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彥
國家能源集團新疆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27
安全是各類工程作業的第一要務,煤礦生產中由于生產子系統多,生產環節復雜,作業空間受限等,使煤礦井下存在大量危險源和致險隱患。以往工程技術人員對于煤礦安全風險和隱患的管理較為分散,未形成系統性的綜合管理,管理模式不夠精細,導致煤礦風險和隱患發引起事故,給礦井的生產帶來損失。因此,有必要改變煤礦安全風險和隱患的管理模式,充分保障煤礦的安全生產[1]。
依據省級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管控的相關要求,結合煤礦企業實際安全生產情況,制定了由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等6個步驟組成的煤礦風險點管控機制。一是準確把握查找對象。井下以生產活動全過程為重點查找對象,地面以高危設備、工藝、壓力容器等為重點查找對象,查找導致人身傷害、健康損害或財產損失的風險點,形成風險點清單。二是依據風險點清單,對風險進行分類,研判風險級別。三是開展風險預警工作。參考我國自然災害分級方法[3],結合實際監管需要,將煤礦風險點由高到低分為Ⅰ級預警(重大)、Ⅱ級預警(較大)、Ⅲ級預警(一般)和Ⅳ級預警(輕微)共4個級別,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4種顏色表示。四是開展風險防范工作,明確責任主體,制定合理措施,建立快速有效的風險巡查、提醒與告知機制。五是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處置流程,確保在發生險情或出現事故苗頭時能正確處置,發生事故時依據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應急救援和事故善后處置。六是建立風險責任體系,明確各級人員的風險管控責任,開展安全風險管控培訓工作,強化檢查考核,將安全風險管控工作的落實情況納入動態督查,并將檢查結果納入單位體系考核中。
對風險等級進行識別、總結、分析、管控和技術研發等均屬于煤礦安全風險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綜合煤礦公司的開采工作進行系統化的安全管理工作,煤礦生產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在煤礦開采工作的風險管理活動中,世界各地在探究過程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績。根據分析研究的實際情況來講,對風險管理體系的分析探究是最為關注的,主要是對該領域、相關公司和工程分線戰略上的研究和管控,從宏觀的角度來講風險管理工作已經較為完善;另外,需要綜合相應的管理企業,對研究風險的技術方式進行總結,從微觀的角度來講可對管理學和教學的方式進行利用,同時結合工程學制定出評價風險的方式,將風險管理工作做到更好。對煤礦風險管理形式的分析探究并不多,一些煤礦公司為了制定出和自身發展相符的風險管理方式進行了研究,但制定出的風險管理方式都不夠切實可行,均無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所以,需要綜合煤礦公司風險管理的實際需求,利用合理的風險管理模式進行監管工作[2]。
數據層是在計算機系統中對采集到的數據如設備的運行狀態、人員的實時位置和井下作業環境的安全性等進行分析和管理,為系統進行風險和隱患管控提供數據庫;組件層主要為服務器層提供瀏覽與管理等基本功能;服務器層是整個技術架構的核心層,可實現對數據的分析和評價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客戶端層可實現友好的人機交互,并將風險和隱患管控共和評估信息以圖標的形式直觀呈現給決策者。基礎數據管理由監察人員管理、煤礦企業人員管理、用戶權限角色管理、日志管理等,實現系統基礎數據元的管理。系統建立了煤礦風險點標準項集合,對上級監察監管部門管轄的煤礦企業在風險管理水平、風險級別研判等方面提供了統一、完整評判標準規范,有利于風險有效管控以及管控水平的統一評價。模塊包含風險點類型管理、風險點級別管理、風險點標準項錄入、查詢等管理功能。風險點管理模塊,提供面向煤礦管理人員的風險點錄入、編輯和查詢,風險點巡查記錄管理,以及風險點到期解除銷號等功能;面向監察人員的風險點查詢、在線審核等功能。風險點統計分析模塊,提供包括報表、曲線、柱圖、餅圖以及基于ECharts的GIS地圖下風險點的區域分布等多種可視化展示方式,向監察人員提供風險點按時間、按區域、按級別、按分類等多個維度下的宏觀數據統計結果和對比分析結果,為精準監察提供數據支撐。
煤礦安全風險管控系統實現了煤礦風險點由發現辨識、評估定級、巡查管控到解除銷號,以及后續可能引發的事故處置等全過程閉環管理。同時,系統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和圖表可視化展現方式,提高了風險管控效率,降低了事故發生概率,為精準監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數據支撐手段。經過重慶、安徽等現場部署使用,實現了煤礦風險點在線管控的目的,達到了設計要求。實踐表明,系統的使用有利于監察監管部門對煤礦風險的遠程在線監控和煤礦企業的安全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