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平
國電長源荊州熱電有限公司 湖北荊州 434000
從火電廠系統角度分析,脫硫系統當中脫硫漿液循環泵屬于重要設備之一,其運行穩定性關乎脫硫系統正常運行。循環泵的運行原理是從吸收塔的底部,將石灰石漿液吸收,通過循環泵和循環漿液管進入噴淋管,并通過噴嘴向塔內噴射,霧化后自由下落,形成許多細小的液滴;液滴中的石灰石再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接觸反應,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脫除。這樣通過消耗石灰石作為吸收反應劑,煙氣中的SO2,SO3,HCL 和HF被分離出去,而且煙氣中包含的大部分的固體灰塵也被分離,同時產生副產品石膏(CaSO42H2O)。同時降低塔內的煙氣溫度,達到60℃以下,保護內部防腐材料與玻璃鱗片。然而,循環泵使用期間可能由于多種原因出現故障,影響脫硫系統運行穩定性。因此,為保證火力發電廠中脫硫系統能夠穩定運行,需要對循環泵故障原因展開分析,尋找解決措施。
某火力發電廠共有2臺機組,用循環泵對吸收池之內吸收劑與石膏漿,之后通過循環,輸送到噴淋管噴嘴處。每套FGD裝置配置4臺循環泵。并且在循環泵入口和出口等位置安裝膨脹節。在入口位置安裝濾網,濾網可拆卸[1]。按照近幾年火電廠脫硫漿液循環泵的運行工況,下文對于其故障類型展開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
2.1.1 漿液系統
如果位于脫硫漿液循環泵出口管和入口管位置的過濾網出現堵塞問題,就會出現吸收塔漿液吸收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為濃度方面。當石膏漿液的濃度高于過飽和度,那么石膏結晶就會在塔底、塔壁以及入口濾網等位置沉積,導致進口管、出口管、入口濾網等出現堵塞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葉輪、泵體等受到損壞。通常來講,從石膏排出泵內排出的固體石膏的濃度應處于10-20%之間,若超出此標準,就會導致系統出現結垢問題,造成堵塞。然而,實際應用過程,石膏漿液濃度通常要高于設計值,且漿液濃度監測儀器精準性不足,還可能致使漿液濃度比儀表測值高,也會導致鼓泡管、吸收塔壁等位置結垢。針對上述問題,應該通過如下措施解決:對于石膏漿液實際濃度加以控制,提高其脫硫效率[2]。可使用人工方式,定期對漿液樣品進行提取,經過檢測,和檢測儀表示數進行對比,對于控制系統各項參數合理調整,保證實測誤差和控制標準值處于允許范圍之內,以免漿液濃度因素影響系統運行。
2.1.2 油系統
在循環泵使用期間,通常使用油潤滑或者脂潤滑等方式,其中使用脂潤滑方式可簡化軸承結構,但是此潤滑方式冷卻效果不佳,極限轉速為油潤滑方式的65-80%,因此,可能對于軸承使用年限造成影響。對此,可針對潤滑方式的差異性,選擇不同潤滑方式,對于密封件定期更換,防止油系統出現滲漏問題。還可適當將滑脂更換,按照時間添加潤滑脂。如果外界環境溫度較高,可將油系統維護周期適當縮短并定期化驗油質,以免軸承由于溫度超高受到損壞。
2.2.1 濾網和排污電動門
在脫硫漿液循環泵運行時,濾網、入口位置排污電動門可能出現如下幾種故障類型:一是執行器掉電過快,二是閥板沖刷的密封面受損,三是執行器卡頓,四是電動門減速機構出現卡頓。分析上述故障原因,可能是閥門的閥板位置有漿液沉積,并且工作過程入口電動門位置掉入大塊雜質,致使閥板卡澀。檢修執行器的開關以后,沒有重新定位,導致開關動作發生之后力矩報警。處于漿液沖刷的作用之下,可能導致閥門的密封面受到損傷,關閉不嚴。所以,可采取如下解決措施:把泵沖洗水向近閥門位置進行移動,將脫硫漿液循環泵在停止工作以后導致的漿液沉積類問題解決。
2.2.2 軸承箱故障
循環泵的軸承箱使用過程可能出現劇烈振動、溫度超高、螺栓斷裂以及端蓋滲油各類問題,對于上述故障原因展開分析,可能為軸承箱內部有異物混入,或者處于泵葉輪沖刷的作用下,軸承箱磨損問題嚴重,出現動靜失衡故障,還有可能是非驅動端存在推力,使軸承箱、軸承二者裝配間隙出現不合理問題,除此之外,端蓋的螺栓強度不足,軸承的骨架油封磨損嚴重也容易產生上述故障。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可將軸承的骨架油封定期更換,使用高強螺栓作為軸承箱的端蓋緊固件,結合軸串動量具體要求,對于軸承箱的殘余間隙進行合理調整。檢修階段,對于檢修工藝加以優化,保證軸承箱、軸承二者間隙配合合理。在軸承回裝階段,用煤油對于軸承箱進行反復清洗,向其中添加油脂,對于受損油嘴及時更換[3]。對于超溫,可加裝油冷卻裝置。
2.2.3 機械密封故障
由于機械密封問題可能導致機封漏漿、水管發生滲漏、堵塞或者脫落等問題,可能是機械密封檢修不合理,對于其彈簧壓縮量未能合理調整。上述問題解決,可對機封水壓力嚴格控制,提升機械密封冷卻、潤滑等效果,對于母管濾網定期清理,以免機封水管堵塞,對于輕微漏漿,可調整彈簧的壓縮量消除漏漿。
總之,火電廠中脫硫漿液循環泵的穩定運行關乎火電廠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對于循環泵使用期間存在的多種故障,需要從系統角度對于故障因素展開分析,并對關鍵部位的故障問題作出探討,精準找到故障問題解決措施,為火電廠運行經濟、社會、環境等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