的理解是片面性的,只看到外表形式的表現,而沒有體會到學習的實質是對建筑本質和內涵精神的深層領悟,也就是說,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認識應該從建筑文化學的觀點、從建筑觀的高度、從建筑哲學原理的深度,對文化意蘊特色加以闡釋和理解,才能把握住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實質。
從藝術本質來看,建筑藝術如同音樂藝術一樣,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號語言表達一定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它們屬于一種象征主義藝術,用這樣的象征手法來映射人類的思想意識。在西方古典主義建筑創作中,通常用羅馬式風格表現莊嚴,用希臘式風格表現公正,等等。雖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義,但較之數千年一以貫之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底蘊來說,卻是失之淺表。由于中國文化哲學的早熟,使之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比其他建筑體系顯得更為悠久、自覺、深刻、成熟,因而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從宮殿、寺廟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園林,莫不充滿豐富多彩而又深沉高邁的哲學內涵,其建筑形態表象背后蘊含著深層次的思維理念、心理結構以及人生觀和宇宙觀的體驗,從而更加深刻地體現著建筑的本質。中國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經過歷史的驗證的,絕非夸張之詞。正如英國偉大的哲學家李約瑟博士指出的,中國建筑精神在于:“皇宮、廟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話下,城鄉中不論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莊中的住宅也都經常地出現一種對‘宇宙圖案’的感覺,以及作為方向、節令、風向和星宿的象征主義。”這話的確頗有見地。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滲透在中國的人幾千年社會生活之中,建筑作為社會生活的文化容器,必然在各個方面鮮明地體現著這種精神。不僅是宮殿、寺廟建筑,民居建筑更是如此。從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間環境到構造尺度、裝飾裝修、家具陳設等,莫不浸染著人本主義的精神追求。
觀今宜鑒古,務虛當求真。在設計理念和設計意境上,從建筑本質及建筑觀的角度,我們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基本特色作了概括粗淺的探討,其目的在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發揚方面不看重表象,而看重內涵精神實質的體察,求其心領神會,得到文化藝術修養的提升,為新時代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探尋新路。中國建筑師規劃師應當有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才能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和城市,這是我們所企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