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林
92858 部隊 江蘇泰州 315812
目前,大數據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需要積極的運用大數據技術。在現在的工程審計運行中,有大數據應用到其中,并對大數據上怎樣使工程審計的開闊創新和大數據平臺的核心理念的方面進行探析,并對如何將工程審計中的各項資料的整理整合。
跟蹤審計是指審計部門依據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合同對建設項目實施過程的合法性、真實性、規范性進行跟隨、監督、審計的行為,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盡可能小的費用、盡可能快的速度和優良的質量,建成預期的項目,使其實現預期的功能。跟蹤審計是有關部門代表國家實施監督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基本建設和經濟領域經常用到,尤其在工程建設領域其作用更為突出。由于工程項目建設過程程序復雜、參與單位多、實施時間長、隱蔽項目多、投入的資金大、社會影響大等特點,工程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是當前政府投資項目主要的審計方式之一,這種模式提前介入,改善了事后審計存在的缺陷問題[1]。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的發展得到大規模的擴張,但是跟蹤審計的相關理念卻仍然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所以,關于跟蹤審計還是處于起步的階段,跟蹤審計不僅在理論以及工作方法比較少,同時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和健全,很多地區的工程建設項目在重啟、招標制施工到最后的竣工都進行了跟蹤審計,并且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利用跟蹤審計能夠進一步提升工程建設項目的經濟效益。
目前,工程項目大多采取的是事后審計的方式,實踐證明事后審計有很多弊端,不能及時糾正錯誤,不能對項目實施的過程進行監督,對已經造成的錯誤不能及時訂正,造成既成事實的不足而又無法更改的現實,極大的浪費了資金與資源,因此根據這些特點,非常有必要加強項目的跟蹤審計。建筑行業內關注的“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的問題全國人大法工委明確指出這類地方性規章應該予以糾正。住建部多次在相關文件中明確“政府和國有投資工程不得以審計機關的審計結論作為工程結算依據,建設單位不得以未完成決算審計為由,拒絕或拖延辦理工程結算和工程款支付”[2]。
通過審計人員進行專業判斷和數據的分析、處理所得到的結果,便是審計結果。在原來的審計中,人員通過復雜的審計工作所呈現的只是一份審計報告,無法將其合理監控到整理改革的實施,并不能對以后相似工作的開展給予一定的借鑒。在經過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后,可以將大量的工作數據進行保留,將其運用成為自身工作依據。
跟蹤審計處于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內,從項目開始的商討到后來對項目進行評估的階段,所以跟蹤審計在每一個階段審計的重點和方案都是不同的。如果有一個階段數據資料而產生誤差便會使審計的所有工作產生斷層,大數據在整合信息和解析信息方面有著極其強大的優點,所以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有利審計工作整體和連貫性,通過大數據可以對各個部門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并進行分析,進而改變了審計的角度。
大數據擁有更高效的數據生成、數據處理、數據記錄和數據發布性能,而相小規模的數據并不具備這些性能。兩者具有極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使得對跟蹤審計進行全面性的、即時性的覆蓋變成了可能。在當今的社會現狀,大數據審計平臺還處于開擴階段,在建筑管理方面,更需要大數據平臺來進行探索,因為建筑項目所產生的數據,極其復雜,而且數量較大,但是信息價值相對比較高,而且有時效性,所以對這些數據采集處理和解析,對日后在工程審計有著非常高的作用。在建筑項目管理中“標準先行”是大家的共識,如果在各個工程領域中進行對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體現出標準的重要性,對行業標準的明確。將關系到樣本數據的多少和對審計工作的難度,所以想要大數據平臺進行運轉則需要合適的規范和標準體系[3]。
在工程建設項目的整個過程中,跟蹤審計是一項比較現代化方式,對于工作人員來說,審計工作對于他們的要求更多,工程建設項目中的跟蹤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完成大量的工作,并且工作的難度也比較高,所以在進行相關的跟蹤審計工作的時候,必須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審計人員的行為進行一定地約束,在進行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的時候,要注意與我國實際的跟蹤審計發展情況相符合,針對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能夠進行充分地解答,從而能夠保證在實際的工作中有法可依。
首先,對于參與跟蹤審計的人員,必須要確保人員具有與崗位相符合的專業能力,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充分了解審核的相關流程和設計的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協調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自覺保持端正的工作態度等。另一方面,在實際的工程中可以考慮引入復審制度,為了保證減小風險,工程中可以考慮實行審核+復核的方式,來降低不良因素對于跟蹤審計的影響,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充分發揮審計的作用和優勢。
綜上所述,審計人員須堅持與時俱進地原則,不段更新動態化審計思想和理念,充分考慮跟蹤審計的整體發展規律與特性,制定具有較高導向性和前瞻性的審計方案,以此為依據來開展各個環節的跟蹤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