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姜艷
甘肅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 甘肅蘭州 730020
總書記強調“對生態環境風險實施有效防范,生態環境安全不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對生態環境風險的防范已是當前我國發展中所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相關人員應當準確把握生態環境風險的科學內涵,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下生態環境風險預警、防范中面臨的挑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生態文明風險,推動我國的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
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難免面臨著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所產生的多種生態環境風險,而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工作也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具體而言,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目標是實現我國物質與能量的良性循環,前提是建立在對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的識別、預警與防范之上,而識別、預警、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全面把握生態環境風險的內涵,不僅是對生態環境風險展開有效的識別、預警與防范的基礎,更是在生態文明理念建設不斷推進下我國人民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生態環境風險”從概念上來講一般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能源枯竭、物種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遭到污染或退化,為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長久的負面影響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可能性,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高的危害性,主要可分為自然與人為兩種形式,人為生態環境風險的范圍與程度遠超于自然生態環境風險,是目前主要的生態環境風險類型[1]。
生態環境風險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其一,全球性,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生態環境風險的破壞力和影響力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越境交叉蔓延的情況并不罕見;其二,平等性,生態環境風險的發生對于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而言都具有突出的危害,例如近年來較為突出的霧霾問題,每一個國家的任何民眾都有可能遭受霧霾的影響:其三,不確定性,造成生態環境風險的因素十分廣泛,且具有一定潛在性,不容易為人類所及時察覺,在風險發生時往往具有突出的系統性,防范化解難度大;其四,戰略性,對生態環境風險實施有效的識別、預警、防范、化解,是保障我國居民健康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
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預警、防范、化解,突出強調在一定時空內,環境應當能夠滿足人類繁衍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同時也能夠維持自身的生態結構凈化能力,通俗來講就是在不影響人類正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我們應當采取抵御生態破壞、降低人類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措施。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風險是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客觀存在,不懈探求有效的識別、預警、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的手段與途徑,例如,采用多種經濟與技術手段,制定懲罰、激勵措施,杜絕生態環境風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更科學、更先進的方向不斷發展。
生態環境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一旦受到破壞很難彌補,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資源的開發力度增強,同時對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還存在一定不足,生態環境風險更加高發,生態系統原本能夠實現自身良性循環以及自我修復的功能已經受到了損壞,同時,各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也難免受到負面影響,生物多樣性下滑,對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產生了突出的影響。由此可見,對生態環境風險展開識別、預警、防范、化解,已經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迫在眉睫做好的工作。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事件高發,尤其是集中于大氣、水資源、土壤的領域,諸如霧霾、黑臭水體、鎘大米、重金屬蔬菜的危害十分常見,對人民健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這其中積累的生態環境風險更是不可忽視,集中體現在癌癥村、血鉛超標兒童等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上,甚至引發了群體性抗議事件。由此可見,識別生態環境風險,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發展形勢中應當首要解決的任務,在經濟建設不斷增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當前大眾的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過去的“吃飽穿暖”,而是上升到對生態環境的優美程度的追求,以及對綠色、健康、優質的生態產品的追求上,這更是顯示了加強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預警、防范、化解,是一項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2]。另外,生態環境風險牽扯到我國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對我國的持久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例如,霧霾與資源危機會降低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與速度,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對生態環境風險展開有效的識別、預警、防范與化解,和諧處理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對生態環境風險展開識別、預警、防范與化解,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首先,我國自然環境系統本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水資源較為短缺,水土流失、沙漠化的環境問題十分常見,森林、草地、濕地、冰川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同時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其次,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過多重視對資源的開發,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存在欠缺,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了近年來多種生態環境問題的頻發;最后,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成果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在為我國經濟帶來全新活力的同時,諸如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能源問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自然環境風險也迅速地涌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預告了生態環境危機時代已經悄然來臨[3]。從生態環境風險發展的形勢上來看,我國工業時代發展的人為災害不斷發生,導致我國各行各業的人民都能夠突出地感受到對生態環境風險的防范、化解的緊迫性,同時這些生態環境風險也確實影響了各行各業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如何在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識別、預警、防范、化解這些生態環境風險,是當前我國必須盡快解決的艱巨問題。
