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書情
棲霞市社會經濟調查隊 山東棲霞 265300
城鎮化主要指的是人的城鎮化,而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自然離不開優秀的人才,唯有高水平、高層次以及高存量的人力資本才能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基石,因此,該以何種方式將現代城鎮擁有的人口資源優轉為人力資本,才是當前城鎮化高質量發展中首先要關注的問題。
人力資本最初由亞當-斯密提出,之后歐文-費雪于經濟研究當中對人力資本進行了首次論述。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就是對人開展培訓與教育,讓其擁有現代社會工作需要的知識、技能以及經驗,其數量和質量,均可以通過從事社會中各項工作的人數、時間以及效率等進行衡量。貝克爾在微觀經濟分析當中引入人力資本,通過物質與人力資本對勞動收入分配關系理論進行確定,并提出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均是人力資本構建成的主要形式。
人力資本的存量是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支持,但就目前來說,山東省棲霞市的人力資本水平均比較低,高學歷、高水平的人才非常缺乏,更注重基礎教育,加上人口過于密集、生源多及高等教育資源有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量高中學生,直接進入到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的提升渠道過于局限,急需從內部結構上進行優化。
目前,棲霞市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都的比較低,受到農耕土地承包制度落后、機械化水平過低、氣候環境狀態不佳以及生物技術使用率低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還處在小農經濟發展期,雖然有在加強第二支柱產業,但從第二產業的內部企業結構分析,多數為農副食品加工、機械組裝、低水平小、微工業等,而高科技、高技術類等第三產業則非常缺乏,計算機服務、金融以及商務服務等產業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基礎過于薄弱,從業人數過少,缺乏競爭力,無法有效帶動居民就業。
就山東省而言,其城鎮體系均呈現為金字塔形式,特大城市極少,大型城市、中等城市偏少,小城市過多,且普遍存在著經濟結構失衡、資源過度集中問題,在帶動周邊偏遠城市經濟發展方面,能力十分薄弱,區域性的輻射功能局限過大;小型城市經濟基礎較弱,且缺乏足量的產業支撐,無法實現城鄉的有效連接,雖然許多農村的收入、消費增長速度較城鎮快,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依然存在著巨大差距。
農用地過度開發被轉為城市用地,導致產業發展的更替斷層,空的產業集聚區較多,難以聚集農村人口,拖慢了人口城鎮化發展速度;此外,一些省市盲目追求擴張城鎮建成區面積,而忽略了聚集城市人口及聚集之后如何落實社會保障的問題,無法實現農業人口的市民化,人口城鎮化相較于土地城鎮化發展明顯滯后[1]。
現代城鎮化建設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同時考量到產業基礎、人居環境以及城鎮規劃等多個因素,目標是實現城鄉居民在生產、生活上的無差異和高質量追求,這就需要提升人口質量,對勞動力知識的資本結構進行全面優化,高度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不斷擴大人力資本的存量,創建全新的人力資本培育和聚集網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力量。
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需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創新要素是促進技術創新產生的關鍵,城鎮化的持續推進,會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城鎮人口數量也隨之增長,而想要增長城鎮的人口承載能力,就需要建設出集約、高效以及可持續發展型的城鎮體系,將城鎮發展的未來形式定位為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必然需要技術在實踐層面上的創新,才能夠實現工業化、信息化以及城鎮化的完美契合,讓居民生活更便捷、舒適及美好[2]。
產業結構升級的實現,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將落后產能淘汰,其二加強技術創新,給予培育與發展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重視,并發揮自身優勢,做出特色產業,同時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剩余的勞動力全面吸收,使得新舊動能得以有效轉換,構建出全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將農業產業鏈轉向制造業、服務業,聚集吸引要素,構建出高品質的特色小鎮,促進城鄉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科技的創新進步和城鎮化的發展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經濟增長更是離不開技術與創新,因此,想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就必須抓住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提供的機會,引入更多的專業型高端人才,構建出新的人才高地,增強從科技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構建出促進產業創新的市場競爭與產業生態環境,讓科技創新與人才更好的集聚,讓背景、文化以及國別不同的人才都能參與到城鎮化發展中來。
城鎮的產業規劃,必須將城市與農村納入到同一個系統中,以綜合、統籌的方式對城鄉的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同時促進城市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增長,對農村人口原有的工作技能進行不斷的延伸與強化,才能更快增長農村人員的收入,縮小城市與農村在收入上的差距,這樣既能促進城鎮經濟的同步發展,又能讓農村轉移人口獲得更多的工作崗位[3]。
總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涉及到人口、經濟、生態、社會以及城鄉產業融合等多個方面,而單純以要素驅動城鎮化發展顯然已經成為過去,人才驅動才是核心力量,唯有將人口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才是高質量發展城鎮化的根本。