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徐慧萍 王淑美
1.諸城市昌城自然資源和規劃所 山東濰坊 262216;2.諸城市皇華鎮財政社保服務中心 山東濰坊 262216
理解地下空間的內涵,指出地下空間是城市重要的戰略資源。提出轉變地下空間發展理念,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在規劃實施方面,應健全地下空間的剛性管控傳導機制,加強地下空間的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地下空間部門管理、技術標準、權屬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相關法律規范,以科學指導地下空間資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地下空間不僅是城市重要的空間資源,更是各類建設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地下巖土資源、地下水源、地下可再生能源等的重要載體,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評估地下空間資源條件,協調地下空間各類資源之間的關系,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地下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促進地下軌道站點、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布局,形成地上地下一體、地下互連互通、舒適便捷的地下公共空間系統。與此同時,通過將過境交通、大型市政場站的適度地下化,釋放更多的地面和淺層地下空間,能有效改善城市步行條件,提升城市綜合環境品質。
地下空間由于其密閉性好、環境穩定性強等特點,可為城市應急避難系統提供有力的支撐,通過地上地下防災空間的統籌布局,建立地下主動防災體系,提升城市應急防災能力。另外,隨著地下工程建設技術的發展,深層地下空間為大型戰略儲備設施、數據中心、指揮中心、雨洪調蓄設施等新型戰略防災設施的建設提供條件,是新時代城市戰略安全的重要前沿陣地[1]。
地下空間是一個綜合的巨系統,涉及的管理部門眾多。鑒于地下空間在功能上的綜合性、空間上的多樣性、開發實施的關聯性以及工程建設的不可逆性,有必要將地下空間作為一個專項管理內容,從立法層面明確地下空間綜合管理部門和管理機制,設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綜合協調機構,統籌地下空間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研究決策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的重大事項,推進地下空間相關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促進相關部門的綜合協調和信息共享。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涉及的專業眾多,針對相關專業標準普遍缺乏協調的問題,應盡快開展地下空間各類專業標準的整合工作,從基礎標準、規劃設計、專項建設、工程技術、環境安全5個層面,構建地下空間技術標準體系,為地下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技術依據。
傳統的城市規劃法規政策主要側重二維層面,隨著土地資源利用需求的增長,一些公用設施(如地鐵)有可能會進入“建設地塊”之內,地下空間的分層確權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國家層面的地下空間相關政策法規尚缺乏對于地下空間權屬范圍的界定,地下空間分層確權缺乏足夠的法律支撐,無法適應當前地下空間綜合、立體開發的實際要求。建議加快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綜合立法工作,明確地下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范圍,針對地下空間三維規劃管理、權屬登記、出讓管理、建設管理等關鍵性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不斷補充和完善地下空間立法內容,切實有效地引導和規范地下空間實際建設[2]。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要求的提出,地下空間相關數據信息的整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鑒于目前城市地下空間普遍存在數據不清、數據不全、數據不共享等問題,應加快開展地下空間地質調查及信息普查工作,整合地下空間生態地質調查、地下房屋信息普查、地下工程建設信息、地下竣工驗收信息等各類地下空間信息數據,建立地下空間三維信息平臺,為國土空間三維管理提供支持。與此同時,應促進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以及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息交互,推動地下空間信息的動態更新與維護。
首先,區域設計使得國土空間規劃不僅僅停留在基礎性功能層面,還要面對許多更高層面的治理提升議題,就像城市規劃早已融入更多的深層思考與價值判斷,涉及人文內涵、地域特色、文化歷史、情感鄉愁、美學藝術等。當我們把規劃視野全面放大到國土空間層面時,這類思考只能更加廣泛和深刻。這些內容并不能僅僅通過城市設計等局部工作解決,而需要在整體層面進行系統應對,綜合考慮生態、經濟、社會、景觀、文化等多維要素及其深度關系,這正是區域設計的職能。
總之。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的智慧化,遙感技術成為突破口,要實現遙感技術持續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提升政府管理決策水平,還需要加強標準規范與政策法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