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類必須重視、解決的問題。而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預警、防范、化解工作,成為了一項復雜性強且必須與時俱進的持久性工作。目前我國已經步入了生態環境治理的窗口期,長久積累的生態環境風險尚未爆發,決定了在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都將處于生態環境風險的高發期。因此,防范化解生態環境問題不會一蹴而就,是一場“持久戰”。具體而言,首先,提升人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升級,都是長期的持久過程;其次,就目前的經濟發展規律,與生態環境長期高負荷運轉的現狀來看,生態環境問題有顯著的壓縮性、復合性的特點,且范圍不斷擴大、危害不斷加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到穩增長、保民生、保就業的壓力;最后,從制度體系上來講,目前我國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體系、管理制度、管理能力還缺乏健全,可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若沒有相關制度體系的干預,我國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會更加嚴重,顯著降低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由此可見對生態環境風險展開識別、預警、防范與化解的持久性。
首先,相關部門應當結合我國生態環境風險的實際情況,建立并健全一定的生態環境風險委員會,負責對目前的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發展目標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衡提出指導,組織我國各涉及環境保護領域的有關部門的工作,為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指明一定的方向。其次,相關部門應強化民眾的生態環境風險防范意識,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風險防范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明確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過程中各部門的職能與責任,例如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發揮政策指導、信息整合、資源籌集的作用;市場則發揮資源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率的作用[4];相關部門可嘗試將市場機制融合到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過程中,對當前的市場機制進一步優化升級;公眾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在生活中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并廣泛參與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活動。
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從城市到農村、從農業到工業到服務業,從政府層面到人民大眾的層層遞進的防范體系,并將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加入常態化管理內容。為達成這一點,相關部門首先應當做好對經濟增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將主動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置于首位,及時識別、預警、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加強優化生態環境風險預警與處置機制;其次,相關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技術力量對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的重要性,加強引入先進技術,提升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實效性,并調動市場力量規避環境風險;最后,相關部門還應當加強推進農村環境問題整治,健全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基礎設施維護的相關機制,讓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村地區真正落到實處。
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預警、防范與化解應當堅持立法與執法并重,以環保法為基礎,建立健全覆蓋范圍更廣、更常態化的執法體系,營造嚴厲打擊破壞環境的行為的氛圍,為我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順利執行夯實基礎。為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思想,有關部門還應當及時整治違規企業,將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加入生態安全體系,并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的現代化程度[5]。相關部門還應當對目前區域省以下環保機構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實施優化升級,讓跨區域環境監測執法部門能夠協同工作,同時開展漸進式立法,不斷建設落實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制體系,并加強引導公民參與。
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識別信息,是系統分散在多個部門的生態環境風險信息,涵蓋陸地、海洋、地上、地下等多個方面。相關部門應當對這些生態環境風險信息展開整合與歸納,上傳到信息平臺上并及時發布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監測數據,方便進一步的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相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建立生態環境風險信息披露制度,運用大數據平臺完善生態環境防范體系。
對生態環境風險的預警工作,通常是指對目前發生的以及潛在的生態環境事故的影響展開分析與評估,并針對具體情況采取應急措施的工作。有效的生態環境風險預警能夠顯著地減少生態環境事故造成的損失,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建立生態環境風險預警體系以及相關平臺,為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工作夯實基礎。
生態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是生態文明建設下的一種極為重要的風控手段。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多種生態環境風險源頭的預測,提升大眾識別、感知、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的水平,讓對生態環境風險的管理,能夠向著更加科學化、網絡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對多種生態環境風險科學決策、科學施策,讓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真正落實。
綜上所述,對生態環境風險展開有效的識別、預警、防范、化解,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的當下,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相關部門及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開展這一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展開對生態環境風險的識別、預警、防范與化解,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我國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