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虹 夏立 劉志剛 張偉 李旭然
國網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北京 102213
現階段,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呈現飛速發展態勢,在這一背景下,企業唯有增強自身創新意識、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進行創新,才能不斷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形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立足,實現自身長遠可持續發展[1]。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是要與企業經營進行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企業的經營業績和品牌效應。為有效完成創新工作,企業需要準確把握與企業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把握企業文化建設中創新企業的有效路徑,力求切實有效地完成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創新工作[2]。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是以黨的報告形式將創新提高到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高度,從而確立創新驅動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創新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創造世上所沒有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款式或新管理模式。它代表著生產鏈高端和利潤最大化。科創型企業是今后企業發展新趨勢和新模式。在當今世界經濟秩序中,美國以強大的科技創新,一直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生產鏈高端;德國、日本以技術先進、管理模式創新而立于世界經濟第一方陣。而中國企業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廠,屬于生產鏈末端,不需要產品及技術的研發,技術革新、產品升級都掌控在歐美發包商手中。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漸漸向產業鏈高端不斷前進,歐美國家感覺經濟地位受到威脅,紛紛以技術壟斷、國家安全來卡中國企業的脖子。目前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壟斷、阻遏、打壓就是典型而突出的例子。
所以習總書記說:“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國企業只有獨立自主、創新發展,才能突破西方社會對高端技術的封鎖,才能提高中國企業產業鏈的高度,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建立科創型企業,必須要在企業建立有前瞻性、有魄力,并深度了解企業技術現狀和突破口的精英階層;要將科技創新擺在生產經營的首位;建立完善的創新型管理制度和獎勵機制;搭建人才梯隊,建設適合創新型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早在2016年1月5日,習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粗放經營,已經到了自然環境無法承受的地步,再這樣對自然資源無止境地索取和破壞,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經濟建設成果可能化為烏有。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愛護環境就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最大貢獻。
可以預見,今后幾十甚至上百年,應該是中國經濟向自然環境反哺時期。“我國生態安全體系的建設契合了‘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基本原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安全基石。”企業家在制定企業戰略目標時一定要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要把治理環境、反哺環境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3]。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在我國各類腐敗案件中,企業是重災區,不法企業與一些政府部門的腐敗分子相勾結,行賄受賄,謀求不法利益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影響非常惡劣。廉潔透明的相對面是不透明或暗箱操作,這是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溫床。“制度建設是反腐敗工作的治本之道,加強制度建設,就能真正抓住黨風廉政建設之根本。”
企業應該確立巡察制度和審計制度,設立舉報平臺,大力懲治企業經營中出現的腐敗案件,在企業內部確立透明廉潔的氛圍。各類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中應以遵紀守法為底線,不走歪門邪路,不以人情方式彎道超車。把競爭的著力點放在產品的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上。
總而言之,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在于推動文化建設工作與企業經營發展活動實現深度融合,進而促進企業整體經營業績及品牌效應提升。為此,企業必須正確認識文化建設工作之間在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存在的內在關聯,必須認識企業在引領思想、推進企業文化宣傳工作展開、促使企業和諧化發展及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積極影響,重視在實踐中以價值培養為落腳點、以組織建設為執行依托、以素質培養為載體樞紐、以民主建設為突破口,切實有效地改善文化建設工作創新實效性,促進自身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