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遼寧中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遼寧撫順 11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全國范圍內的混凝土建筑工程越來越多。其中,混凝土的使用質量問題也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整個建筑本身的建設效果。但是在實際施工中,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混凝土的質量還是存在著一些通病,并且這些通病也嚴重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強對這些通病的預防,以便確保整個建筑的質量與安全能夠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
干縮裂縫屬于房建施工中較為常見的混凝土質量通病,縫寬細窄、無規律性屬于這一質量通病的基本特征。房建工程中干縮裂縫較為容易出現于比較薄的板、梁構件中,很多大體積混凝土也較為容易出現干縮裂縫這一質量通病。
形成干縮裂縫質量通病的原因主要為以下方面:①養護工作不到位。混凝土成型后的性能也直接受到養護工作影響,若養護不到位,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帶來的明顯收縮就將導致其內部產生拉應力,干縮裂縫自然就很容易出現;②露天環境影響。施工結束后的混凝土長期處于露天環境往往會導致其表面濕度的經常性變化,這種變化在很多時候也會誘發干縮裂縫;③混凝土原料。混凝土所使用的粉砂如果出現泥含量超標問題,也可能引發干縮裂縫。
為最大程度上預防干縮裂縫混凝土質量通病,提出以下具體預防措施:①重視混凝土配比環節。為了避免出現可能引發混凝土出現收縮裂縫問題的因素,施工單位必須控制砂石的含泥量同時保證振搗的密實,開展板面的二次抹壓則能夠通過提升混凝土抗拉強度降低干縮裂縫問題的發生幾率;②做好混凝土養護工作。為盡可能提升混凝土施工質量,施工單位在保證按規定養護的同時,還可以適當延長養護時間,養護過程中露天混凝土構件的覆蓋處理也必須得到重視;③模板與基層處理。通過處理保證模板與基層濕潤,即可實現混凝土澆筑質量提升、干縮裂縫問題出現幾率下降。
混凝土框架柱和剪力墻與樓板交界面的蜂窩麻面現象,是混凝土施工質量不可避免的質量通病之一,其本質原因是因為框架柱和剪力墻是豎向受力結構,垂直澆筑混凝土時,因為重力的作用,粗骨料集中往下,細骨料和水膠上浮,導致混凝土框架柱和剪力墻與樓板的交界面出現蜂窩現象[1]。
混凝土中存在蜂窩、麻面的原因主要和如下幾個方面有關。首先澆筑模板本身沒有保持平整光滑,或者在施工之前沒有均勻的涂抹脫模劑,再或者脫模劑的本身質量是不合格的,同時也不能夠排除模板是否在施工之前進行充分灑水潤濕;其次,混凝土在澆筑的時候沒有控制好下落的高度,此時混凝土非常容易出現離析的情況。如果沒有做好振搗工作或者出現漏振的操作失誤也會影響成型的質量。最后模板的拼接工作如果出現了裂縫,混凝土在澆筑的時候則非常容易因此出現漏漿造成蜂窩麻面。
①確保模板表面的平整與光滑,不能殘留其他附著物;在脫模過程中,要保證脫模劑的均勻涂抹;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木模板進行飽和浸水處理,保證它的濕潤,并且不能留下積水。②要把砼澆筑的高度控制在2m 以內的范圍,如果超過3m,必須采取串筒或者溜槽來下料。③科學控制混凝土振搗的時間與間距,確保振搗的均勻,防止出現漏振或者過度振的情況。④在拼裝模板時,要確保它的嚴實,并做好其中的加固、加牢工作。
混凝土結構對于建筑整體結構起到了基本的支撐和保護作用,應該防止混凝土結構受到損害而影響到區域的使用效果。
①在進行砼振搗的工序時,墊塊移位,或者是墊塊的厚度不能滿足要求。②混凝土構建的截斷面太小,并且鋼筋過密。③在混凝土的振搗過程中,振搗棒撞擊鋼筋,導致鋼筋的移位,從而產生露筋的現象。
①凡該設墊塊的部位必須在驗收鋼筋時同時驗收。墊塊厚度根據規范規定的各種不同構件要求處理,并注意固定好墊塊,墊塊的間距一般為1m;②振動時不準依靠鋼筋傳動振幅和頻率,也不準把鋼筋擠向模板處;③在平臺上操作時,不能把鋼筋踩到板底;④在柱根部、柱、梁節點處特別注意封嚴并增設加勁支撐。⑤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要按現場實際材料申請試配,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改善其可操作性;⑥拆模時間要按不同構件類型的試塊強度確定,不能過早拆模,以防缺棱缺角。
①配筋率較大地方,須施以細石混凝土搗實。②預留孔洞處須兩邊同時填筑,再向上操作,避免產生孔洞。③施以正確的操作步驟,禁止有漏振出現。④重視施工技術監控以及質量自控。
混凝土柱子的孔洞修補,需在漿底用支撐固定,再把孔洞地方疏松的混凝土以及凸出的部分去掉,做成斜型,禁止出現處理不到位的情況。為了更好的澆搗混凝土,要使原來的和新澆搗的混凝土結合穩定,須在處理好的孔洞處用干凈水處理干凈,或施以鋼刷刷好,同時盡量潤濕并施以比原混凝土等級多一個級別的細石混凝土。個別孔洞混凝土入模前須固定模板,然后澆搗混凝土,當露在結構面的混凝土對后續工作有阻礙時,將裸露混凝土去掉[2]。
混凝土施工質量通病對國內外的同行來說都是很頭痛的事情,由于環境和施工人員、工人的熟練程度、施工方法、施工工藝的差異,質量通病的程度可能會有不同,只要遵守規范、認真負責,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相信質量通病問題一定會逐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