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國
山西中晉經緯交通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
平原區道路具有的自然特征為:①耕地,農田水渠網縱橫交錯,具有較多的地面節水,排水比較困難,地下水位比較高。②具有的居民點較多,城鎮澆筑分布的密度較高,電訊管網穿插交錯,交通網絡遍布其中。③天然的河湖等等水源,河流比較寬闊,河床比較低淺,河水流動的過程中,泥沙在其中聚集。④存在的不良地質比較少,出現沼澤軟土的范圍較少,不過相應的建筑材料比較缺乏[1]。
在平原區域實施路線選取的過程中,受到的限制較少,可以比較容易的滿足道路路線的橫縱方向要求,也容易滿足平面的標準,順直的平面線性形,其核心就是直線,地下水位也會受到相關的影響。根據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在結合多方面的關聯因素分析,對線路進行科學的選取,不然將會造成良田受到較多的占用,對環境也十分不利,農業的發展受到不利影響,拆遷過多也會使得工作量不斷提升,導致造價不符合要求等問題[2]。
通常情況下,主線線性即為平原區域道路的主體,還能夠采取和直線相似的方式,但是應當達到順直方便的線路效果,不過應當控制線路的長度;在避開局部區域障礙時,也應當達到順直連續的效果;布線過程中,可以采取半徑大的方式,利用平緩的曲線線形來完成;包線即為縱面線的關鍵形式,應當對隧道等結構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中的實際標準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對填土高度進行明確,防止存在排水困難等相關問題。
首先,在對線路進行布設的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的避開電纜等重要的通訊管網,同時布設的路線應當保留足夠的安全距離;其次,穿過農場等場所的線路,需要對控制點進行科學的選取,全程把控線形的順序,對線形的連續程度給予足夠的關注;最后,盡可能避開地質較差的路段。假如存在強震區域,應當采取繞開的方式來選擇避讓,遠離地質不良的區域。選取道路路線的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地避開地基壓實較差的區域,盡可能選取排水有利、地基壓實較好的區域,同時應當重視路基壓實等關聯性的工作,防止發生噴水的現象,最終合理降低路基下沉的概率,防止路面出現開裂。在對關鍵路段進行施工途中,布線的過程應當最大限度地避開震斷層。盡量避開水渠來完成布線,防止出現強震過程中,存在河岸發生位移的問題[3]。
(1)少占農田,盡可能不占高產田。針對平原區道路選線,應當注意配合農田的種植,盡可能少占農田,尤其不能占或者少占高產田。在平原區道路建設過程中,難免要占據一部分農田,結合地形條件、交通的便利性等各個角度對線路進行分析時,考慮不占用農田造成線路出現較多的彎曲,同時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線路的順直造成農田占用過多,導致農田種植受到較大影響。
(2)結合農田線路進行建設,有利于農田灌溉。平原區道路選線設計過程,應當盡可能考慮農田水利因素來完成,有利于農田灌溉的便利。設計的道路選線應當盡可能不合灌溉渠發生相交,渠道尾部設計在灌溉的上方,道路選線的線路和灌溉渠走向基本一致的時候,道路布線按照渠堤來完成,此種方式可以盡可能少占據農田的數量,同時還有利于農田的灌溉,實現橋梁和水閘結合,道路和堤壩結合,農田的灌溉和道路的走向相結合。
(3)布線盡可能靠近居民點。道路的布線應當最大限度的接近居民點,和耕道、公路進行有效連接,應當對交通的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最終達到方便種植、促進農業發展的效果。
道路選線的位置應當盡可能接近高地質位置,保證線路以下的路基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防止路基受到地下水等因素的影響,應當考慮在地勢較高的位置完成布線,布線過程中應當對最小填土高度進行全面的分析,促進出土偏向干燥的路基工作區域。①線路走向和分水嶺大致相同時,盡可能在分水嶺高地勢位置布線;②需要在排水困難的低洼區域布線時,應當達到最小的路基填土高度;③設計的線路盡可能避開水庫等區域;④針對北方寒冷區域,布線過程應當防止凍脹問題出現,應當科學選取布線的位置,達到最小高度的路基標準;⑤沿河布線過程中,應當對洪水起到的影響效果進行分析,布線應當選取洪水以外的區域;⑥針對風吹雪的區域,應當考慮線路的方向和風向的關系,對路基的橫斷面進行科學選取,避免存在雪阻等現象出現[4]。
大、中橋位就是道路選線的關鍵控制點,在滿足線路實際走向的前提下,對橋、路的有利位置進行全面的分析,科學選取最佳的線路;通常情況下,大、中橋位應當位于洪水的主流,選取橋位進行布線時,應當考慮所選位置的地質、穩定河床等要素;根據原則,小橋梁也應當符合線路走向,假如彎曲較大,應當對線路進行及時調整。杜絕由于橋位的片面追求,而造成線路的較多迂回,導致行車的安全性受到影響,不過也不可一味追求線路的順直,造成橋位的方向不合理,使得工程難度增加,同時提高施工的成本花費。
綜合來看,在平原區域道路選線的過程中,應當對多種因素進行全面的考慮,設計出多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選取出最佳的方案,保證選取的線路設計方案具有較低的造價,盡可能縮減工程量以及具有較高的運行效益等多種優勢,充分實現線路在國家公路規劃中的實際效果,達到運輸的經濟效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