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娟
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辦事處 山東濟南 251400
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生態文明。它是鄉村振興的有力驅動器,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然而我國一些地方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存在農殘超標、畜牧業發展排放污染、種養結構失衡、化學肥料濫用等問題造成土壤肥力降低以及土壤與水富營養化。同時,農村綠色農業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標準分類和管理體系還不完善,資金保障不足。此外,綠色農業發展的意識還比較缺乏,大部分農業生產者通過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產量,既污染了農產品,也污染了土地和水[1]。綠色食品的概念在消費者中還沒有普及,綠色產品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拓展。目前糧食安全、環境污染、水、土富營養化及氣候變化等問題是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最大的挑戰。這對我國農業持續綠色發展帶來了挑戰。
習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就必須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通過農業科技的提升帶動農業的科學發展進步。相比其他學科,政策上和社會上對農業科學的重視還是不夠,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相對較弱,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不夠;農業生產、農業科技研發“兩張皮”現象仍然較為嚴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機制不健全,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基層農技推廣組織相對渙散,技術推廣缺少資金支持等。這些都導致了我國農業發展中產品科技含量不足,產業鏈較短等情況,從而不利于農業經濟鏈的延長。
優化空間布局具體就是結合城市的戰略布局及城市結構規劃,緊密結合國家與城市的發展規劃的戰略,構建多元互補的模式,將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集約化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充分結合地區的特點,考慮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緊密聯系城市與鄉村,最終有利于優化空間布局形態,構建多元互補的模式,一方面結合國家政策制定地方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地區工業化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為今后的新型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利條件,協調城市與鄉鎮的發展次序,最終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2]。
城鄉統籌,需要把握當前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借助當前地區的已有優勢,因地制宜,制定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策略,需要明確的就是城市與鄉村融合的關鍵點就是產業,產業成為溝通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城鄉融合起源于行業融合,當前城市與鄉村的一體化進程需要結合我國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由此可見,推進集群產業結構的優化,就能夠快速實現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
要想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加強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通過互聯網的優勢整合農業發展資源。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從實際生產發展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制訂農業發展方案及措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數據資源,了解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狀況,包括氣候、土壤、資本投入等,評估當地農產品的發展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經營或調整,實現農業發展資源最優化,使農業經濟蓬勃發展[3]。
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農村突出環境的治理。農業綠色發展不是以某一種資源為代價去換取另一種資源的出現。一是通過不同產業間的結合,不斷提升資源的效用,進而使其產生經濟效益。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對于化肥、農藥,種子、飼料和獸藥等農資市場的安全源頭和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重大植物病蟲害預警系統。推進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和監督能力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和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批畜盒,有機大米、蔬菜、茶葉等標準化養殖生產基地。二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培育綠色優質品牌。通過品牌領導,回收和整合三大產業,探索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農業綠色發展的產業鏈。三是完善綠色農業發展體系,政府從制度、資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大力支持,制定出臺綠色農業的考核體系,為農業綠色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屬于我國整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決定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關鍵性因素。當前關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今后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基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現狀以及市場環境的發展大趨勢,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調整與優化,強化經濟支撐性管理措施的制定與落實,真正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