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波
斯倫貝謝長和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陜西延安 716002
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辦〔2016〕3號)以及《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安委辦〔2016〕11號)等指出:為提升企業隱患治理能力,要求企業對辨識出的風險進行分類梳理,對不同的風險,采用相應的風險評估方法確定安全風險等級,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要協調有關部門,分行業制定隱患分級標準,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有關標準規范組織企業開展對標活動,進一步完善內部安全防控體系,推動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安全風險分級防控機制。2017年,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針對化工和危險化學品行業制定了《化工和危險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簡稱《重大隱患判定標準》)[1],斯倫貝謝長和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制定了《較大安全環保事故隱患判定標準》(簡稱《較大隱患判定標準》),天然氣凈化廠制定了《一般安全環保事故隱患分級判定標準》(簡稱《一般隱患判定標準》)。
作為斯倫貝謝長和油田工程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天然氣凈化廠按照《重大隱患判定標準》和《較大隱患判定標準》,對各級政府、領導和內部檢查的隱患問題進行了對標,確定了隱患等級并實施分級防控,但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以下3方面問題:第一,存在較多與天然氣凈化廠不相關的“隱患等級判定標準”。由于《重大隱患判定標準》涉及到電力、劇毒、危化品儲存、危化品裝卸等諸多領域,《較大隱患排查清單》涵蓋油氣田、管道、工程建設等諸多環節,而天然氣凈化廠僅是一個凈化原料天然氣、生產管輸天然氣的化工企業,相關判定標準中存在較多與天然氣凈化廠不相關的“判定標準”[2]。第二,部分“隱患等級判定標準”未按照重大、較大、一般隱患3種情況進行分級。例如,《一般隱患判定標準》中包括“隱患(指一般隱患)治理期間,監控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落實不到位”,而重大、較大隱患判定標準中則無對應的判定標準。導致如果出現“重大、較大隱患治理期間,監控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落實不到位”,這類問題就無對應的判定標準,而這類問題如果判定為一般隱患肯定是不合適的。第三,部分“隱患等級判定標準”表述不夠細化。例如,《重大隱患判定標準》中包括“爆炸危險場所未按國家標準安裝使用防爆電氣、設備”。但實際在檢查中,常常遇見的問題是整個危險爆炸場所雖然安裝使用了防爆電氣設備,但由于維護保養不到位,部分設備防爆功能失效。對于這種情況,在實踐中往往會對隱患的等級判定出現困擾[3]。
為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天然氣凈化廠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明確以國家及上級單位隱患等級判定標準為核心依據,嚴格遵循“兩個不”原則(即不刪減與天然氣凈化廠相關的任何一項“隱患等級判定標準”;不降低任何一項“隱患等級判定標準”),結合自身實際,緊緊圍繞“梳”和“理”,通過篩選、細化、分類、排列、組合,建立了一套適合自身的隱患等級判定標準。
組織人員篩選出了《重大隱患判定標準》、《較大隱患判定標準》中與自身實際不相關的判定標準,增加了現場管理類事故隱患的具體內容,并將與自身實際不相關的判定標準從天然氣凈化廠的“隱患等級判斷標準”中剔除。例如,從《重大隱患判定標準》中剔除了“全壓力式液壓烴儲罐未設置注水措施;液化烴、液氨、液氯充裝未安裝萬向輪”等判定標準;從《較大隱患判定標準》中剔除了“油氣田、管道、工程服務”等板塊判定標準。最終,只保留了與天然氣凈化廠相關的判定標準。統一“隱患等級判定標準”類別,天然氣凈化廠將篩選出的“判定標準”使用風險矩陣法(LS評價法)進行了重新按區域分類,共劃分了44個風險點,其中重大風險點3個、較大風險點9個、一般風險點22個、低風險點37個。通過重新按區域分類,不僅使判定標準之間的邏輯關系更清楚,而且在實踐中還便于對標查找。
從國家和上級單位角度來說,對于一個判定標準,不可能明確出符合這個判定標準的所有隱患,因此在執行的過程中,天然氣凈化廠在不降低“判定標準”等級的同時,還按照“風險相同原則”進行了擴展完善,以使判斷標準更具有針對性。天然氣凈化廠通過篩選、細化、分類、排列、組合等一系列工作,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天然氣凈化廠風險防控手冊》。整合后的“判定標準”分為44個風險點,共389項隱患分級和判定標準。該標準從2020年開始在天然氣凈化廠全面運行,在實踐中不僅有效提升了各單位隱患等級判定的準確性,而且還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運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