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義
山東三川環境藝術開發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對城市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景觀園林工程已經成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不容忽視。為提高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水平,應當轉變傳統的設計模式,基于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結合城市現代化建設要求,不斷地創新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繼承傳統景觀園林特色和優點的同時,響應新時代的號召,開拓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在設計過程中堅持生態景觀理念,以保障景觀園林工程設計質量,推動景觀園林的可持續發展。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其涉及多方面的內容,需要實施系統化管理,傳統的景觀園林設計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為提高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水平,應當在接受古典園林景觀傳承的同時,不斷地創新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手段,實施高效的設計方法,實現景觀園林的現代化發展。
(1)園林建筑過于隨意在中國園林景觀美化過程中,為建筑師和設計師提供的園林景觀環境創意空間很大,以至于在施工過程中,相關的施工人員和特定的園林設計師應將園林設計與周圍環境盡可能地結合起來。這樣才可以被賦予很高的美學價值。
(2)在美化環境中需要進行的調整在美化環境的過程中,應適當調整每棵植物的位置和每塊石頭的位置。因此,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使景觀適應植物的大小,并根據植物和其他品種的分類進行進一步的匹配,進一步提高園林園藝課程的整體美感[1]。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所展現的不是景觀,而是城市。針對園林景觀與城市整體相適應的問題,設計工作人員可以進行多方的嘗試。例如,在著色方向上,設計工作人員應當打破原始的景觀綠色固有思維,要充分意識到城市是多元化的,城市景觀的構成元素也是多元的。所以,設計工作人員在進行景觀配色上也不應該僅局限于一種。利用花卉、植被、亭臺、樓閣等不同景觀的色彩元素,借鑒設計行業的著色設計模板,設計工作人員可以進行科學的成色搭配和組合,滿足人們視覺心理需要。同時,結合城市整體性進行考慮,例如,廊亭、池柱等景觀設計是否符合城市特點,是否與城市著色相協調,是否能在不同的天氣環境中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與城市整體相適應的可行性[2]。
①兒童活動場地。該節點位于建筑北側,地形較高,根據兒童的活動特點、喜好、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娛樂設施從“跑、爬、滑、搖、轉”5個方面,并結合地形融入景觀,場地鋪裝也選用不同顏色的安全塑膠,塑膠上增加卡通圖案,跳格子游戲,提高場地的趣味性。植物選擇上采用無毒、無刺、無飛絮的品種,多以色彩豐富的籽播花卉為主,如波斯菊、蒲公英。②微濕地。該節點位于中心湖北岸,作為“天然凈水器”,其設計采用蜿蜒盤繞的線條輪廓,結合水中小島,阻礙湖水流速,從而實現凈水功能。植物選擇以耐水濕的落羽杉為主,搭配千屈菜、大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增強濕地景觀的多樣性。③櫻花山。人工堆土成山丘,設計在全園觀景效果最佳處,登山可眺望水面及周邊島嶼,全園盡收眼底。山頂設置休息平臺,設置全園標志性小品,作為園林的標志性景觀,平臺上放置石質桌凳,可供人群進行下棋、唱戲活動。山丘西坡面以香樟、女貞、桂花等常綠樹為背景,東坡面以日本櫻花為特色,搭配海棠、桃樹等延長花期,下層植柳葉馬鞭草、梳黃菊,形成一片浪漫花海的景觀效果。
傳統設計的園林景觀的建筑圖紙設計并使用信息參數化,自定義地塊,園林道路樓梯規劃,圍欄設計,池塘定義,插花和其他景觀設計方法來設計山區道路和園林景觀植被。但是,設計圖紙無法準確地代表不同的植被和種植方法,并且數字技術改善了設計和種植問題。數字技術使設計人員可以方便地概述植被的生長習性以及如何生長植被,并將二維建筑圖轉換為三維。三維設計便于施工人員了解施工圖上植被的位置。同時,可以隨時調整建筑圖紙上的植被數量,以確保花園景觀的質量和有效性。
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話題之一,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節能環保理念也滲入各行各業中,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當堅持生態景觀理念,重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設計和發展園林景觀。生態景觀理念強調的是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物的生長特點,盡量避免對自然生物造成破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人們提供更為舒適、健康的園林景觀環境。這就要求景觀設計人員樹立良好的生態意識,全面掌握園林景觀所在地的生態情況,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保護好自然資源,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特色,不可脫離實際來實施改造工作,以保障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在挑選植物類別的時候,可堅持因地制宜,引入本土特色植物,彰顯當地特點,以時園林景觀設計變得個性化。對于不可再生資源,應當實施有效的保護,不可浪費,盡量多使用一些可再生資源,提高廢物利用率,做到節能環保,減少能源消耗[3]。
園林建設具有復雜性及特殊性,通過對地形的整理,功能空間的布局,植物的分隔及主題氛圍的建設,包括:①空間結構:利用植被及現狀地形,豐富層次結構,增強空間滲透。②時態變化:針對植物季相特征,合理配置落葉樹和常綠樹。③空間氛圍:滿足使用者對環境空間的功能需求,關注其視覺變化及安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